瞄准綠色高質量發展搶抓機遇大膽探索 看津南如何解題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北方網 作者:日報耿? 周志強等 編輯:曲璐琳 2018-10-19 09:04:00

內容提要:轄區面積的85%劃入生態屏障區如何建設?傳統產業急需改造昇級如何進行?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在生態人文建設和鄉村振興戰略中要怎樣更好地發揮作用?這是津南區在奔向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之路上面臨的三道現實難題。
津南區堅持以綠色生態保護倒逼產業結構調整、質量效益提昇。圖為天津榮程聯合鋼鐵集團有限公司生產車間。

  天津北方網訊:轄區面積的85%劃入生態屏障區如何建設?傳統產業急需改造昇級如何進行?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在生態人文建設和鄉村振興戰略中要怎樣更好地發揮作用?這是津南區在奔向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之路上面臨的三道現實難題。

  8月23日,市委、市政府在津南區召開現場辦公會,要求津南區緊緊抓住建設綠色生態屏障這一重大歷史發展機遇,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上來,以綠色生態保護倒逼產業結構調整、質量效益提昇,開創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新路子,為全市提供示范作用。

  從哪兒入手,如何解題,這猶如對津南區進行的一場考試。寫好這份答卷,統一思想、凝聚共識是前提。津南區委、區政府反復研究,決定在全區黨員乾部群眾中開展為期兩個月的“構築綠色生態屏障,開創高質量發展新路”大討論活動,解決怎麼認識、怎麼定位、怎麼乾,活動開展得如火如荼。

  8月底至9月中旬,記者在津南區實地走訪一些村鎮和企業,親身感受到基層乾部群眾正緊緊抓住生態屏障建設這個重大的發展契機,拿出“繡花的功夫”,滿懷信心,滿懷憧憬,在綠色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積極探索,奮力前行。

津南區緊緊抓住建設綠色生態屏障這一重大歷史發展機遇,進一步明確目標、凝聚力量、狠抓落實,走出一條堅持綠色優先、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新路。

  構築綠色生態 迎接新的轉型

  全市生態屏障區總面積736平方公裡,津南區轄區面積的85%被劃入綠色生態屏障,其中一級管控區面積約205平方公裡,佔全區總面積的53%,涉及29個村。如此大體量建設,對於曾經有著“鋼鐵圍城”“園區圍城”困擾的津南,是一次重大挑戰,同時也是一個全新的機遇。

  構築綠色生態屏障,是新時代推動天津高質量發展的“代表作”。

  津南區更是被賦予了全新的歷史使命。

  在北閘口鎮義和莊村,對於綠色生態屏障的認識早已深入人心。“看這張圖!我們村正處在綠色屏障一級管控區內。這回,我們轉型發展的機遇來了!”9月14日,村黨支部書記、村主任甄富強,將一張規劃圖展示給記者,言語中透著興奮。

  距離他不足百米,一輛輛工程車在一刻不停地忙碌。修路燈、改戶廁、通自來水、鋪設排污管網……綠色生態屏障工作啟動以來,這個沈寂了多年的村子熱鬧起來了。“鎮裡給我們列出了建設清單,政府投資超過了千萬元。我們要借助綠色屏障建設,實現鄉村振興,來個華麗轉身!”

  “轉”,不僅是義和莊村,在一級管控區內,29個村都面臨著這樣的問題。同時,“轉”,也是整個津南區當下以及未來一段時間的關鍵詞。

  津南區位於中心城區與濱海新區之間,有句話叫“一根扁擔挑兩頭”,津南正處於“扁擔”的位置。在綠色屏障建設中,這根“扁擔”要擔起的分量可想而知。

  甄富強說,他在村裡生活了53年,15歲那年,村裡就辦起了閥門企業。1000多口人的村子,壯勞力都在村內企業上班,這在當年,頗令人羡慕。“那時候可真風光,我們村的企業,上了天津市優秀鄉鎮企業排行榜,村集體收入在全區也屬上游。”

  上世紀90年代,情況發生了變化。由於產品結構老化,技術沒有創新,義和莊的企業逐漸喪失了競爭力,慢慢湮沒在市場經濟的大潮裡。到2002年,村裡的幾家集體企業全部破產倒閉。村裡將原有廠房出租,去年以來,進駐的46家企業又因“散亂污”等原因被全部關停。

  新時代推動高質量發展,要讓城市融入自然,綠色生態環境要與高水平發展方式、高端產業相伴相隨。像義和莊這樣的村子,被劃入一級管控區後,尋找一條符合時代要求、契合自身實際的發展道路,事關未來。在這方面,義和莊以及整個津南區,顯然動了一番腦筋。

  對於29個進入一級管控的村莊,津南區逐一研究每村文化、歷史特點,落實鄉村振興戰略治區,選擇有條件的村做試點,在一些文化、旅游等基礎條件較好的村莊,著力打造田園綜合體。有的鎮計劃引入社會資本,以PPP的方式進行全鎮域統籌規劃;有的則希望通過市場方式,與周邊地產企業展開觀光農業方面的合作;有的研究通過自力更生自我發展,全村共同創新創業;一些特定條件的村莊,也考慮采取拆遷整合。區委、區政府提出,要將建設綠色生態屏障融入全部工作,滲透到津南發展的方方面面,以綠色發展為統領,按照把津南打造成為經濟社會發達的城市花園目標,進一步理清發展思路,找准工作定位,明確職責分工,確定任務路徑,建立長效機制,久久為功,持之以恆,推進綠色高質量發展,積蓄津南綠色財富,守護好津南永續發展的最大本錢,走出一條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之路。

  市委、市政府在津南區召開現場會後,在北閘口鎮政府組織的未拆遷整合村發展規劃工作會上,義和莊與臨近的月橋、光明兩村聯合,希望共同研究制定發展規劃。

  “以前我們三個村原本就是一個村,居民交錯居住,土地也都挨著。共同開發建設,有利於區域發展,更能顯示出整體效果和價值。”甄富強說。

  按照津南區整體規劃,義和莊村這塊地兒應該是發展高標准農業。從自然以及人文等方面來看,這個村子並沒有太多資源,幾十年來,義和莊一直是以工業為主,真正從事農業生產的村民並不多,好在村裡種植小站稻的傳統一直沒丟,這次轉型,他們決定從小站稻入手,建設高效農業產業園。三個村總共可以拿出3000多畝地,種植小站稻、綠色果蔬,打造特色品牌,還要發展農家樂,引進農業科技項目。

  “生態屏障建設,肯定會讓我們村整體面貌發生巨變,再過兩年,肯定會有一個不一樣的義和莊!”甄富強滿懷希望。

津南區小站鎮加快發展高附加值的旅游業,作為“近代中國看天津”項目之一的小站練兵園,是國家3A級旅游景區。圖為小站練兵園。

  插上智能之翼 探路產業昇級

  人工智能化、基於物聯網的產品生產個性化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重要內容。作為老工業基地,轉型昇級、擁抱工業4.0不易。隨著環保標准的提昇,對“園區圍城”的治理,津南區委、區政府一直在思考:能不能整合優質園區資源,統一規劃、統一招商、統一運營管理,與海河教育園大學、人纔、科研資源充分互動,打造天津智谷?能不能利用現有基礎,就地轉型改造昇級,引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留住綠水青山藍天白雲的同時,以較小的代價完成產業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

  藍天白雲下,黑??的鋼錨雕塑旁,孔雀拖著絢麗的尾巴,於綠草間閑庭信步,頂天立地的“鋼鐵俠”靜靜“注視”著這一切──9月5日,記者所在的位置是一處3A級景區,也是全國鋼鐵競爭力特強級企業榮程鋼鐵公司的廠區。這反差,著實不小。

  “一說鋼鐵企業,就是傻大黑粗、過剩產能的代表,污染環境。”榮鋼黨委書記柴樹滿對這些“大帽子”一百個不認可,“國內外很多港口城市,都是鋼鐵產業的重鎮。沒有落後的產業,只有落後的理念。”

  距離城區近,加上鋼鐵產業“名聲”不好,讓榮鋼搬遷的提議這幾年一直沒斷過。面對巨大壓力,榮鋼多年來在環保上捨得投入──花2.2億元建污水處理廠,2008年成為全國第一家實現了生產中地下水零開采、生產用水全部來自居民生活廢水的鋼鐵企業。如果能進一步貫徹綠色發展理念,采用新技術,完成產業昇級是可以期待的。

  “現在企業排放都是在線監測,咱們天津有公共的監測平臺,任何人在平臺上都能查到榮鋼的排放數據。”柴樹滿說這樣的環保治理力度,也在倒逼企業產業昇級、踐行綠色發展觀。“環保是榮鋼的生命線。”

  得益於減少普通鋼材生產、加大優鋼特鋼的比例,從2015年開始,榮鋼的產量每年以10%左右的份額遞減,產值和利潤卻是芝麻開花節節高,產品應用於高鐵鐵軌、軍工產品、汽車,代表橋梁建造世界先進水平的港珠澳大橋也選用了榮鋼的產品。優鋼特鋼的生產能力來自於研發,榮鋼與重點冶金院校、科研機構合作,每年拿出利潤的10%—15%用於產品研發、職工培訓,去年就超過了3億元。

  研發不止於產品,精細化管理系統的開發,為榮鋼每年節省成本近億元。“我們的管理是工業化與信息化兩化融合,實現手機崗位化管理,每年節約的煤、水、電、氣,折合標准煤6萬噸左右。現在我們人均產鋼1000噸,行業平均水平在400噸—500噸。”提及此,柴樹滿自豪之情溢於言表。

  練內功也不忘塑外形。榮鋼去年花費2.2億元建了11.4萬平方米的全封閉料場,投入8000萬元綠化廠區。目前廠區綠化面積達到40%,2017年被評為全國冶金企業綠化先進單位。“全國一共就3家!另外兩家都是新建廠區,只有我們是20多年的老廠區。我們這個3A景區,每年接待數十萬人呢。”這又是柴樹滿自豪的一件事。

  其實在津南區,建一座花園式的工廠,與城市和諧共生,不僅是榮鋼的理念,也漸漸成為企業界共識。

  一棟棟雅致的灰磚樓坐落於成片的綠地間,初到此地的人,恍然有一種進入大學校園的感覺。其實這裡是立林機械集團有限公司。“外國客戶對企業的生產環境特別重視,環境好,他們就認為你是有實力的。”集團副總經理張樹盛說,“所以我們要建花園式的工廠。”

  注重外部環境美化的同時,從未放松產品研發,也是立林和榮鋼的共同點。作為機械制造業民營企業,立林一直致力於技術研發,2013年就成為國家認定的技術中心。但是真正讓立林人認識到產業昇級、走高質量發展之路的契機,是2014年的行業寒冬。

  立林主要產品是石油勘探、開采用設備,2013年企業迎來了建廠近30年來的銷售額巔峰。沒承想,2014年國際原油價格大跌,對於國內油企來說,進口原油成本遠低於自己開采。沒有開采,立林的產品就賣不出去。2014、2015連續兩年,企業銷售額大幅下滑。

  “這時候必須調整產品結構,開發高附加值產品,搶佔高端市場。”立林集團做了個大膽的決定──投資1600萬元,建設亞洲最大的螺杆鑽具整機實驗中心。“有了它,我們搞研發、產品測試更便利了。”張樹盛告訴記者,創下7081米的亞洲深鑽紀錄的鑽具,就是從這個中心“走出來”的。

  人工智能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核心內容之一。作為傳統機械制造企業,立林主動迎接工業4.0洗禮,自主研發了AI智能生產設備。“一臺AI設備能頂以前兩三臺機器,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降低了成本。”

  擁有核心技術企業就有了核心競爭力,專利就是核心技術的體現。立林擁有四項發明專利,等壁厚螺杆鑽具、高性能耐油密封圈等拳頭產品助企業在國內采油螺杆鑽具市場獨領風騷。“陸地鑽采市場我們佔有率達到50%,海洋市場佔有率是100%。同行業都瞄著我們的價格定價。”張樹盛自豪地說。

  如果說榮鋼和立林改變了人們對於傳統工業粗、笨的刻板印象,那麼天津華海清科機電科技有限公司“小巧”的廠房和廣闊前景的“落差”,則刷新了人們對“裝備制造企業”的認知。

  四層樓,佔地面積比立林的一座車間大不了多少──這裡卻是國內唯一具備研發和生產12英寸(300mm)CMP整機設備能力的企業。CMP整機可是集成電路重要的生產裝備。

  “作為清華大學承接國家02專項的團隊,為更快地推動我國化學機械拋光(CMP)技術和設備產業化發展,促進研發成果轉化為產品。我們也先後考察多個區域,之所以落戶天津,主要是因為天津的區位優勢和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的功能定位,同時津南區政府引進高新技術企業的決心和魄力,也堅定了我們落戶津南的選擇。”9月6日,記者采訪清華大學特聘教授、華海清科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路新春,他告訴記者,自2012年以來,天津市各級政府部門投入了超過1.5億元資金支持華海清科。

  除了資金,津南區為企業服務的氛圍讓路新春印象頗深。“那時候還沒開展‘雙萬雙服’,津南區就已經做得非常好了。我們有困難,區領導常常很快就到現場解決。津南區的乾部與企業真正做到了‘親’與‘清’。”

  建廠五年來,華海清科取得了突破性的成績。2014年,公司成立一年後便研制出國內首臺12英寸“乾進乾出”化學機械拋光設備商業機型,2015年進入客戶端並實現銷售,打破國際壟斷,填補國內空白,這是高端裝備國產化的一個重要裡程碑。同時,2015年繼續承擔國家科技重大──02專項。

  津南區看重華海清科這樣的高新技術企業,也是希望它們能充分利用周邊高校集中的優勢,充分互動,打造“智谷”。目前,天津大學、南開大學以及職業技術院校等都與企業有合作關系。

  雖然目前年產值並不高,但華海清科相信在天津市政府各部門的支持下,明年企業有望實現大發展。企業也將回報給一路傾力支持他們的天津市──帶動和提昇行業下游產業發展,從而促進天津整個產業鏈的發展昇級。

  挖掘歷史積淀 做好文化傳承

  傳統的一哄而上,“撿到籃子裡就是菜”,不計自然環境後果,盲目擴張產能和開發邊界,已經步入窮途。植根於自身優勢、特色,可持續的經濟社會發展模式,纔是未來之路。作為我市特色小鎮,小站鎮有兩大傳家寶:一是小站稻,二是小站練兵史。在新發展理念下,小站人緊緊抓住自身優勢,挖掘歷史積淀,守護人文家園,探尋全新的綠色發展之路。

  8月31日,記者來到小站鎮會館村。此際,村裡的500畝水稻已經抽穗,微風吹過,飄來縷縷稻香。

  馬廠減河的水抽取到稻田一側“甜水溝”,只要輕輕拉起小木閘,甜水便分別流入一條條稻田。滋養完稻子,帶走土壤鹽鹼的河水慢慢滲入田壟邊的“咸水溝”。得土地之肥沃,除土地之鹽鹼,收可口之稻米,這種獨特的水稻種植方式,在這裡已經延續100多年。

  津南本是退海之地。黃河多次改道,一度流經這裡。100多年前,這裡大片的鹽鹼地,還是荒草叢生。一切得益於會館村周公祠裡供奉的兩位先賢:清末淮軍將領周盛傳、周盛波。兩位南方將領,1875年開始在此屯墾,後開挖馬廠減河,引黃河、海河雙水灌溉,並將江南的水稻種到了北方的天津。思鄉的淮軍士兵吃著引自家鄉的稻米,味道竟勝於江南,小站稻的名聲就這樣起來了。

  “我們地肥,水好。種出來的米煮飯,樓道裡都能聞見香。”說起會館村的水稻,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鄭加林非常自豪。問起前些年村裡水稻種植面積的下降,鄭書記連連嘆息。地還是那些地,但受到水資源減少的限制。加上前些年河溝水體污染,更不敢種了。近年通過環境治理,水質又好起來了。有了之前的教訓,如今稻田裡農藥再不敢亂用了,主打“無公害”。水稻種植面積也是逐年增加,米的口感和價格連年提昇。

  “你看,那些魚多歡!”為了證明所言不虛,鄭加林一個勁兒地指著“甜水溝”裡的小魚讓記者看。這些一度罕見的河溝生靈,又都回來了。“我們這稻田裡都養了螃蟹,你看這個兒多大!”沿著田埂一路走,鄭書記一邊去撥水田裡的螃蟹。“亂用農藥,螃蟹可活不了。”

  “今年是個豐收年,估計畝產能有一千二三百斤。”鄭加林尋思,今年把村裡的米賣個更好的價錢,明年繼續擴大種植面積。

  計劃著擴大種植面積的,遠不止會館一個村。小站鎮副鎮長黃雙全介紹,近年小站的水稻種植面積逐年增加,除四道溝、營盤圈、新開路、操場河等8個村外,名洋湖、迎新合作社、馥香合作社、夢醒合作社、自然部落等5個合作社也加入進來。去年種植面積達7000畝,今年則增加到9000畝。

  “種植水稻,基礎條件是水、土、空氣、有機肥和種子。沒有環境質量的根本改善,就不會有小站稻的未來。”小站鎮黨委書記莒和通說,鎮裡將環境治理和農業設施建設結合起來,一邊配合全區行動,鐵腕關停馬廠減河沿岸“散亂污”企業,拆除附近違章建築;一邊疏浚河道,提昇灌溉能力,取得了階段性成效。“馬廠減河是我們鎮的母親河,無論從生產還是生活角度講,都必須倍加愛護。”

  “近年小站稻種植面積逐年增加,除了水土等自然條件大幅改善外,居民消費水平提昇也是一個重要的促進因素。”津南區農委主任劉鳳春介紹,隨著消費者對高質量大米的認可,好的稻米價格一路攀昇,種植水稻的收益也在逐年提昇。“目前,品質好的小站稻基本都采用有機肥種植或種養殖相結合的生產方式,生產的優質小站稻米每公斤售價超過20元,有的甚至接近40元。折算起來,農民的種植收益遠高於外出打工或從事簡單的工業生產。”如今津南全區的小站稻種植面積已達3.1萬畝,後續還將進一步擴大種植面積。

  緊鄰小站鎮著名景點小站練兵園,小站稻作展覽館已經落成。10月份,農業農村部將在這裡召開一場稻米推介會。展館“後花園”是鑲嵌著彩色稻種的水田、荷塘,繁華都市與田園景觀融為一體。從這裡望去,對面是形似大米的米立方游樂場。這一大片區域,將形成一個獨特的稻耕文化旅游區。

  小站練兵園城牆牆體內的大型展館裡,一張張圖片、一座座蠟像、一件件實物,講述著中國近代的一段興衰歲月。無數游客慕名而來,透過一個小鎮的過往,管窺大歷史的驚濤駭浪。“小站練兵園是中國第一個近代化軍事訓練基地。”講解員介紹,“因為有著重要的軍事意義,小小的小站鎮,竟然出現在19世紀末歐美國家出版的地圖上。”

  因兵而名,因米而興,小站風雲際會,成為撬動中國近代史的一個支點。老百姓感恩這裡長出的小站稻。至今每年農歷三月二十八日和七月二十八日,小站地區的十裡鄉親,都在水稻下種和收割前於周公祠內舉行廟會,既是感恩周盛傳、周盛波兄弟的開墾之功,也是祈福收成。今年9月7日,祠內再次鑼鼓喧天,慶賀豐收。

  周公祠外,稻米飄香。小站練兵園,與稻作展覽館、徽派古街等連成一片,共同譜寫了一曲歷史與現代的魅力交響。

  小站的下一站駛向何方?“新時代有新挑戰,但更有新機遇。”鎮黨委書記莒和通如此作答。“市委、市政府現場辦公會後,區裡迅速召開了推動會並且開展了大討論活動,基層乾部的思路越來越清晰。結合小站鎮的特點,我們把目標總結為四個‘綠’:綠色環境、綠色產業、綠色人文、綠色政治生態。污染治理、生態屏障建設、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文明幸福生活等,其內在是統一的。我們一體推進。”目前,小站鎮一方面持續加大環境治理力度,清退低效污染的工業企業,同時發揮自身優勢,加快發展高附加值的現代農業和旅游業,打造田園綜合體,轉型高質量發展之路。

  小站建鎮,始於淮軍。今天的小站鎮,建有不少白牆灰檐、徽派特色的樓房,追憶著這裡的歷史淵源。豪爽、義氣、守規的“兵文化”,與勤勉、精細、敬畏大自然的“米文化”,默默滋養著一方水土人心。

  莒和通感慨:“對我們來說,鄉愁就是優美的生態環境、引以為傲的小站稻、文化和精神的傳承。記得住鄉愁,也就守住了我們的根和魂。”(津雲新聞編輯曲璐琳)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我來說兩句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