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說春節:一樣的年 不一樣的味道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央視網 作者: 編輯:付勇鈞 2019-02-06 10:02:04

內容提要: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變化,不同年代的『年味兒』都有著深深時代的烙印。

如不能正常瀏覽請選用IE瀏覽器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變化,不同年代的『年味兒』都有著深深時代的烙印。

我們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對互聯網上跟『春節』『過年』相關的報道、留言、評論等信息進行抓取,發現在近一個月裡,出現頻次最高的五個詞語的排行是這樣的,『發紅包』『網購年貨』排了進來,說明互聯網對過年的影響越來越大。而十年前還排名靠前的『放鞭炮』『拜年』,到如今的關注度明顯降低。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年的味道』也一直在悄然改變。

在上世紀50年代的春節,逛廟會、舞龍舞獅、踩高蹺,到處可見這些傳統的慶祝活動。不過,那時的人均存款纔1塊多,因此即便是過年,能吃上花生、瓜子都算奢侈。當時全國一年生產的所有布,都不夠給每人做一套衣服,所以誰家孩子過年有新衣服穿,也會讓人羡慕。

到了60、70年代,人民公社興起,那時候提倡『勞動最光榮』,很多地方提出『三十不停戰、初一接著乾』的口號,就連年夜飯大多都是集體吃;春聯和年畫的常見內容是『促生產』『支援社會主義建設』。不過畢竟經濟發展了,看電影、拍全家福開始成為過年的一種時尚。

改革開放是八十年代的主旋律,憑票采購取消了,大家終於可以根據喜好來采購年貨,飲料也開始出現在大眾餐桌上。雖然一臺400元左右的黑白電視機,相當於那時一個工人一年的工資,但家電開始進入了普通家庭,從1983年開始,央視春晚成為除夕晚上的一道硬菜。外出打工的人越來越多,回家過年也讓『春運』的概念誕生,時速40公裡的綠皮火車成為重要的交通工具。

九十年代的春節,『精神享受』提上日程。『團圓飯』開始去飯店吃,大家放的煙花爆竹也越來越響亮。掛歷、明信片、賀卡成了春節期間饋贈親友的禮物。不少人開始在春節外出旅游了,黃金周的概念慢慢出現。隨著電話的逐漸普及,電話拜年成為時尚。

步入21世紀,大魚大肉已經成了家常便飯,大家過年追求的是多元化的休閑,到了近些年,互聯網和手機開始在春節扮演重要角色,以前只有晚輩纔能收到紅包,但現在的紅包,不論年齡都可以來搶,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遠離大吃大喝,鞭炮放的也少了,更多地提倡過『健康』年。

   原標題:【數說春節】一樣的年 不一樣的味道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我來說兩句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