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年味:津門搖籃 老城廂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天津廣播電視臺 作者:佟蕊 編輯:李彤 2019-02-07 20:37:42

內容提要:老城廂是天津舊城的所在地,蘊藏著濃郁的民俗民風和文化藝術精華。探尋鄉愁中的年味,今天走進津門搖籃老城廂。

如不能正常瀏覽請選用IE瀏覽器

天津北方網訊:老城廂是天津舊城的所在地,蘊藏著濃郁的民俗民風和文化藝術精華。探尋鄉愁中的年味,今天走進津門搖籃老城廂。

“本是鍾樓號鼓樓,晨昏兩度代更籌。”清末詩人周楚良曾寫的便是天津衛三宗寶鍾的鼓樓。鼓樓名為鼓樓,卻有鍾無鼓,只因為鼓樓上有燈,隱喻五谷豐登。“鼓樓” 算得上天津市的發源地,也見證了天津最早的繁榮。

“高敞快登臨,看七十二沽往來帆影;繁華誰喚醒,聽一百八杵早晚鍾聲”,(字幕)這是100年前清代天津詩人梅小樹站在鼓樓上,眺望運河漕運的繁忙而寫下的。

作家馮驥纔說,老城廂作為天津的搖籃,堪稱"活化石"。蛤蟆吐蜜、耳朵眼炸糕這些鐫刻了天津人生活態度的非遺技藝在這裡依舊紅火。

歷經近一個世紀,廣東會館的這方舞臺還在延續精彩,尚小雲、梅蘭芳、荀慧生、程硯秋等藝術大師都曾在這裡獻藝。1912年孫中山先生北上抵津,在戲樓上發表了“我中國四萬萬同胞同心協力,何難稱雄世界”的著名演說。1919年鄧穎超與所在的天津愛國女界同志會為募捐難民在此演出話劇。

今天,站在鼓樓上,遙望西站,這已經已經成為京津冀交通樞紐。從600年前,天津建衛,作為拱衛首都的門戶。到今天,天津也將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敢於擔當、敢於突破。(津雲新聞編輯李彤)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我來說兩句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