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手記:一個饃,一份年味,一抹鄉愁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新華網 作者:劉陽 編輯:鄭津 2019-02-08 16:28:02

內容提要:『拿一對餛飩饃,上午去看你舅;再准備一對娃娃饃,去你姐家看你外甥時拿著。千萬別搞錯,不然壞了規矩!』許久沒有在老家過年的我,面對母親千叮萬囑的傳統拜年風俗,完全沒有了頭緒,看著形態各異的饃,一頭霧水。

  『拿一對餛飩饃,上午去看你舅;再准備一對娃娃饃,去你姐家看你外甥時拿著。千萬別搞錯,不然壞了規矩!』許久沒有在老家過年的我,面對母親千叮萬囑的傳統拜年風俗,完全沒有了頭緒,看著形態各異的饃,一頭霧水。

  在以農耕文明為傳統的陝西關中地區,饃是春節不可或缺的角色,除了用來宴請賓客,還被賦予形形色色祝福意味,被當作重要禮品相互饋贈。

  蒸饃是關中農村人家過年的大事。過了臘月二十三,各家就排好時間,親戚、鄰裡的大姑娘小媳婦輪流去各家,互相幫忙揉面蒸饃。幾十斤甚至上百斤的面團,伴隨著嘰嘰喳喳的歡歌笑語,用不了多久就變成千姿百態的饃:中間夾著棗子、旁邊捏著小花的叫獻爺饃,用來祭祀祖先;有弧形花紋繞一圈的叫餛飩饃,晚輩給長輩送禮時用;捏著各種動物造型的叫娃娃饃,長輩給晚輩回禮時用;宴席上的重要角色則是小圓饃,誰家飯做得好不好,它是關鍵評判標准……

  揉好的饃,放在籠屜裡稍做醒發,架起大鍋灶,將籠屜依次摞在鍋上,爐膛裡昇起火焰後,『籠屜山』很快就會蒸騰出濃濃的麥香味直衝鼻腔。出鍋的饃被點上紅點以示喜慶,有的小孩忍不住,拿起一個掰開,夾上油潑辣子大快朵頤,如果不小心吃了大人有送禮安排的饃,則背後必然會傳來一陣訓斥聲音。

  除夕前蒸好的饃,正月初一後嚴格按照傳統規矩使用,或祭祀,或送禮,或食用。可以說,饃承擔了關中人過年期間傳統禮儀紐帶作用。盡管現在物質生活非常豐富,年禮各式各樣,但家鄉人拜年的禮兜裡總有幾個饃。

  老人們常說:『饃到了,年就到了!』

  上班十多年來,我幾乎沒在老家過過年,要麼值班,要麼游玩,要麼補覺,每次春節長假結束後,必嘆一句:『這個年過得好無聊!』

  今年過年,我掉進了饃堆裡,望著它,抓耳撓腮之餘心卻靜了下來。春節,是鑲嵌在每個中國人心頭最濃重的鄉愁。饃,就是年味,更是鄉愁。

  其實,每個人內心中都有自己的『饃』,不是嗎?

  收拾離鄉行囊時,母親塞了兩個娃娃饃:『今年孫女沒回來,你給娃帶上。饃到了,年就到了!』

   原標題:記者手記:一個饃,一份年味,一抹鄉愁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我來說兩句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