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年味:大直沽的老味道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天津廣播電視臺 作者: 編輯:張麒麟 2019-02-10 20:33:17

內容提要:『東吳轉海輸粳稻,一夕潮來集萬船』,描述的是當年大直沽漕運的繁榮景象。探尋鄉愁中的年味,今天,我們一起走進大直沽,看看這裡的文化和故事。


天津北方網訊:“東吳轉海輸粳稻,一夕潮來集萬船”,描述的是當年大直沽漕運的繁榮景象。探尋鄉愁中的年味,今天,我們一起走進大直沽,看看這裡的文化和故事。

大直沽,天津城市最早的聚落,津門俗諺曰:“大直沽三件寶:古廟、燒刀、臺子高。”古廟指的就是天妃宮,700多年前,媽祖文化隨著浩浩蕩蕩的漕糧船隊由此傳入天津。

那時,大直沽還是國內漕運航線的終點,國際航線的起點。國外商人,由這裡進出中國。中國錦絹、綢緞、日常生活用品以及書籍由這裡走向國際。元代王喜的《治河圖略》中的“今河之圖”,在海河口的位置上明確標注“大直沽”,足見大直沽地位之重要。

明代正德年間《胡文壁與倫彥式書》記載:“舟車悠會,聚落始繁,有宮觀,有接運廳,有臨清萬戶府,皆在大直沽。”此時的商貿、水運已經為天津日後的興盛打下了基礎。

1881年北洋水師學堂在這裡落成,著名啟蒙思想家嚴復在這裡任教。現代女作家冰心之父謝葆璋愛國教育家、南開大學創始人張伯苓先生,在此就讀。李大釗、張太雷、書法家李學曾都在大直沽的歷史中留下了一筆。

悠久的歷史沈淀下的遺跡是今人寶貴的財富,“七十二沽有遺韻,海河東岸正當興”,這塊面朝海河的‘西服料子’正需‘繡花’的功夫來挖掘。原天津棉紡三廠的舊址上,通過保護性開發改造,建起了一座創意街區。大直沽影院、天德當鋪這些老建築已經得到保護,俄國領事館等西洋風貌建築,也將成為文化旅游的新名片。今天的大直沽,不是固定的盆景,而是像海河水,流淌出了新的味道。(津雲新聞編輯張麒麟)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我來說兩句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