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村90年前是農民運動根據地,如今建設美麗鄉村走在前列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金羊網 作者:吳曉嫻? 編輯:李彤 2019-02-19 21:15:57

內容提要:曾經村裡污水橫流、垃圾遍地、臨時危舊建築密布,而今水變清澈了、垃圾集中處理了、村容村貌煥然一新,外出的村民又重新遷了回來……

曾經村裡污水橫流、垃圾遍地、臨時危舊建築密布,而今水變清澈了、垃圾集中處理了、村容村貌煥然一新,外出的村民又重新遷了回來……

潮州市潮安區登塘鎮世田村,這個九十年前農民運動的根據地,在紅色精神的引領下,掀起建設美麗鄉村、幸福生活的熱潮。2月1日,記者來到世田村,了解變化背後的奧秘。

山村刮起紅色旋風

一來到世田村村口,就能看到一個黨旗形狀的雕塑,“世田紅色村”幾個燙金的大字格外醒目。走在村裡,隨處可見各種紅色符號和革命小故事的展示。

2017年12月,廣東正式啟動“紅色村”黨建示范工程。這是廣東省加強基層黨建的“紅色動員令”,也是基層農村以黨建促鄉村振興的重要契機。世田村成為首批入選的“紅色村”。目前,各級黨費和財政資金計劃投入世田村“紅色村”建設1800多萬元,村自籌300多萬元,已完成工程招投標,正在緊鑼密鼓施工。

世田村位於潮安區登塘鎮西南端,距離鎮政府駐地17公裡,地理位置相對偏僻。四面群山環繞,交通較為不便。該村創建於明朝,也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共東江特委領導下開創的重要紅色根據地,擁有紅十一軍烈士紀念碑和紅十一軍部舊址等有重要歷史意義的紅色資源。

村莊環境大變樣,外遷的村民回來了

鄉村振興需要堅強的戰斗堡壘,世田村黨支部在創建“美麗宜居鄉村”中積極發揮組織引領作用。

世田村黨支部書記藍華明介紹,該村祠堂前的池塘以前因為沒有水源而逐漸廢棄。周圍的村民在其中建了一個個的豬圈,還習慣往裡頭傾倒垃圾,雜草叢生,可謂是又髒又臭。

在村黨支部領導下,村民們有力出力,有錢出錢,湊了二十萬元,拆掉豬圈,清掉垃圾和淤泥,築起石籬,終於在今年1月底將這個多年的環境黑點變成了一道風景線。“全村都很高興,村民還打算將池塘附近打造成一個休閑文化廣場。”他說。

記者了解到,在推進“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的工作中,世田村黨支部調動群眾力量,拆掉了村裡大部分的豬圈和露天廁所,同時因地制宜補齊村道硬化、綠化美化等基礎短板,以“廁所革命”改變山村群眾的衛生觀念。

公共服務方面,世田村啟動了垃圾收集、生態污水處理及飲水安全工程,根據村居分布修建污水處理設施進行雨污分流,積極對村莊廣場與公園昇級改造,提高群眾生活品質。

“把群眾發動起來,調動他們的力量,要靠黨建的作用。”登塘鎮黨委委員、世田村第一書記吳粵鳴說,在黨支部的帶動下,很多村民都很積極,自費把家門口的豬圈拆掉,築上石籬。黨員還帶動村民開展每周集體勞動日活動,各家各戶都拿出掃把來打掃村裡的公共區域。

如今漫步在世田村,放眼望去青山依依,腳下綠水淙淙,村道乾淨整潔。村民藍尼彬說:“以前一下雨污水就溢出來,很臭,也比較危險。現在村裡的變化很大,發展也被看好,很多離開的村民都回來了,像我的姐姐就回來建房子,環境好了,人的心情也好。”

積極開發多元化紅色旅游產品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如何將這一理念轉變成現實?世田村以“紅色村”黨建示范村建設為契機,把傳統農業種植與現代旅游業融合起來,在產業結構上進行優化,打造多種元素為一體的旅游業。

世田村是潮州為數不多的炒仔茶產地。炒仔茶是一種特色土茶,以獨特的炒茶技藝著稱,其歷史已有1000多年。喝後回甘力強,茶性溫厚,十分受市場歡迎。

世田村黨支部書記藍華明介紹,該村村民的主要收入來源是種植炒仔茶,村民多的種了幾百上千畝,平均每戶種三四畝。

村民藍尼彬因為父親中風治療花費不菲而陷入貧困。2013年他被列為貧困戶,村裡給他發了茶苗和化肥,後來他種了20多畝小株的炒仔茶,每年收成400-500斤,收入有4萬多元,目前處於鞏固脫貧的階段。

吳粵鳴介紹,世田村探索建立世田外出人纔信息庫,推動人纔返鄉,培訓新型鄉村旅游職業農民,以鄉情鄉愁為紐帶,努力吸引高校學生、藝術家、規劃師、設計師等服務世田紅色文化和鄉村旅游。

以培訓新型職業農民為例,他認為,為了不讓脫貧的農民返貧,需要讓他們有一技之長。“我們利用晚上空閑的時間對農民進行分期培訓,培訓內容各種各樣,有潮菜、攝影、鑄造陶瓷、種茶、種水果,毗鄰村的村民也可以集中參加,一期有100多人參加,聚集在一起,場面很壯觀。”

他說,今年世田村的重點工作是新農村建設,打造精品小鎮,“僅是世田一個村太單薄了,作為旅游景點一個小時就逛完了,要把附近的資源串聯起來。”

登塘鎮委書記曾偉華負責掛點指導世田村“紅色村”黨建示范工程建設各項工作,他對記者表示,“世田村將充分吸納村民參與‘紅色村’旅游發展,依托現有的2500畝扶貧產業生態茶園,發展茶文化體驗和鄉村觀光旅游。”

此外,還將以支部引領、帶農致富,采用“公司+農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把“紅色旅游”與“生態旅游”結合起來,積極開發多種形式的紅色旅游產品,寓教於樂,吸引游客、吸引投資,解決集體收入少、來源單一的問題。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我來說兩句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