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協同 京津冀的創新『朋友圈』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天津日報 作者: 編輯:曲璐琳 2019-02-26 08:25:34

內容提要: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根本動力在於創新驅動。協同創新是實現協同發展的核心所在。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深入推進,協同創新已成為發展過程中的關鍵之舉。五年來,天津不斷加大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的建設力度,對接北京創新資源和河北產業資源,發揮協同創新的疊加效應,初步形成了京津冀區域協同創新的全新格局。

  天津北方網訊: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根本動力在於創新驅動。協同創新是實現協同發展的核心所在。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深入推進,協同創新已成為發展過程中的關鍵之舉。五年來,天津不斷加大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的建設力度,對接北京創新資源和河北產業資源,發揮協同創新的疊加效應,初步形成了京津冀區域協同創新的全新格局。從支持政策的陸續出臺,科技企業的紛紛落戶,高校院所的聯手創新,到科技平臺的相繼搭建,天津建立了協同創新工作機制,匯聚了一批國家重大創新平臺,共建了一批協同創新平臺,三地創新創業資源進一步互通共享。京津冀各類科技資源協同作戰,聯動發展,“打區域牌、算共贏賬、走聯動路”,協同創新正不斷為天津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增添新活力。

  三地“五統一”下好“一盤棋”

  針對共同關注的前沿技術問題和產業共性關鍵技術需求,2015年,京津冀聯合設立基礎研究合作專項,進行協同創新。幾年來,三地先後共同組織實施了“南水北調對京津冀受水區生態環境影響及調控機制研究”“京津冀一體化城際鐵路系統發展基礎理論與關鍵技術研究”“智能制造”“精准醫學研究”4個專項。

  隨著項目的深入,三地協同創新合作機制逐步完善,已形成統一組織、統一申請、統一評審、統一立項、統一管理成果共享的“五統一”全面協同緊密合作機制。作為第一批基礎研究合作專項,“南水北調對京津冀受水區生態環境影響及調控機制研究”項目日前在津進行驗收。三地科研人員協同攻關,三地共同予以支持,下好京津冀協同創新“一盤棋”。

  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王紅告訴記者:“津冀工業基礎雄厚,產業需求旺盛,為研發提供了方向和思路。京津冀協同創新基礎研究,凝聚了三地的優勢科技資源,將合力解決三地協同發展過程中的共性需求和共性問題。”

  據了解,2015-2017年,三地共立項47項,資助經費870萬元,互換專家信息3000多人。項目“軟土地區高鐵橋軌系統環境溫度效應與安全控制技術研究”針對目前國際上尚未解決的復雜遮擋問題,自主開發三維光線遮擋算法程序,成果已在2022年冬奧會重大建設工程京張高鐵中的官廳水庫懸索橋修建中得到應用。2018年“精准醫學研究”共受理206個申報項目,最終立項10個。其中,北京專家牽頭項目是7個,天津2個,河北省1個,充分體現了京津冀優勢資源協同研究,研究成果整體受益的特點。

  “聯合設立合作專項,有效彌補了國家專項解決區域需求深度不夠等問題。從單兵作戰到集團作戰,從個人賽到團體賽,在協同中,三地實現了機制融合、隊伍融合、人纔融合。”天津市科技局基礎研究處處長金雙龍告訴記者。

  紫光落戶天津搶佔“雲”先機

  擁有清華大學血統的紫光集團,是我國最大的綜合性集成電路企業,也是全球第三大手機芯片設計企業。2018年5月,紫光集團與天津市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在天津高新區塘沽海洋科技園設立雲服務和研發總部,2018年8月紫光雲公司正式注冊。

  紫光雲公司全國總部落戶天津5個月來,已經擁有員工668人,在全國建立了三個節點,形成了12個大類508個雲服務產品,搶佔了國內雲計算發展的先機。依托“從芯到雲”的創新技術成果,紫光雲積極助力產業一體化布局,服務推動京津冀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公司能這樣高效運轉,得益於濱海新區良好的人纔政策和產業環境。天津在項目落地、人纔引進、資金投入等多個方面給予企業高質量的服務,讓我們真正體會到了‘企業家老大’,讓我們可以沒有後顧之懮,專心發展。”紫光雲公司總裁兼CEO吳健表示。

  “紫光集團投資120億元,把紫光雲全國總部放在天津,這是企業繼芯片產業之後的下一個戰略重心。”紫光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首席執行官趙偉國接受采訪時表示:“天津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地位十分重要,特別是北京與天津不僅在物理空間上能夠實現同城化,而且在發展高科技產業方面也會實現一體化。天津高校科研人纔充裕,產業實力雄厚,在智能硬件、工業互聯網、高科技制造方面優勢獨特,這些都是智能科技產業發展的重要基礎。紫光雲總部在天津發展正逢其時。”

  城市在數字化的過程中,越來越遇到重復性建設的問題,例如公交車、地鐵、酒店等多個場景都需要人臉識別,目前都各自開發數據無法打通。其實整個城市只需要一套人臉識別工具即可,底層數據還能實現整體打通,而各種數據匯集起來就是城市數據大腦。目前,濱海新區的城市數據大腦──“智慧濱海”雲平臺正在建設中,該項目由紫光雲統一部署實施並提供服務,將分三年推進智慧濱海建設,並打造四大板塊13個應用試點。通過“智慧濱海”雲平臺建設,將提昇濱海新區社會管理的精細化、智能化水平。

  “‘智慧濱海’采取統一入口,統一模塊,各個部門可以實現數據共享。未來,企業和個人通過‘智慧濱海’APP,在手機上就可以辦理與政府有關的各項手續。‘智慧濱海’有望成為國內智慧城市的樣板,並將復制到全國。”吳健告訴記者。

  協同創新創出經濟“新動能”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北京企業將目光瞄准了天津這片創新創業福地。2017年10月,北京卡雷爾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將組裝工廠搬到了濱海—中關村科技園,經過一年多的良好發展,研發團隊也將遷至天津,在科技園內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北京卡雷爾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尹利說,“企業搬遷需要很大的決心,難免‘傷筋動骨’。充足的資金支持和良好的營商環境給我們吃了‘定心丸’,公司的研發團隊也將陸續搬到天津,今後我們會以天津為總部開展業務。”

  2016年11月,濱海—中關村科技園正式在天津濱海新區掛牌成立。這片規劃面積10.3平方公裡的區域,充分利用了北京中關村和天津濱海新區創新政策疊加優勢,承接高新技術企業轉移和重大科技成果轉化,成為首都優勢資源集中承載地。累計注冊企業940餘家,其中來自北京的企業超過240家,注冊資金約104億元。成立僅僅兩年多,濱海—中關村科技園就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

  天津瑞普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天津春發食品配料有限公司、天津藥業研究院有限公司……走進中科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一樓的展廳,研究所與二十幾家企業成立的聯合實驗室都赫然在列。依托天津工業生物所,我市正在申請建設國家合成生物技術創新中心。天津工業生物所副所長孫際賓告訴記者:“國家合成生物技術創新中心將建設成為國際一流的合成生物技術創新平臺設施,集聚合成生物領域的高端創新資源,實現合成生物產業前沿關鍵技術創新、成果孵化轉化、綠色產業示范的創新鏈條,為國家產業技術變革與國際競爭提供戰略支橕。”

  支持京津雙城聯動、加快構建京津冀創新共同體,是天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舉措。通過深化部市會商、加強與中科院、中關村、首都高校、院所的合作,五年來,我市已經建成國際生物醫藥聯合研究院、國家超算天津中心、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等國家級大平臺,引進聚集了一批國家創新人纔、創新團隊和高成長性企業。

  協同創新平臺的建設,完善了我市的科技成果轉化體系,把北京的科技優勢與天津的產業優勢結合,既釋放了北京科技資源的活力,使得北京的科技成果就近在天津實現轉化,又對天津傳統產業的轉型昇級和新興產業的培育提供了科技支橕。據統計,我市引進國內高水平研發分支機構,國家級院所和國內高水平研發分支機構總數超過170家,其中60多家來自北京地區。

  打開自貿窗口

  共享開放平臺

  近日,一批來自泰國的虎魚、娃娃魚、斗魚等34個品種5萬多條熱帶觀賞魚被運抵天津機場萬事隆監管倉庫,經海關部門查驗後,快速完成了通關放行手續。值得一提的是,這批觀賞魚的成活率達到了100%。

  進口企業來自河北省,該公司負責人不禁感慨:“自從京津冀協同發展以來,我們的生意越來越紅火,深切的感受就是通關速度越來越快,要是在以前,很多訂單都是沒辦法完成的!”

  天津海關工作人員介紹,此次貨物的順利通關得益於天津機場海關與廊坊海關的異地聯動,通過“單到即接、貨到即查、快速放行”的一站式服務,查驗人員爭分奪秒,保障了低溫環境下觀賞魚的成活率。

  大膽嘗試,勇於探索,天津自由貿易試驗區掛牌後,一個個改革創新舉措相繼面世,京津冀協同的步伐逐漸加大,共同迎來了開放發展的新時期。作為我國北方第一個自由貿易試驗區,天津自貿試驗區不僅面向天津,更是京津冀三地乃至整個北方的開放通道與平臺。幾年來,天津自貿試驗區推動建立了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機制,設立總規模100億元的京津冀產業結構調整引導基金,積極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中信集團、中鐵建集團、中國泛海等央企設立了一批租賃、航運、物流等功能型總部。同時,搭建起統一的京津冀網上辦稅服務平臺,實現資質互認、征管互助、信息互通。

  2018年,天津口岸進出口總額達1.38萬億元,增長9.2%,其中,來自北京與河北的貨物比重達到30.2%。另據統計,去年,北京企業選擇在天津口岸申報的比例由前三季度的9.4%提昇至第四季度的10.1%,河北企業由43.9%提昇至45.7%。

  改革創新的步伐不會停止,為京津冀地區構建國際貿易和物流服務大通道是天津自貿試驗區下一步發展的重要目標。天津將充分發揮天津港口作為北京和雄安新區出海口的門戶作用,加快建設北方國際航運核心區,高標准建設國際貿易“單一窗口”,進一步完善“無水港”功能,開展口岸通關流程和物流流程綜合優化改革試點,打造更加高效便捷的口岸通關環境,推動天津口岸成為服務京津冀地區貨物、產品、人員、技術大進大出的綠色通道。

  建設科技創新基地

  水科院入駐生態城

  交通運輸部水運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水科院”)致力於海洋生態保護和水運安全發展領域的科研攻關,尤其是海上溢油應急處置技術,現在已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可由於缺乏合適的實驗場地,這項技術一直都沒能在我國得到廣泛應用。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國和法國的實驗室能承接海洋溢油應急處置相關檢測和試驗,我國每年在這項費用上的投入要達到2億元。

  “中新天津生態城東臨渤海,滿足建立海上溢油應急處置實驗需要的自然條件,通過天津市科委‘牽線’,我們了解到水科院的未來發展方向和實際需求,然後馬上和水科院對接,進行項目前期調研工作。”生態城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水科院計劃在生態城投資建設包括海上溢油應急處置實驗室在內的科技創新基地,目前,這一項目已經通過國家立項,立項審批完成後就投入建設。

  記者了解到,海上溢油應急處置實驗室在生態城建成後,可以填補國內空白,我國溢油應急產業也將突破技術應用瓶頸,駛向發展的快車道;而對生態城來說也有著大大的利好:今後,水科院會借助生態城產業布局和政策優勢,將更多科研成果轉移到生態城,實現產業化,同時也將引入更多環保科技創新企業。

  除了水科院的“動作”,中核集團也“牽手”生態城,在這裡投資建設中國核工業大學。具體來說主要圍繞核產業,建成集人纔技能培訓、碩士及博士學歷教育、國際學術交流、核心技術研發等功能於一體的國家級產學研創新示范基地。目前,中國核工業大學這一項目正在積極籌備整體規劃方案的設計單位招標工作。

  生態城位於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關鍵區,一直以來始終結合自身區域定位和區域優勢,積極與北京“大院大所”合作,搭建科研成果轉化平臺。數字顯示,生態城現已累計引入創新平臺5家,總計孵化面積54230平方米、孵化企業587家、吸引科技人纔1271名、帶動地區就業近2000個,獲得融資1.56億元。其中,生態城與清華大學共同建設的電子信息研究院共挖掘科技成果102項,已論證通過科技成果63項;與清華控股合作建設的“啟迪之星”孵化器幫助30多家科技企業完成了80多項科技成果轉化;與海量科技合作建設大數據重度孵化基地,目前有120家大數據企業注冊入孵。(津雲新聞編輯曲璐琳)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我來說兩句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