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代表委員熱議加強污染防治和生態建設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天津日報 作者:魏彧 徐麗 李國惠 劉平 韓雯 編輯:曲璐琳 2019-03-13 08:10:00

內容提要:『在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過程中,污染防治和環境治理是需要跨越的一道重要關口。我們必須咬緊牙關,爬過這個坡,邁過這道坎。要保持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的定力,不動搖、不松勁、不開口子。』這是習近平總書記日前在參加他所在的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著重強調的。

  堅決鐵腕治污 堅持綠色發展

  ──天津代表委員熱議加強污染防治和生態建設

  天津北方網訊:“在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過程中,污染防治和環境治理是需要跨越的一道重要關口。我們必須咬緊牙關,爬過這個坡,邁過這道坎。要保持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的定力,不動搖、不松勁、不開口子。”這是習近平總書記日前在參加他所在的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著重強調的。

  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引起了出席全國兩會的天津代表委員們的熱烈響應,大家一致表示要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綠色發展人人有責,貴在行動、成在堅持。

  2018年,天津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認真謀劃推動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天津的天更藍了、地更綠了、水更清了。“我們要共同努力,讓人民群眾享有美麗宜居環境。”如何深化區域聯建聯防聯治,推動天津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天津代表委員話發展,提思路,談舉措,積極建言獻策,開出“良方”。

  聯建聯防聯治 提昇百姓幸福感

  “2018年,天津與北京、河北攜手聯建聯防聯治,持續不斷努力,天更藍了、地更綠了、水更清了,百姓的綠色幸福感明顯增強了。”全國人大代表、天津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溫娟向記者一一列出了我市藍天、碧水、淨土三大保衛戰的成績單──

  “藍天──PM2.5濃度在前5年累計改善35.4%的基礎上,2018年同比再降16.1%,重污染天氣同比減少13天,創2013年監測以來最好水平;碧水──地表水水質優良比例同比提高5個百分點,劣Ⅴ類比例下降15個百分點,水環境質量達到近年來最好水平;淨土──基本完成農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詳查;生態──劃定1393.7平方公裡生態保護紅線,與永久性保護生態區域、綠色生態屏障一起,形成佔國土面積近28%的重要生態空間被嚴格保護的生態安全格局。”溫娟說,天津還連續5年在市人民代表大會上審議通過環保方面的法規,加上今年1月全票通過天津市生態環境保護條例,現行有效的生態環保領域法規達到34部,具有天津特色的生態文明地方法規體系初步形成。

  京津冀區域整體環境空氣質量和引灤入津入境水質有了持續明顯的改善。結合進一步加強生態環境聯建聯防聯治,溫娟建議,要加強陸海統籌,河海聯動,在環渤海三省一市設立統一的協調管理機構。“天津位於海河流域最下游,承擔了上游七省一市約70%的入海通量,隨著海河流域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水資源水環境問題凸顯,可以說,渤海灣生態環境改善,重中之重是陸源污染治理,必須聯建聯防聯治,以海定陸,統一主要入海河流流域治理規劃、統一治理標准、統一執法監管,形成流域上下游和相應海域同治、共管的機制。”

  溫娟還建議,將天津中心城區和濱海新區之間736平方公裡的綠色生態屏障、875平方公裡的濕地納入京津冀東部生態走廊,構建首都東南部綠色生態屏障,拱衛首都,與雄安、承德協同共建京津冀生態“綠肺”。

  整改七裡海濕地 保護“京津綠肺”

  “現在七裡海濕地230處整改任務圓滿完成,生態移民穩步推進。”全國人大代表、寧河區委書記王洪海接受采訪時表示,七裡海濕地整改一年多來,阻斷了34條原來通往核心區的道路,建成環核心區保護圍欄,實現核心區封閉式管理,水質由Ⅴ類變為近Ⅳ類,野生植物種類超過153種,鳥類由182種增加到235種,震旦鴉雀、文須雀等全球性瀕危物種也重返濕地。

  “對七裡海整改這件事,一開始鄉親們也不是很理解,特別是在七裡海經營旅游的企業和農戶,認為整改就是什麼都不讓乾了,來錢的道就斷了。”王洪海表示,我們給大家算好三個平衡賬:一是生態賬。如果沒有規劃的搞七裡海旅游,農家院無序發展,對水系等周邊環境造成持續破壞,好生態一去不復返,子孫後代就沒有生存發展空間。二是經濟賬。以破壞生態的短期經濟行為換不來長遠發展,整改後七裡海周邊通過科學規劃生態旅游,群眾就業機會會越來越多。三是發展賬。好生態會帶來更多生態項目、綠色產業和生態產品,推動區域高質量發展。

  “我們推進七裡海濕地‘十大修復工程’,加大工作力度,給政策、給土地平衡指標,協調發放全國首例生態專項債券90億元,支持生態移民、引水調蓄等一批重大工程。”王洪海說,越來越多的群眾發自內心贊同和支持七裡海濕地保護。濕地核心區內856座墳塋全部遷出,一位村民和我說,七裡海濕地是祖先留下的寶貴財富,保護好七裡海濕地,讓子孫後代輩輩都能看到好的生態環境,祖先們對墳塋被遷出也能夠理解。

  “我們將按照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的重要要求,繼續做好七裡海濕地修復保護‘後半篇文章’。”王洪海對下一步的工作思路清晰,要統籌抓好濕地的保護與周邊區域的發展,確定“一河一海一域”的發展格局,結合實施農村人居環境三年整治行動,加快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

  落實生態補償 加強水源保護

  “引灤水是天津市的重要飲用水源,加強引灤水源保護工作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也是京津冀生態環境協同治理的重要內容。”全國人大代表、市水務局科技信息處處長周潮洪說,2017年5月底,河北省政府完成潘大水庫網箱清理任務;2017年6月,津冀兩省市簽訂《關於引灤入津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的協議》,共同維護引灤入津生態環境安全,引灤水源保護問題邁出了實質性一步。

  “京津冀地處水資源嚴重短缺的海河流域,人均水資源佔有量222立方米,約為全國平均值的1/9,水資源開采量已經超過100%,水資源短缺難以支橕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污染物排放量也遠遠超過環境容量。”周潮洪結合一組數據說,近年來,雖然京津冀水環境治理聯防聯控取得了一定程度的突破,但整體水環境問題依然十分嚴峻,深層次水資源、水環境矛盾仍然突出,頂層設計、統一規劃和水環境共同治理的協商機制需要進一步完善。

  周潮洪建議,由京津冀協同領導小組辦公室牽頭,由國家部委、河北省、天津市建立津冀省級層面引灤水資源保護協作機制。做好引灤水源保護的頂層設計,編制津冀水源保護綜合規劃,摸清污染現狀,細化治理措施,厘清責任,確定國家、省市資金籌措方案,建立常態化管理機制。

  截止到2018年,引灤入津橫向生態補償第一輪補償協議結束。周潮洪建議,繼續推動新一輪引灤入津橫向補償機制,在原引灤生態補償機制基礎上,將跨界河道全部納入考核范疇,並加嚴主要污染物總氮、總磷等指標管控要求,進一步推動加大潘大水庫、跨界河道的治理力度。

  用好“金鑰匙” 打造田園綜合體

  2018年,市委、市政府提出實施中心城區與濱海新區雙城中間規劃管控、構築綠色屏障的戰略決策。

  “這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民生工程、德政工程。”全國人大代表楊寶玲說,她所在的東麗區華明街道胡張莊村部分土地位於一級管控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只有思想大解放,纔能帶來大發展。

  “從最初的建廠辦企業到後來種養殖業,再到計劃發展的現代化休閑農業,我們村有這樣的條件,也有實踐經驗。”楊寶玲深信土裡刨食很難刨出個“金娃娃”,要想帶領群眾富裕,就必須另闢蹊徑。

  胡張莊雖然偏僻,但勝在風光宜人、位置優越,有2000餘畝葡萄地,是一處富足糧倉;有320餘畝農用工具房,是少有的體驗設施;有250餘畝集體建設用地,更是稀缺的發展指標。如何用好“綠色發展”這把金鑰匙,楊寶玲心裡有了清晰藍圖──打造田園綜合體。

  思路一變天地寬。只要指導思想搞對了,既可以加快發展,又能夠守護好生態。借綠色發展的東風搞產業融合,發展鄉村康復休閑觀光旅游,讓村民享受綠水青山帶來的金山銀山。

  “創新想法再好,也需要政策支持。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紮實推進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紮實推進鄉村建設。相信隨著各項惠民政策的推進,胡張莊村一定會更加美好。”楊寶玲對田園綜合體項目的未來發展充滿憧憬。

  加強源頭監管 規范土壤修復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強化水、土壤污染防治。全國政協委員、天津市慶達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孫太利說,“土壤污染問題關系到國家生態環境安全、農產品安全和人民身體健康,如何更好治理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國家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顯示,全國土壤環境總體狀況較差,耕地環境質量、工礦廢棄地土壤環境問題突出,被污染土壤總超標率達16.1%,耕地佔19.4%。

  “這些數字呼喚我們要有所作為。”孫太利建議,政府應該完善土壤污染責任機制法律規范體系,增加和補充相應配套的法律規范和部門管理條例等,銜接與協調各項法律規范,保障和指導土壤污染責任機制的有效落實,避免法律規范衝突與反復。

  “組織專家對污染土壤狀況進行全面調查,科學分析成因。”孫太利認為,應該加強污染源頭監管治理,嚴格控制工礦污染渠道,合理使用農藥、化肥。綜合運用生物、物理、化學等技術,修復被污染土壤。

  對於污染土壤修復,全國政協委員、南開大學化學院教授袁直直言,“近年來,市場上的土壤修復公司如‘雨後春筍’般迅速崛起,魚龍混雜,給行業發展帶來了隱患,應該規范土壤修復行業,實現快速良性發展。”

  如何規范土壤修復行業發展?袁直提出,以生物修復手段為核心,輔助以物理和化學修復方法,構建能夠恢復污染土壤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生態修復技術和措施,通過政策導向鼓勵科研院所或高校的土壤修復專家作為顧問參與到實際的土壤修復項目中,加強土壤修復企業與科研院所等研發單位的交流合作,促進最新以及最前沿的土壤修復技術從實驗室走向實際應用。

  “要加強對土壤修復技術可行性和安全性的監管。”袁直認為,應建立污染土壤的修復數字化檔案,實現網絡監管和後續跟蹤,檢驗土壤修復技術的後續效果,實現“一次修復永久負責”。(津雲新聞編輯曲璐琳)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我來說兩句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