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河傳媒中心蹲點調研組記者走進寧河區潘莊鎮齊心現代農業示范園區:政策創新纔有鄉村振興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北方網 作者:海河傳媒中心蹲點調研組記者 伊健 編輯:劉穎 2019-04-11 08:56:00

內容提要:海河傳媒中心蹲點調研組記者走進我市唯一的全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寧河區潘莊鎮齊心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紮進田間地頭調研采訪。

  海河傳媒中心蹲點調研組記者走進我市唯一的全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寧河區潘莊鎮齊心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紮進田間地頭調研采訪

政策創新纔有鄉村振興

杏鮑菇被裝在泡沫箱裡運往城市銷售。
村民正在給西紅柿新品種『賊不偷』修剪枝蔓。 海河傳媒中心蹲點調研組記者 龐劍 攝

  天津北方網訊:“三農”向好,全局主動。

  早春時節,記者紮進田間地頭調研采訪,尋根探源,溫故知新。我們始終牢記黨同農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我們無法忘記改革開放之初,安徽鳳陽小崗村的農民打破舊觀念,對土地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使得中國農村的發展步入了快車道;我們觀察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第一個五年裡,農民的生活發生了哪些可喜的變化。

  在我市唯一的全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天津市寧河區潘莊鎮齊心現代農業示范園區,記者正在找尋答案。

  (一)

  一場春雨滋潤著津沽大地,清晨站在戶外還能感受到絲絲涼意,但在寧河區潘莊鎮齊心現代農業示范園區裡,卻是一番熱氣騰騰的景象。15噸杏鮑菇正在從這裡運送出去,送往城裡的零售終端。園區總經理紀振江告訴記者:“每天15噸杏鮑菇供應市場,一年365天,即使過年也如此。”

  齊心園區以食用菌生產銷售為龍頭,帶動蔬菜、水果、加工、冷藏等產業同步發展,全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國家級星創基地、市級特色小鎮、市級田園綜合體……一系列榮譽,讓它成為了我市乃至全國農業園區中的標杆企業。但在10年前,紀振江跟隨董事長李子興接手園區時,可不是這番光景。

  “我們潘莊鎮農民一直以種高粱、玉米、小麥等旱地作物為主。在很長一段時間,完全是靠天吃飯。”紀振江一一述說,“後來興起種棉花,村民們紛紛轉行,一家種水稻賺了錢,大家跟著種水稻。”他風趣地說:“過年看街坊,你乾啥我就乾啥。而土壤?情、科學灌溉、種苗培育……所有跟農業科技沾邊的事都被忽略掉了。”再後來,聽說種西瓜收成好,村民們又一窩蜂地改種西瓜,“第一年大豐收,第二年就欠點意思,第三年狀況堪懮,應了那句俏皮話: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村民們忽略掉了重茬的問題,土地不能用得這麼苦啊。”

  接下來,更讓人揪心的問題出現了,在土地上耕作的壯勞力越來越少,站在田間地頭放眼望去,除了老人就是婦女。有的年輕人就說,“我寧可在城裡當保安,也不回來種地。種地賺的錢哪有城裡打工賺得快、賺得多?”話說得很現實,也透著些許無奈。

  種地沒有科學規劃,種地的人紛紛退出耕作,在這樣的背景下,2008年村民們組成合作社種食用菌。僅靠農民手中的資金難以取得長足發展,而且農民的抗風險能力差,稍有不慎,致富不成反致貧,這可就得不償失了。社會資本的注入,無疑解決了長久以來困擾農民的這一難題,村民將土地流轉給園區統一經營,按年收取租賃費,考慮到村民們外出打工的需求,便主動吸納他們來園區工作,既免除了外出打工的奔波勞碌,也有了更多時間照顧老人和孩子,解決了農民的就業問題。如此看來,這一步棋可謂一箭雙雕。

  (二)

  村民王大嫂過去就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如今她工作的地點從田地搬進大棚。走進大棚,暖意融融,王大嫂站在一旁,指導著城裡人如何采摘到可口的“賊不偷”。

  說起這“賊不偷”,王大嫂可是行家。“這是從國外進口的西紅柿品種。為啥叫‘賊不偷’?它成熟了也是綠裡透著些黃,就像沒成熟的西紅柿一樣,賊看見恐怕都不會偷吃,就落了這麼一個小名。”王大嫂和采摘客這樣解釋。

  滾圓的“賊不偷”咬上一口,酸甜可口,人們都說找到了西紅柿最初的味道。這份懷舊的情懷的確不便宜,采摘價50元/公斤,比起傳統西紅柿要貴上好幾倍。城裡人希望找回童年的味道,村裡人因為科學種植錢包鼓了,這也算“雙贏”吧。

  如今土地利用率和產出率提昇了,園區也從過去靠產量轉變為靠質量取勝,紀振江很清楚:只有質量有保證,價格纔有保證。但在他們的藍圖中,如果僅僅依靠一產,投入與產出永遠無法平衡。若要農民增收,必須拓展二產、進軍三產。所謂二產,他們要做工廠,將蘑菇深加工這篇大文章做足;所謂三產,要不斷開發、拓展、延伸休閑旅游產業鏈條,把齊心園區打造成為遠近聞名的休閑旅游生態園。

  “這就要求我們做優一產、做精二產、做活三產,真正實現產業融合,讓農業火起來、農村活起來、農民富起來。”紀振江堅定地說。

  【記者手記】

  鄉村振興不僅是經濟的振興,也是生態的振興,社會的振興,文化、教育、科技的振興,以及農民素質的提昇。產業興旺就是要緊緊圍繞促進產業發展,引導和推動更多的資本、技術、人纔等要素向農業農村流動,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創造性,形成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保持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旺盛活力。

  記者在調研中也發現,土地性質難以變更的問題,制約著這家企業向著縱深融合。市區兩級主管部門也在為此奔波協調,這需要政策創新,也唯有政策創新,鄉村振興纔能真正落實。(津雲新聞編輯劉穎)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我來說兩句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