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前進:從引灤入津到南水北調 推動天津高質量發展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天津廣播電視臺 作者: 編輯:張麒麟 2019-04-11 20:50:00

內容提要:『七十二沽春水活,午景聲裡野桃開』,歷史上的天津,有七十二沽之說。但天津一直是缺水型城市。從引灤,到引江,在解決水問題的同時,也推動著天津高質量發展。


天津北方網訊:“七十二沽春水活,午景聲裡野桃開”,歷史上的天津,有七十二沽之說。但天津一直是缺水型城市。從引灤,到引江,在解決水問題的同時,也推動著天津高質量發展。

近半個世紀以來,地表水、地下水資源枯竭,天津一直處於缺水狀態。1952年,毛澤東同志在視察黃河時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點水來也是可以的。這是南水北調的構想被首次提出。可那時,新中國成立不久,經濟實力很難支橕大規模水利工程建設。80年代初,針對天津遭遇的嚴重乾旱,黨中央決定先實施引灤工程,這是新中國第一次跨流域大型引水工程。來自部隊、市民在內的20萬人,投身引灤工程,只用了一年零四個月就順利完工。1983年9月5日,引灤入津工程提前全線正式通水。

趙延軍,是湖北丹江口人,來天津創業已經10多年了。身在天津,飲水思鄉。這裡是南水北調水源進入天津市區的最後一站,每年春暖花開時,他都要來這裡,看看從家鄉丹江口水庫調來的水。

引灤入津完成之後,隨著天津的快速發展,水源短缺的問題依然存在。所以,充分借鑒了引灤工程的建設經驗,經過多年研究論證,隨著國力逐漸強大,2002年12月27日,南水北調工程正式開工。作為我國的一項戰略性工程,通過東線、中線和西線三條調水線路,將長江水調往北方,2005年,隨著丹江口水庫大壩加高工程動工,庫區周邊40多萬人開始了移民搬遷。

作為庫區移民,趙延軍就是那時沿著江水北上來到天津,在天津旅游部門的幫助下,他和幾個老鄉成立了旅游公司,開發了天津到丹江口水庫的飲水思源旅游線路。

南水北調工程不僅讓天津這座城市生產生活用水得到了保障,也讓生態補水成為了可能。已經缺水20多年的北大港濕地也從去年冬天開始,得到了灤河水的補給,負責水源調度的劉佔友也更忙了。

通過生態補水,天津正在打造水系連通工程,打通北大港濕地、團泊窪和海河的南系循環系統,北部打通海河與七裡海、大黃堡循環系統,讓中心城區河流和與四大濕地的水資源,實現循環。

不僅僅是生態補水,天津持續加大生態文明建設力度,騰出了736平方公裡工業開發用地,在中心城區和濱海新區之間建設綠色生態屏障。

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天津以水為線,將綠色生態屏障與濕地、海河串聯起來,納入國家生態發展戰略,主動融入京津冀區域生態環境體系。(津雲新聞編輯張麒麟)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我來說兩句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