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和天津媒體采訪團再次走訪引灤入津工程沿線:灤水潤津情綿長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天津日報 作者:何會文 編輯:劉穎 2019-04-19 09:40:09

內容提要:上世紀80年代初期,天津極度缺水,市民只能喝苦咸水,這也成為天津發展迫切需要解決的難題。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和支持下,引灤入津工程於1982年5月開工,僅用一年多時間,於1983年9月正式建成通水,讓天津百姓徹底告別了喝苦咸水的日子。截至目前,引灤入津工程已累計向天津安全供水248億立方米,有力支橕了天津經濟社會快速發展。
引灤水流經黎河河道

  天津北方網訊:上世紀80年代初期,天津極度缺水,市民只能喝苦咸水,這也成為天津發展迫切需要解決的難題。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和支持下,引灤入津工程於1982年5月開工,僅用一年多時間,於1983年9月正式建成通水,讓天津百姓徹底告別了喝苦咸水的日子。截至目前,引灤入津工程已累計向天津安全供水248億立方米,有力支橕了天津經濟社會快速發展。

  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來臨之際,近日中央和天津媒體組成的采訪團再次走訪引灤入津工程沿線,重溫那段難忘的歷史,感受引灤35年來發展的激情脈動。 

  潘家口水庫 

  網箱根除水質清

  春雨初霽,記者登上蓄水20億立方米的潘家口水庫大壩,但見遼闊、澄澈的水面淨無一物,波光粼粼,遠山疊黛,好一派山水風光!潘家口水庫位於河北省寬城縣和遷西縣境內,是引灤入津工程的水源地。

  “三年前,這裡可是另一副模樣。那時,壩前600米外全是養魚網箱,一個挨一個的。10%的水面都被網箱覆蓋了。”水利部海委引灤入津工程管理局水文水質監測中心主任王少明告訴記者,自2000年開始,庫區周邊移民為求生計,利用水庫優良條件大規模發展網箱養魚,以致2014年後水庫不堪重負,水質急劇惡化。據國家海委監測結果顯示,潘家口水庫水質由三類變成五類,進入水庫的污染物已經超過水庫納污能力,嚴重影響到下游城市的用水安全,甚至一度中斷輸水。

  “清理網箱養魚,事關下游天津等城市用水,事關京津冀協同發展大局,決不能讓國家級城市重要飲用水水源地──潘家口水庫水質惡化!”2016年,財政部、原環保部決定在引灤入津流域(河北、天津)開展生態補償試點。津冀兩地通力合作,水庫水污染治理提上重要議程。2016年11月,承德市全面啟動潘家口水庫網箱養魚清理工作,至2017年5月,隨著寬城滿族自治縣桲羅臺鎮最後一個養魚網箱被拆除,庫區提前半年全面完成了依法清理38982個網箱的任務。

  “徹底消除了潘家口水庫主要污染源後,水庫的水質逐年好轉。水庫景觀也重現綠水青山的本來模樣。”王少明一邊帶記者參觀海委檢測中心引灤工程分中心化驗室,一邊詳細介紹29項檢測指標的具體情況。“經長期和實時監測檢測,目前,潘家口水庫水質80%以上達到了三類水標准。”

  引灤6號支洞 

  癡心守護三十載

  清清的灤河水輸往天津,必經12.39公裡的隧洞。引灤隧洞是引灤入津工程的咽喉,也是當年建設引灤入津工程最復雜、最困難、最危險之處,為此犧牲了21名建設者。烈士紀念碑就聳立在景忠山下。

  天津市引灤工程隧洞管理處副處長方志國引導記者走進距紀念碑幾公裡遠的6號支洞內,頓時一股涼氣襲上身來。斜斜的巷道深入地下60餘米,洞壁上的溢水孔和腳下的水泥枕在無聲地講述當年熱火朝天的建設故事。眼下正是引灤輸水期,洞底灌滿了清水。“引灤入津工程通水35年來,隧洞至今未發生重大生產安全事故,足以證明該工程的一流質量之高。”方志國自豪地說。

  隧洞支洞是每年引灤停水期間進行檢修維護的重要通道。駐守6號支洞工作點的付兵、楊俊利已工作了30多年。“要說平時工作難度不算大,也不夠繁重,就是日復一日的默默駐守太枯燥乏味了。我們老哥倆天天吃住在一起,說話說到無話可說。”付兵笑道。

  其實,兩人的家不太遠,卻誰都不敢擅自離崗,必須確保24小時有一人在崗值守。他們在寒冬酷暑中練就了堅忍的意志和獨處的習慣,也成就了工作多面手的技能。“除了看護管理,平時修機器、換電閘、種蔬菜什麼的都自己乾。”楊俊利說。“我快到退休年齡了。真要離開6號洞工作點回家過清閑日子,還真不太適應。”付兵環顧收拾得井井有條的小院,流露出依依不捨之情。

  號稱天津引灤第一站的隧洞管理處水文站設在引灤樞紐閘旁,通過右側閘門的灤水經計量後進入隧洞輸往天津。站房內,分屬天津、河北的兩臺日記水位計24小時不停地精准記錄著數據,作為兩地結算水費的主要依據。“自1983年以來,每年平均有10億立方米左右的灤水由此輸供天津、唐山兩地。至今沒有出現任何誤差。”水文站站長趙海濤說。

  入庫河口濕地 

  消減氮磷千餘噸

  於橋水庫被譽為天津“大水缸”。引灤水出了隧洞,再經過57.6公裡的黎河河道,最後通過果河匯入位於薊州區的於橋水庫。

  “我市2013年劃定了於橋水庫一級保護區、二級保護區和准保護區。薊州區加大面源污染治理和種植結構調整,並對南岸44個村莊進行移民搬遷,徹底根除了來自村莊、魚館、農家院的污染。”市引灤工程於橋水庫管理處副處長廉鐵輝表示,2015年,於橋水庫沿庫區建成112公裡護欄網隔斷人為的影響,周邊的旅游、釣魚、水上娛樂等活動基本上沒有了。水庫南岸公路兩側,許多農民正在復墾地上栽樹。

  為改善於橋水庫上游來水水質,市水務部門於2017年8月建成佔地22平方公裡的於橋水庫前置庫即入庫河口濕地。“前置庫原是大片魚塘、農田和荒地,‘退漁還濕’後打造成全市最大的人工濕地,分設大大小小43個單元池塘。引灤水通過四個進水閘,流入不同單元格,在濕地生態系統平均停留11.6天,經由沈降、水植物吸收,年削減總氮比例38%(1168噸)、總磷比例48%(58噸),從而達到減少營養鹽等污染物流入庫區的目的。”廉鐵輝說。

  微風吹皺一片片寬闊池塘間春水。不時有被驚動的水鳥從剛剛鑽出綠芽的蘆葦叢中騰空而起。“為促進水質淨化,濕地池塘內投放了鰱魚、?魚等魚苗,分別種植有蘆葦、香蒲、茭白等挺水植物,及菹草、狐尾藻和微齒眼子菜等沈水植物。如今,水庫周邊的水鳥越來越多,每到候鳥遷徙季,成百上千只鳥在水面飛翔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前置庫管理所乾部吳濤告訴記者,濕地關鍵地段設置了46個視頻監控探頭。每天最少巡護兩次,一輛車一天要跑100多公裡。

  目前,於橋水庫水質保持三類水標准。家住於橋水庫沿岸白莊子村的黃建見證了水庫環境的一天天好轉。“原來水質不好的時候,藻類經常爆發。現在水庫實現了封閉化管理,隔絕了污染,村裡的垃圾、污水實現了集中處理、轉運,不僅水庫水質好了,村子也變得更美了。”黃建告訴記者,水庫周邊的耕地進行了流轉,改種藍莓、金銀花等作物,村民收入比原來翻了一倍。(津雲新聞編輯劉穎)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我來說兩句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