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橋區全力推進棚戶區改造項目:平房到高樓 百姓喜開顏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天津日報 作者:海河傳媒中心記者 李倩 編輯:李松達 2019-05-02 10:55:00

內容提要:在紅橋區紅橋北大街上,恢宏的高架橋騰空而過,旁邊是一片廢墟瓦礫和正待拆除的破舊平房,這裡便是紅橋區棚戶區改造項目西沽南片區,東至北運河、南至北運河、西至紅橋北大街、北至西沽公園南牆,住戶安置和房屋拆遷正有序進行,辦完手續的居民喜遷新居,還在收尾的住戶忙著諮詢各種政策事項。

  天津北方網訊:在紅橋區紅橋北大街上,恢宏的高架橋騰空而過,旁邊是一片廢墟瓦礫和正待拆除的破舊平房,這裡便是紅橋區棚戶區改造項目西沽南片區,東至北運河、南至北運河、西至紅橋北大街、北至西沽公園南牆,住戶安置和房屋拆遷正有序進行,辦完手續的居民喜遷新居,還在收尾的住戶忙著諮詢各種政策事項。

  (一)

  王炳戌和馮書閣是一對年過七旬的老夫妻,原來住在西沽南片區倪家胡同5號20平方米左右的平房裡。房子朝東,終年難見陽光,白天在屋裡也得開燈,冬冷夏熱。“一到冬天,即使點著爐子,也得蓋兩床被。屋裡做飯,煙熏火燎,特別嗆人。”馮大娘說。 

  平常的日子還能挨著過,一旦趕上雨雪天,就特別遭罪。“屋頂油氈老化,外面大雨,屋裡小雨,到處擺著接雨水的鍋碗瓢盆。”趕上下雪天,夫妻倆更是提心吊膽。“下雨只是漏水,可下雪不一樣,雪不易融化,而且越積越多,房檁不結實,要是壓塌了,可不是鬧著玩的。”因為這樣,70多歲的王大爺,還得時不時上房掃雪。

  老兩口想脫離這種生活,可家裡不富裕,沒條件改善。政府的拆遷政策一來,他們別提多高興了。“做夢都能樂醒。”王大爺說。於是,趕緊辦手續、拿錢、買房、裝修,去年10月5日搬家,今年1月就喬遷新居大明道和苑小區。記者來到他們的新房,70平方米的偏單,陽光充足、寬敞明亮。“冬天屋裡基本在23到25攝氏度,白天穿著秋衣秋褲,晚上蓋床薄被就行。”小區環境幽靜,出門就有菜市場,王大爺和馮大娘經常遛彎、健身,和老伙伴們一起談天說地。記者還見到了王大爺94歲的老母親梁瑞蓮。老太太原本也住在那片平房,拆遷後搬到了離王大爺不遠處。“樓房有電梯,我下樓就不費勁了,在花園裡曬著太陽,沒想到有生之年還能享到清福,這輩子,值了!”老太太說。

  87歲的魏國良是倪家胡同的另一戶拆遷居民,他家選擇的是實物安置,安置的房屋也很快就能拿到鑰匙。魏國良的女兒、65歲的魏乃華告訴記者,拆遷前,父母和兩個弟弟住在17平方米的一間平房裡,其中一個弟弟還有殘疾。“家裡一間屋子半間炕,最早我們一家7口住在這兒,幾個孩子輪流到旁邊胡同挑水,至少3趟纔能填滿水缸。”魏乃華說,“後來有了自來水,但上廁所還得去公廁,到了冬天,披著棉襖硬著頭皮去。”胡同很窄,1米來寬,而且路面坑窪不平,歲數大的老人,晚上出去怕摔著,在屋裡“解決”味道又受不了。說起拆遷,魏乃華幾度哽咽,因為盼了一輩子搬出平房的母親沒能看到這一天。“媽媽去年8月去世,我們11月搬家,她去世前,為了讓她高興,我就推著輪椅帶她來動遷指揮部看看,她一個勁地說‘可盼到頭了,有了政策咱們趕緊搬新家’。”說起母親的期盼,魏乃華淚水滿眶。

  (二)

  棚改是一項浩大而繁雜的工程,看得見的是拆遷居民搬離平房、住進樓房的喜笑顏開,看不見的是動遷乾部們兢兢業業的默默付出。33歲的動遷乾部王嘯看上去不善言談,卻把每一項工作都做到了群眾的心坎裡。由於歷史原因,王炳戌和馮書閣老兩口的房本面積和實際合法面積略有出入,王嘯就幫他們多方聯系,重新測繪、核實、跑手續,找房管部門出具證明。“不能讓老百姓吃虧。”王嘯說。而魏乃華家的搬遷過程也不是一帆風順,開始父親和殘疾弟弟都有所顧慮,不願搬遷。父親怕征收補償款到不了位,而弟弟則怕出了這個相對封閉的圈子會因為身體原因被人看不起。王嘯就和動遷組內的兩位老大姐胡義珍、張紅霞輪番上門做工作、講政策。

  記者跟隨王嘯下戶,一戶人家正准備搬家,王嘯忙問:“搬家公司聯系好了嗎?”“找好了,(一趟)280元!”“我幫您找吧,(一趟)200元,比您找的便宜,給您再多省點錢。”把老百姓的事當成自己的事來辦,真心、細心、貼心,是很多拆遷戶對動遷乾部們的評價。王嘯下戶過程中,很多正准備搬走的和回來收尾的拆遷戶都為他豎起了大拇指,王嘯親熱地和大家打著招呼。

  贏得了拆遷戶的稱贊,可王嘯對妻子和剛滿兩個月的孩子卻是滿心愧疚。王嘯2017年5月結婚,8月就成為了一名動遷乾部,並要每天忙碌在各個片區。他的妻子是位“90後”,最大的愛好就是旅游,可新婚蜜月之後,王嘯就再沒能陪妻子出去一趟,加班加點更是家常便飯。妻子懷孕七八個月時,正值片區拆遷計時期節點,工作量大,封完房後,還得利用晚上的時間為居民辦手續。妻子下班後就挺著大肚子來單位找他,有時兩人點個外賣,有時就等到王嘯完成工作,再一起開車40分鍾回家吃飯。王嘯憨憨地說:“讓她帶著肚子裡的寶寶跟我一起加班……也是一種浪漫吧。”

  (三)

  2017年,全市啟動棚戶區改造“三年清零”計劃,紅橋區涉及21個項目,3萬多戶居民,69萬多平方米,佔全市總量近半。“資金需求量大、房源缺口大、戰線長是我們面臨的主要困難。”紅橋區住房和建設委員會黨委書記、主任於鵬洲說。既然下定了決心,市委、市政府就想方設法解決困難,面對棚改資金難題,拿出了“三個平衡”政策,即地塊自身平衡、區內綜合平衡和全市整體平衡。“這個政策最大的好處在於,不管通過哪種平衡,都讓地塊資金缺口有了解決渠道,可以跟金融機構對接。”於鵬洲說。

  面對房源問題,紅橋區創新了“四個一批”模式。購買一批,向市裡申請購買安置類公租房和在周邊購買商品房;規劃新建一批定向安置商品房;配建一批,即出讓地塊時,競價到一定比例後,通過競 “配建”定向安置商品房,解決一批房源;拆遷征收前,通過協商搬遷環節,讓老百姓自行消化一批房源需求。

  動遷過程需要責任壓實、分工明晰,紅橋區形成了總指揮部主管、分指揮部主戰、項目指揮部主責、各職能部門合力助推的棚改工作架構,避免“掛帥不出征”和“相互推諉扯皮”的現象。於鵬洲介紹:“總指揮部主管,管政策、管房源、管資金、管動遷計劃,籌措‘槍支糧草’,做好後勤補給;分指揮部主戰,一個分指揮部負責幾個項目指揮部,負責解決疑難問題及所轄各項目之間人員調配;項目指揮部主責,負責動遷、拆房、幫扶、維穩、揚塵治理等。我們堅持‘一把尺子量到底’,絕不讓居民吃虧。”

  目前,紅橋區棚改項目已完成超過90%,預計11月底將徹底清零。“棚改功在當代、利在千秋,老百姓生活品質提高了,同時也為紅橋區釋放出巨大的發展空間,實現城市功能再造。此外,通過各種矛盾的不斷調和,也為探索社會基層治理模式積累了經驗。”於鵬洲告訴記者。

  如今,王炳戌和馮書閣老兩口養花、釣魚、鍛煉身體,安度晚年,拆遷補償款買房裝修後還有剩餘,他們正在計劃外出旅游。原先的房子現已成平地,馮大娘當年親手種下的一棵柿子樹仍站在那裡,它見證了棚改變遷的始末,用它的盎然綠意訴說著拆遷居民心中的喜悅。

  記者手記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黨和政府時刻惦念住在棚戶區的百姓所需,把民心工程做得實實在在。“絕不能讓老百姓吃虧!”這樣的承諾在每一項安置政策、每一個動遷方案以及乾部們每一次耐心解釋和“一把尺子量到底”的堅決態度中得到體現,凝聚成新時代的一種棚改精神。

  居者有其屋,作為家的承載體,房子融入了群眾生活的喜怒哀樂。記者在采訪中看到,搬出棚戶區的居民不僅僅是住房條件得到大幅改善,他們的生活方式和精氣神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住得舒服了,心裡高興了,身體更棒了,臉上愁雲散去、喜上眉梢,年紀大的安度晚年,年紀輕的努力工作,這應該就是民心工程得民心的根本。(津雲新聞編輯李松達)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我來說兩句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