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文明交流互鑒 共創世界美好未來——海外專家學者熱議習近平主席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新華網 作者:梁輝 編輯:付勇鈞 2019-05-16 08:39:45

內容提要:亞洲文明對話大會15日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拉開帷幕,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開幕式上發表題為《深化文明交流互鑒 共建亞洲命運共同體》的主旨演講。海外專家學者認為,習近平主席的演講進一步闡釋了不同文明開展平等對話的重要性,將推動深化不同文明間的交流互鑒,夯實共建亞洲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人文基礎,啟迪世界共創更美好的未來。

綜合新華社記者報道:亞洲文明對話大會15日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拉開帷幕,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開幕式上發表題為《深化文明交流互鑒 共建亞洲命運共同體》的主旨演講。海外專家學者認為,習近平主席的演講進一步闡釋了不同文明開展平等對話的重要性,將推動深化不同文明間的交流互鑒,夯實共建亞洲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人文基礎,啟迪世界共創更美好的未來。

面向未來 推動亞洲共同繁榮

習近平主席在演講中指出,面向未來,我們應該把握大勢、順應潮流,努力把亞洲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變成現實。

在印度尼西亞智庫亞洲創新研究中心主席班邦·蘇爾約諾看來,習近平主席的演講道出了亞洲人民的心聲。他說,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對探索應對當前世界面臨的共同挑戰與威脅具有積極作用,將強化和平與發展的力量。

在現場聆聽了習近平主席演講的印度尼赫魯大學教授、漢學家巴利·拉姆·迪帕克表示特別認同習近平主席的有關闡述。他說,共同繁榮是亞洲人民的普遍期待,也是每個人的責任。亞洲各國必須團結一致,秉持開放精神,推進互聯互通,消除貧窮和落後,促進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鑒。

斯裡蘭卡斯中社會文化合作協會主席英德拉南德·阿貝塞克拉說,習近平主席的演講引人思考,亞洲國家應該團結一致,共同努力,實現亞洲地區的繁榮發展。

交流互鑒 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習近平主席在演講中說,我們要加強世界上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鑒,夯實共建亞洲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人文基礎。為此,他提出堅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堅持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堅持開放包容、互學互鑒;堅持與時俱進、創新發展4點主張。

韓國音樂協會理事長李哲求在聆聽習近平主席演講後表示,中國尊重不同文明的特性,認可每一種文明取得的成就。如果每一個國家都能以尊重、認可、包容其他文明的態度,走共同發展道路,這條道路也必將通向世界和平。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助理所長陳剛認為,在當前貿易保護主義盛行、地緣政治緊張,尤其是在『文明衝突論』有所抬頭的背景下,堅持不同文明之間相互包容、交流互鑒,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歷史和對話部門負責人穆薩·雷說,不同文明沒有等級差別,不同文明相互尊重是開啟對話之門的鑰匙。人們應摒棄偏見和敵意,以開放包容的心態促進文明交流。

舉措具體 推動合作走深走實

習近平主席在演講中強調,中國願同各國開展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行動,為更好傳承文明提供必要支橕;願同有關國家一道,實施亞洲經典著作互譯計劃和亞洲影視交流合作計劃,幫助人們加深對彼此文化的理解和欣賞,為展示和傳播文明之美打造交流互鑒平臺;願同各國加強各界交流,打造智庫交流合作網絡,創新合作模式,推動各種形式的合作走深走實,為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創造條件;願同各國實施亞洲旅游促進計劃,為促進亞洲經濟發展、增進亞洲人民友誼貢獻更大力量。

在埃及蘇伊士運河大學孔子學院院長哈桑·拉傑卜看來,習近平主席的提議十分具體,具有可操作性,再次證明中國促進亞洲經濟發展和文化交流、增進亞洲人民友誼的誠意。

老撾老中友誼協會秘書長西昆·本偉萊翻譯、編撰了不少老中友好交往方面的書籍。他認為,實施亞洲經典著作互譯計劃和亞洲影視交流合作計劃是很好的舉措。將中國的經典著作翻譯成老文,有助於老撾民眾了解中國、欣賞中國文化,有助於兩國攜手合作,共建亞洲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

西澳大利亞大學前副校長肯特·安德森教授認為,實施亞洲旅游促進計劃是理解不同文化、接觸不同文化的好方法。『當人們越接近一種文化,就越能夠開放和包容,越容易相互了解。』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我來說兩句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