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氣質』『生態文化』——探訪北京世園會『中國館』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新華網 作者:魏夢佳、陽娜 編輯:李彤 2019-06-07 19:43:18

內容提要:原生態的人字支橕屋頂造型,故宮琉璃瓦色的屋面,『四水歸堂』的唯美水院,先進的地道風技術、雨水收集系統和上千塊太陽能光伏板……

原生態的人字支橕屋頂造型,故宮琉璃瓦色的屋面,“四水歸堂”的唯美水院,先進的地道風技術、雨水收集系統和上千塊太陽能光伏板……

在北京世園會園區中心,外形為半環形、承載著中國“圓滿”之意的中國館坐落於青山綠水、梯田花卉間,凝結著古人因時就勢、因地制宜的農耕文化和建築智慧,也展現著現代中國綠色節能技術的水平。

一個多月以來,被譽為“有生命、會呼吸”的中國館,以其溫和包容的恢宏姿態、“中國風”式的建築風格,深受游客歡迎。截至本月初,中國館累計接待游客136萬人次,日均游客量近4.1萬人次。

6日,北京世園會迎來中國國家館日,中外嘉賓代表齊聚於此,欣賞中國館的建築之美、錦繡園藝,感受中國源遠流長的生態文化。

“讓建築回歸自然”是中國館總設計師、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總建築師崔愷的設計初心。他希望,能用田園手法創造一個建築,傳承先人田園文化、農耕文化的價值觀,展現中華民族生態文明理念和智慧。

為此,場館在整體設計中采用了最簡單的“人字型”支橕——這是人類在建庇護所時最早出現的一種形象,館內電梯也被設計成一棵“枝丫”叢生、向上生長的“大樹”。場館注重綠色節能,屋頂設置了雨水收集系統,場地采用透水鋪裝,地下設雨水調蓄池,經回收處理後的雨水用於外部梯田灌溉,形成生態微循環。

從中國館前廣場進來,一個巨大的圓形“水井”映入眼簾,水從井沿流至地下一層,形成瀑布景觀。昇騰的水汽中,聽著嘩嘩水流聲,從對面媯汭湖上吹來的風分外涼爽。

特色園藝及珍奇植物、傳統插花藝術展、琴棋書畫的造景……連日來,在綠意湧動、花團錦簇的中國館,31個省區市的特有植物、園藝文化和科技成果集中呈現,展現出中國園藝發展的勃勃生機,也引來洶湧參觀人潮。

北京世園局園藝部副部長郭佳說,園藝師們通過花期調控技術,使梅花、蘭花、菊花、牡丹、芍藥等中國傳統花卉在展期集中開放,向世界展示中國園藝發展的成果。

步入地下一層,能夠透過“水井”欣賞飛瀑,在巨幅植物畫中尋找“改變世界的中國植物”;還能漫步生態文化展區,緩步感受古人對草木寄予的詩情畫意、對山水家園的孜孜追求。

星羅棋布的亞克力光柱,內含植物種子,似繁星鑲嵌於象征大地的五色夯土牆體中……天、地、種子所構成的空間意境,體現了中國先民的生態哲學觀,也象征中國園藝文化的種子播種萌芽,生生不息。

古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圖景,經過現代科技手段重新煥發光彩,也讓游客贊嘆不已。

《詩經》中的植物及其標本,以永生苔蘚及動態光影呈現的《千裡江山圖》,絢麗影像《十八學士圖》……人們在光影變換中,感受枝葉輕拂與花鳥呼吸的律動。

在中國館出口處,巨大幕牆為游人呈現出一幅幅當代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成就的影像。從浙江魯家村到河北塞罕壩,再到長白山保護開發區,觀眾猶如行走於“峽谷”,俯矙生機盎然的青山綠水,體會中國綠色發展的驕人成就。

中國館序廳的“生態牆”,是游客爭相拍照的“網紅牆”。這面高6米的生態牆,以浙江省安吉縣山水風光為藍本,勾勒層疊的崇山峻嶺,繪就一幅傳播生態文明理念的立體山水畫。

漫步在這方花草世界,你能體驗高低起伏、明暗變化,也能品味人與自然的朴素關系。盡管館內人潮湧動,但總能感到涼爽的微風,這其中也蘊藏著中國傳統的建築智慧。

“中國館根據延慶地區的氣候特征,采用了地道風技術。”崔愷介紹,中國館並不是一個封閉建築,從地下到地上有幾十個風口、多條通道,使風可以一層層穿出去形成回路,新鮮空氣得以進入,屋頂上的天窗也可電動開啟。這些通風和導風設施讓人感到舒適的同時也有效降低了能耗。

在中國館的游客留言冊上,滿是贊嘆與自豪:“中國之美,世界之最,看到各地的美麗家園,為祖國歷史和今天而自豪”“中國館很好地展現了祖國的繁榮昌盛和中華文化博大精深”……

“中國館太壯觀了!”來自哈爾濱的游客齊冬梅參觀後贊不絕口。“印象最深的就是館裡形態各異的美麗盆景,我們家很喜歡盆景,也種了很多,這裡的植物帶給我很多園藝布置的靈感。”齊冬梅說。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我來說兩句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