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紅色印跡』:書生報國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北方網 作者:日報張潔 編輯:劉穎 2019-06-19 15:56:00

內容提要:『羅三校,兄弟列。為一體,如膠結。同艱難,共歡悅。』西南聯大紀念碑碑文上的這句話,訴說了一段揮之難忘的艱苦歲月。西南聯合大學承載著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三校,這所存在不過8年的『最窮大學』,被人們譽為『中國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瑪峰』。

西南聯大紀念碑

  天津北方網訊:“羅三校,兄弟列。為一體,如膠結。同艱難,共歡悅。”西南聯大紀念碑碑文上的這句話,訴說了一段揮之難忘的艱苦歲月。西南聯合大學承載著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三校,這所存在不過8年的“最窮大學”,被人們譽為“中國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瑪峰”。

  “七七事變”後不久,南開大學成為第一所被日寇毀掠為焦土的高等學府,舉國為之震驚。南開大學黨委宣傳部副部長、校史研究室主任肖光文向記者介紹,這是因為,南開大學從1919年建立之初便秉承“允公允能、日新月異”的校訓,深沈的愛國主義,濃厚的家國情懷,早已融入民族心,鑄就中國魂。1935年,張伯苓校長在南開大學開學典禮上問了3個問題:你是中國人嗎?你愛中國嗎?你願意中國好嗎?諄諄切切,激發起全體師生的愛國之志。因此,南開大學成為日本侵略者的眼中釘。被毀後,師生輾轉南下,加入國立長沙臨時大學,之後又遷往昆明,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以下簡稱“西南聯大”)。西南聯大條件非常艱苦,建校之初,沒有宿捨,沒有教學樓,沒有辦公室,除了人,可以說什麼都沒有。

  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西南聯大堅持為國家、民族培養復興之纔。在艱苦卓絕的條件下,吳大猷寫成了《多原子分子的結構及其振動光譜》,陳寅恪寫出了《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馮友蘭寫好了《貞元六書》,王力出版了中國現代語言學奠基之作《中國現代語法》……另外,西南聯大的教師們治學嚴謹,要求極嚴,8年間,8000餘名學生中,只有3882人能順利畢業,他們中走出了鄧稼先、朱光亞、楊振寧、李政道等享譽世界的科研人纔。

  在西南聯大紀念碑碑陰,則刻列了由校志委員會纂列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抗戰以來從軍學生題名”,上面刻著何懋勛、陳鏡湖等832個名字。據不完全統計,八年中,西南聯大共有1100多名學生參軍,約佔總人數的14%,即每100位同學中,就有14人投筆從戎。“華北之大,竟容不下一張安靜的書桌”,這是民族危亡之際,學子們悲憤的吶喊。那個時代的青年學子們渴望學習、渴望進步。然而國家的前途命運、民族的生死存亡也牽動著他們的神經。到東北加入抗聯,或者西去延安革命,或者投身抗日戰場,是那個年代進步青年的選擇,很多學子甚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南開大學學生何懋勛位列西南聯大15名革命烈士之首。何懋勛1935年考入南開大學經濟系,抗戰爆發後,進入長沙臨時大學讀書,之後投筆從戎,北上抗日,之後赴魯西北抗日根據地參加抗日救亡工作,任青年抗日挺進大隊參謀長,1938年在濟南戰役中英勇犧牲,時年21歲……這些刻列在碑上為人所不知的名字,絕大多數已歸為塵埃;他們有卓越的纔華,更有愛國之心,他們用鮮血和生命書寫出無悔的青春篇章。他們,值得我們永遠銘記!

  民族危亡則大學艱難,國運昌盛則大學興旺。正如習近平總書記來天津考察時寄語南開師生,“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南開大學具有光榮的愛國主義傳統,這是南開的魂。”南開的發展道路是與我們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的。這是一條危難時剛毅堅卓、懮國救國之路,是一條和平時昂揚向上、富國強國之路,是一條為中華崛起和民族復興培育俊彥、貢獻力量之路。

  從“剛毅堅卓”,到“允公允能、日新月異”,從“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到“我是愛南開的”,這就是近代以來,流淌在中國人血液裡、一脈相承的愛國情懷,這也是偉大中國攻堅克難,澎湃向前的不竭動力。

  小資料

  西南聯大紀念碑

  從南開大學八裡臺校區東門進大中路,沿路西行約800米,大中路和勵耘路交口東南一側,綠蔭中巍然聳立著一座圓拱形紀念碑──西南聯大紀念碑,碑座為圓拱形,高約5米,寬約2.7米,碑身嵌在其中。西南聯大紀念碑1946年立於昆明。2007年復制建立於南開大學。北大、清華也都復制建立有西南聯大紀念碑,共同紀念“剛毅堅卓”的西南聯大精神……(津雲新聞編輯劉穎)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我來說兩句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