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全國最美醫生石學敏教授:『鬼手神針』的銀針情緣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天津日報 作者:徐楊 編輯:曲璐琳 2019-08-20 10:06:52

內容提要: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醫大師石學敏教授81歲高齡,仍堅持工作在中醫診療第一線,為患者解除病痛,為學生傳道授業,默默地為中醫藥事業的發展盡心竭力地奉獻著自己的智慧和醫術。他說:『健康是人的第一財富,醫生就是人類健康的護航使者,有著永恆的責任!我將一直為患者針刺下去,力雖綿薄,志卻甚堅!』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醫大師石學敏教授81歲高齡,仍堅持工作在中醫診療第一線,為患者解除病痛,為學生傳道授業,默默地為中醫藥事業的發展盡心竭力地奉獻著自己的智慧和醫術。他說:『健康是人的第一財富,醫生就是人類健康的護航使者,有著永恆的責任!我將一直為患者針刺下去,力雖綿薄,志卻甚堅!』

  畢業於天津中醫學院的石學敏是新中國第一批中醫大學生,在醫院工作兩年後,他被選派參加原衛生部舉辦的全國針灸研修班。在這裡,石學敏接觸到對其一生都影響巨大的一批針灸專家,他們都經全國精選,有的是御醫後代,有的是針灸流派傳人,個個身懷絕技,讓石學敏大開眼界。『那可真是學到寶了,作為一個正規院校畢業的大學生,我確實被折服了,也感到針灸大有精華可挖!』回憶起那次特殊的學習經歷,石學敏至今仍不勝感慨。

  也就是從那時起,石學敏覺得中醫的傳統精髓不能丟,但也不能稀裡糊涂地看病,個人的經驗和科學規律還是有差別的。也就是說,療效確定纔能得到認可,治療規范化纔能易於推廣。從此,石學敏將這種現代而開明的中醫思想貫徹終生。

  擔任天津中醫一附院院長後,石學敏從重建針灸學科、開設全國第一個針灸病房,到建設全國首家針灸科『電生理室』乃至『CCU』病房,有效推動了針灸學科和天津中醫一附院的快速穩步發展。回顧自己的院長生涯,石學敏總結說:『看准了就乾,技術為先,療效為重,把好的中醫療效放大,規范化,然後推廣普及,這是我一生始終堅持的努力方向。』

  石學敏與銀針結下了一生情緣,為中醫針灸走向世界作出了貢獻,人們親切地稱他為『鬼手神針』『針灸外交家』。他創制的『醒腦開竅針法』真正地介入了中風急救,改寫了中風的中醫治療史。在以前,中醫藥很少參與中風急性期的治療,多在緩解期改善對偏癱、語言不利等後遺癥狀發揮作用。醒腦開竅針法做到了救急康復同步進行,其阻止腦細胞死亡速度基本上比藥物吸收過程快。

  石學敏依據中醫章法,尊重臨床療效,在針刺手法和選穴上又有別於傳統中醫方法,也拿出了讓外國人認可的數據和療效。由他設計、實施和主持完成的『醒腦開竅針刺法治療中風病的臨床及實驗研究』獲得1995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現已作為國家科技成果推廣項目在全國推廣應用。

  1996年,一位叫勞德的美國教授來到天津中醫一附院,提出要看一看1995年前後用醒腦開竅針法治愈的100份病例,進而又與這些患者見了面。完成所有調查後,他感慨地說:『你們中國的患者是幸福的,對於中風病,我們美國沒有這樣良好的治療方法。以後,我要是得了中風病,也要到你們這裡來治療。』

  現在,中醫一附院病房裡有很多來自歐洲、美國的患者,擁有高新科技的發達國家的病人能千裡迢迢到天津來看病,可見對中國針灸的認可程度。

  追求規范化就有可能損失中醫的靈活性,而很多人把後者看作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這一矛盾一直是中醫界極具困惑又備受爭議的問題。石學敏認為,中醫也許有兩條路,一條按照傳統的方向發展,另一條就是中醫的現代化,在中醫精華和現代科學之間找到一個比較好的結合點,能夠按照標准化、規范化的方向推廣發展,50年、100年後,中醫將大放光彩。

  『我本身熱愛中醫,也反對中醫西化。但是我希望中醫的手法是確定的、規范的,中醫的療效是可重復的。醒腦開竅針法大科學家用也是這種手法,小住院醫生用也是這種療效,不僅中醫可以用,西醫院也可以推廣,並且有同樣的療效,我的學生也會用。我們也不贊成僵化,醒腦開竅針法也有配穴和加減應用。』石學敏說。

  天津中醫一附院現已被國家認定為『國家中醫(針灸)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石學敏正帶領著學生們為將中心建設成針灸新技術發源地、成果產出地、人纔聚集地和培養地,打造成國際化的針灸臨床醫學研究和轉化推廣中心而努力,為人類健康貢獻『針灸力量』。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我來說兩句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