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科學指南(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人民網 作者: 編輯:李松達 2019-09-12 16:35:49

內容提要: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國際形勢風雲變幻,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握新時代中國與世界發展大勢,開創性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在對外工作中進行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創新,形成了習近平外交思想。習近平外交思想內涵深刻、體系完整、哲學基礎深厚、文化淵源綿長,是我國外交事業的最新理論成果和寶貴精神財富,為新時代我國對外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習近平外交思想既是馬克思主義國際關系理論的重大創新成果,也是中國對全人類的重要思想貢獻。

  內容提要

  ■習近平同志深刻洞悉歷史規律、把握時代大勢,圍繞新時代外交工作提出一系列重大理論觀點,形成了習近平外交思想,為新時代我國對外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習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內容,是馬克思主義世界歷史理論在當代中國的創造性發展。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習近平外交思想具有深厚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底蘊。

  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國際形勢風雲變幻,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握新時代中國與世界發展大勢,開創性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在對外工作中進行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創新,形成了習近平外交思想。習近平外交思想內涵深刻、體系完整、哲學基礎深厚、文化淵源綿長,是我國外交事業的最新理論成果和寶貴精神財富,為新時代我國對外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習近平外交思想既是馬克思主義國際關系理論的重大創新成果,也是中國對全人類的重要思想貢獻。

  明確新時代中國發展的世界坐標

  一國的外交政策,是其開展外交活動的基本准則。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黨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先後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走和平發展道路、構建和諧世界等重要外交理念,充分表明中國堅持和平發展的意志和決心。

  中國將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並且希望世界各國共同走和平發展道路。鄧小平同志指出,應該提出一個建立國際政治新秩序的理論。在逐步走近世界舞臺中央的過程中,中國始終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中國堅定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尊重各國人民自主選擇發展道路的權利”,重申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並強調尊重發展道路多樣性。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從“人類向何處去”“打造什麼樣的世界秩序”的高度,對世界未來的和平發展提出設想,以新時代中國與世界關系的新變化和外交工作的新需要為出發點,豐富和發展了我們黨的和平外交思想。

  外交無小事,外交大權在中央,外交服務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維護國家主權和尊嚴,等等,這些是我們黨在外交的定位和角色、使命和任務等方面形成的規律性認識。這些重要觀點鮮明體現在習近平外交思想中。在2018年中央外事工作會議上,習近平同志明確指出,堅持以維護黨中央權威為統領加強黨對對外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堅持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使命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堅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根本增強戰略自信,堅持以國家核心利益為底線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積極發展大國關系,重視改善、發展與周邊國家的關系,鞏固與廣大發展中國家的關系。在世紀之交,我國初步確立“大國是關鍵、周邊是首要、發展中國家是基礎、多邊是重要舞臺”的對外關系格局。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深刻洞悉歷史規律、把握時代大勢,圍繞新時代外交工作提出一系列重大理論觀點,形成了習近平外交思想。正是發揮這一思想的“定海神針”作用,中國外交在波譎雲詭的國際局勢中穩步前行。從共建“一帶一路”到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從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到倡導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從發展全球伙伴關系到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中國外交如鯤鵬展翅,在國際風雲激蕩中翱翔,彰顯大國特色、大國風格、大國擔當,為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奏響中國最強音。

  引領時代潮流和人類文明進步方向

  馬克思、恩格斯指出:“各民族的原始封閉狀態由於日益完善的生產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間的分工消滅得越是徹底,歷史也就越是成為世界歷史。”我們黨站在世界歷史的高度,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科學觀察、深入思考世界層面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發展變化的狀況與趨勢,得出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論斷。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習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內容,是馬克思主義世界歷史理論在當代中國的創造性發展。

  人類歷史由地區史、國別史演進為世界歷史的過程,也表現為國際關系適應世界經濟政治發展而變化的過程。近代以來,在世界層面,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的矛盾一直沒有得到有效解決,突出表現為世界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殖民主義、霸權主義、冷戰思維在國際關系中依然存在。經過兩次世界大戰和冷戰,世界秩序開始向更有利於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方向調整與變革。習近平同志指出,“當今世界是一個變革的世界,是一個新機遇新挑戰層出不窮的世界,是一個國際體系和國際秩序深度調整的世界,是一個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變化並朝著有利於和平與發展方向變化的世界。”關於世界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判斷,是在統籌分析國內形勢和世界大局的前提下得出的。習近平同志指出,當前,我國處於近代以來最好的發展時期,世界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兩者同步交織、相互激蕩。這為我們進一步做好對外工作、把握變局中的機遇指明了方向。

  習近平同志強調,“世界已經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各國經濟社會發展日益相互聯系、相互影響,推進互聯互通、加快融合發展成為促進共同繁榮發展的必然選擇。”在洞悉當今世界發展趨勢的前提下,繼承馬克思主義世界歷史理論的精髓,面對經濟全球化進程受阻、全球經濟治理滯後等問題,我們黨提出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共建“一帶一路”,推動經濟全球化向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方向發展,促進全球經濟治理體系變革等思想理念,為破解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貢獻中國方案。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國際社會整體發展進步提供了解決方案,對於解決當前國際社會面臨的主要全球性議題和深層次問題具有歷史性意義。習近平同志指出,“各國要樹立命運共同體意識,真正認清‘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連帶效應,在競爭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贏。”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弘揚中華民族世界大同、四海一家的優良傳統,順應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時代潮流,成為新時代中國外交的一面鮮明旗幟。

  體現深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底蘊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習近平同志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將其作為我們黨治國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資源。習近平同志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習近平外交思想體現了深厚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底蘊。

  親仁善鄰、協和萬邦是中華文明一貫的處世之道,愛好和平是中國人民的悠久傳統。《論語》中說“禮之用,和為貴”,孟子主張“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墨子認為“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體現的都是對和平的珍視。中華民族的血液中沒有侵略他人、稱霸世界的基因,我們黨在外交工作中始終堅持和發展中華民族愛好和平的傳統。習近平同志指出,“在5000多年的文明發展中,中華民族一直追求和傳承著和平、和睦、和諧的堅定理念。以和為貴,與人為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理念在中國代代相傳,深深植根於中國人的精神中,深深體現在中國人的行為上。”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中國發展不對任何國家構成威脅,中國無論發展到什麼程度都永遠不稱霸。

  天下為公、世界大同是中國古代有識之士對理想社會狀態的一種追求。中華文化善於從全部、從整體看世界,對天下抱有強烈的責任感和擔當精神。孔子講“有教無類”,張載說“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兼濟天下、共生、共處、共享始終是中國人民崇尚的美德。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致力於把我們生於斯、長於斯的這個世界建成一個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變成現實。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已被多次寫入聯合國文件,正在從理念轉化為行動,產生日益廣泛而深遠的國際影響。

  和而不同是中華文明對待人類其他文明的態度。中國古人認為“和”是在尊重差異性和多樣性基礎上的統一,這奠定了中華文化開放包容特質的哲學根基。習近平同志在講話中多次引用“和實生物、同則不繼”“物之不齊,物之情也”“若以水濟水,誰能食之?若琴瑟之專壹,誰能聽之?”“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等先哲名言。

  人類文明多樣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交流互鑒是文明發展的本質要求。在許多重要國際場合,習近平主席對文明交流互鑒重要性的強調一以貫之。習近平主席強調,不同文明要取長補短、共同進步,讓文明交流互鑒成為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這為匯聚文化文明力量、應對人類共同挑戰指明了方向。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我來說兩句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