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成就巡禮 一張『全家福』背後的天津教育故事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北方網 作者:日報張雯婧 編輯:靳永鋒 2019-09-23 08:41:10

內容提要:照片中,穿著紅色長裙的李佳禾俯下身子,從身後緊緊摟著一對兒古稀老人,而她身邊的幾位中年人,懷抱鮮花一字排開。秋日暖陽下,一家人笑得無比燦爛。

天津北方網訊:在薊州第八小學校長李佳禾的書櫃中,有一張珍藏已久的“全家福”。照片中,穿著紅色長裙的李佳禾俯下身子,從身後緊緊摟著一對兒古稀老人,而她身邊的幾位中年人,懷抱鮮花一字排開。秋日暖陽下,一家人笑得無比燦爛。

這張“全家福”拍攝於1993年9月10日。那一年,剛剛畢業於天津幼兒師范學校的李佳禾,婉拒了市裡的工作機會,毅然回到了自己的家鄉──薊州出頭嶺鎮聞馬莊村,成為了村裡中心小學的一名老師。那一年的教師節,她和同為老師的爺爺、奶奶、爸爸、叔叔和姑姑們,在聞馬莊村中心小學門前,一起拍下了這張“全家福”。

70年,新中國風雨兼程,砥礪前行;而70年的天津教育故事,就從這張“全家福”說起……

“土房子、紙窗戶,裡面有個泥爐子”

李佳禾的父親李志田的童年,都是跟著父母在薊州農村小學中度過的。回想起那時的教室,李志田老人至今仍記得當年小伙伴們的順口溜:“土房子、紙窗戶,裡面有個泥爐子。” 

新中國成立初期,天津在校小學生不足10萬人,全市失學兒童17.1萬餘人,佔學齡兒童總數的66.8%。憑借著李志田父母這些老師們的共同努力,進入上世紀60年代,全市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2%。那時,與全市384所小學的老師一樣,李志田的父母每天都在極其忙碌中度過:白天忙著普及小學教育,晚上忙著“掃盲”。於是,白天的校園中,麻雀在樹枝上發出的“唧唧喳喳”聲與學生們的朗朗讀書聲此起彼伏;夜晚的星空下,在院子裡免費開設的“夜校”,吸引了小到六七歲的孩童、上到六七十歲的老人。大家席地而坐,借著月光,跟著老師,一個字一個字地學、一個詞一個詞地念。

正是在大院“掃盲”的操場上,李志田認識了特別好學的滿族小姑娘傅秀雲。多年後,小姑娘成為了他的妻子,並生下了李佳禾。從父母手中接過“接力棒”後,李志田也成為一名農村小學教師。

“紅磚房、長條凳,煤爐煙囪穿棚出”

與父親一樣,出生於上世紀70年代的李佳禾,童年也是在農村小學中度過的。“最怕過的是冬天,太冷了。爐子在教室中間,那時特別羡慕座位離爐子近的同學。”回想起小時上學的情景,教室中那個穿棚而出的爐子煙囪,成為了李佳禾最深的記憶。

不過跟父親上學時的校園相比,學校裡已經有了紅磚瓦房,教室中還有了長條凳。孩子們在長長的木桌上用粉筆畫出“三八線”;放學後,大家跟著老師一起挖紅薯、抓泥鰍,坐在夕陽西下的田埂上放聲歌唱。“學校裡的老師數量有限,每個人都是全科老師,語文、數學、美術、體育、音樂……所有課程都會教,跟孩子們的感情特別好。”李佳禾說。

上世紀80年代,黨和國家決定實施九年義務教育。經過不懈努力,1994年,天津在全國率先基本實現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在此基礎上,天津又按照“雙高普九”的要求,實施了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村學校布局結構調整工程。五年間,先後撤並了1300多所房屋破舊、布局散亂的農村學校,建成970餘所嶄新的中小學,農村基礎教育面貌煥然一新。

就在李佳禾快樂地跟在父親的身後,蹦蹦跳跳地唱著《我愛北京天安門》時,她的小姑姑李慧生,正在大學裡如飢似渴地學習著。從新中國成立初期到上世紀90年代,天津的高等院校從最初的11所,在校生3077人,發展到在校生8.51萬人。而隨著1999年黨中央、國務院作出高校擴招的重大決策,天津高等教育進入發展新時期,教育規模不斷擴大,結構布局更加合理,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逐步提高,基本形成了多門類、多層次、多功能的現代高等教育體系。

“直飲水、信息化,塑膠跑道蹦蹦跳”

從師范學校畢業後,李佳禾回到了自己當年讀書的小學,從父親手裡接過了那根“接力棒”,成為了一名農村小學的全科老師。而小姑姑李慧生大學畢業後,也成為了天津師范大學心理學專業的一名老師。至此,李氏大家族已經培養出了17位老師。

進入新世紀後,天津將義務教育全面納入財政保障范圍,進入鞏固提高和全面普及新階段。2007年,在全市范圍實行義務教育“兩免一補”,實現了完全意義上的免費義務教育。2008年,我市大力實施城鄉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三步走”戰略,啟動義務教育學校現代化達標建設。2015年,全市16個區全部通過縣域均衡發展國家評估認定,成為繼北京、上海之後全國第三個通過國家認定的省市。

告別了旱廁,學生們用上了水衝廁所;告別了泥爐子、煤爐子,學生們用上了電氣化爐子;告別了井水、自來水,學生們喝上了熱水、直飲水;告別了“風天一身土、雨天兩腳泥”,學生們在塑膠跑道上跑著笑著;告別了土磚房、長條凳,學生們在現代化的教學樓中、在各種功能教室中,享受著均衡的優質教育資源……現如今,無論是從中心城區到邊遠農村,還是從濱海新區到薊州的山區、庫區,最漂亮、最安全的建築是學校。即使是最邊遠地區的學校,也實現了免費提供充足飲水、使用水衝廁所、采取集中式供暖,以及電子校務、信息化教學。 

看著學校的變化,李佳禾感慨萬千:“當初婉拒市裡的工作機會,回到農村教學,正是這樣的選擇,讓我看到並親身經歷了天津基礎教育這些年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現在的農村孩子,跟城裡的孩子一樣幸福。”

而告別了“掃盲”“雙高普九”,新時代,李佳禾們正在為“素質教育”“立德樹人”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高質量、雙一流,多項指標勝全國”

與基礎教育一樣,黨的十八大以來,天津高等教育發展同樣進入快車道。目前,全市普通高校共有56所,在校大學生59.1萬人。每10萬人口在校大學生達到4500人,新增勞動者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5.32年。全市博士、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分別達到95個、197個,均為2000年的3.8倍;國家重點學科由“十五”初的36個增至88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增至8個,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精品課程等多項質量指標位居全國前列;全市5所高校、12個學科進入國家“雙一流”建設行列,天津高等教育事業發展主要指標已達到或超過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前不久,已經是天津師范大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的李慧生,收到了學校頒發的“從教三十年”紀念獎杯。李家人也再次相聚在聞馬莊村中心小學門前,打算再拍一張“全家福”。

現在的學校已從當年的小平房變成了漂亮的樓房,而不變的則是李家人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和執著。就在相機快門鍵被按下的一刻,李佳禾的手機鈴聲響起,接通電話,裡面傳來了剛剛抵達泰國孔子學院實習的女兒惠子的聲音。“90後”的惠子,在大學裡學的是漢語國際教育,也是師范生,而她也將成為這個家族中的第18位老師。

“媽媽,我特別高興,大家對中國人特別友好,都很羡慕中國。在這裡,我每天都被‘我是中國人’的自豪感包圍著。我覺得咱們中國太了不起了,以後我要把天津和中國的故事慢慢講給他們聽……” 聽到惠子的聲音,陽光下,抱著鮮花和獎杯的李家人笑得更加燦爛。(津雲新聞編輯靳永鋒)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我來說兩句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