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中國人還了解中國, 她104歲獲授『友誼勛章』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央視網 作者: 編輯:張麒麟 2019-09-30 19:28:55

內容提要:9月29日上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頒授儀式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在榮獲中國國家對外最高榮譽勛章——中華人民共和國『友誼勛章』的國際友人中,有一位104歲的加拿大老人,她叫伊莎白·柯魯克。


央視網對話紀錄片《西方女人類學家的中國記憶——伊莎白·白鹿頂》導演傅涵

央視網消息(記者 蘇春黎 楊兆荃 賽欣言):9月29日上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頒授儀式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在榮獲中國國家對外最高榮譽勛章——中華人民共和國“友誼勛章”的國際友人中,有一位104歲的加拿大老人,她叫伊莎白·柯魯克。

“我有幸參加了一場建設社會主義的大試驗,有意義,也很有趣了!”這位持有英國、加拿大雙重國籍的老人,在中國度過了90多年的人生,深刻見證和參與了中國的百年巨變。

“在中國鄉村做研究要不畏艱苦”

1915年,伊莎白出生在四川成都的一個加拿大傳教士家庭。伊莎白的童年,不可避免地留下那個年代中國的記憶。軍閥混戰、兵荒馬亂,都讓她印象深刻。

1938年,23歲的伊莎白從多倫多大學兒童心理學碩士畢業,回到了硝煙四起、也讓她深感興趣的中國,在這裡做人類學研究。

伊莎白·柯魯克在田間工作

那時抗日戰爭已經爆發,平民教育家晏陽初等人發起了一場鄉村建設運動,投身其中的伊莎白的主要任務是和同事一起在璧山進行逐戶調查,了解當地農民的經濟生活狀況。為了和農民打成一片,伊莎白調查時從不帶筆和紙,外出時常常穿著和當地人一樣的草鞋。

後來,與伊莎白多次接觸的重大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博士生導師潘家恩回憶:“我們先後為老先生的兩本書《興隆場:抗戰時期四川農民生活調查》和《興隆場:戰時中國農村的風習、改造和抗拒》舉行了新書發布會,老先生至今都記得很多她在璧山鄉建時期的生活和工作細節。”

“我們從旁觀者變成了參與者”

上世紀40年代初,伊莎白在成都遇到了大衛·柯魯克,一位英國共產黨員,兩人很快墜入愛河,並於1942年結為夫妻。在大衛的影響下,伊莎白變成了支持革命的共產主義者,並加入了英國共產黨。同年12月,為考察和報道中國解放區土改運動,大衛和伊莎白穿越重重封鎖來到河北省武安市石洞鄉十裡店。

在這裡,夫婦倆進行了詳實的實地考察采訪,合作寫出了《十裡店(一)——中國一個村莊的革命》和《十裡店(二)——中國一個村莊的群眾運動》兩本書。這兩部珍貴的歷史文獻,成為西方人了解真實的中國土改運動的一個窗口。

而後,伊莎白和丈夫回到英國,並於1947年再次重返中國。

1948年,柯魯克夫婦接到了邀請,留在南海山中央外事學校任教。不到半年,這所外事學校從華北平原的小村莊遷入北京,並一步步擴建成了今天的北京外國語大學。

作為新中國外語教育事業的拓荒者和奠基人,伊莎白在北京外國語大學工作半世紀之久,她和丈夫大衛·柯魯克在艱難的條件下為學習者創建良好的外語學習環境,編纂教材,改革課程。她還培養了新中國首批外事乾部,以及大批傑出的學者和外交人纔,桃李滿天下。

在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由於一些學生生活極度貧寒,柯魯克夫婦對這些學生的處境極為上心,在保護他們自尊的同時,竭盡所能給予幫助。例如,他們會組織野餐,帶上雞蛋、面包等食物,與帶來窩窩頭的學生們一起分享。

在北外執教期間,夫妻倆還利用寒暑假的時間,遠赴中國西北,義務為當地的英語老師做輔導。1999年,伊莎白和朋友一起設立了“伊柯基金”,幫助家境貧寒的孩子,特別是女孩完成義務教育。

上世紀80年代初,伊莎白離開了教學一線。退休生活為她完成興隆場研究的夙願提供了機會。“她說,自己決定繼續做這項研究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想讓今天的青年學生,對舊中國鄉村社會有更多了解。”

1981年,66歲的她重返闊別許久的璧山大興鎮調查訪問。此後,她又五次重訪大興鎮,最終編撰完成了《興隆場:抗戰時期四川農民生活調查(1940-1942)》,並於2013年1月正式出版。這是社會人類學歷史上第一部由西方女性及其中國合作者完成的逐戶采訪式的社區調查報告,對於研究抗戰時期中國農村具有重要意義。

2018年12月15日是伊莎白103歲生日,北京外國語大學為她舉行了一場隆重的慶生會。她還收到了一份來自朋友傅涵的特別禮物——紀錄片《西方女人類學家的中國記憶——伊莎白·白鹿頂》。在這部紀錄片裡,有伊莎白對她童年在白鹿頂生活的真實回憶,白鹿頂也是她結下跨世紀中國情緣的開始。

97歲時,伊莎白·柯魯克展示了她年輕時在中國拍攝的照片

作為一名優秀的人類學家,伊莎白深入中國廣大農村,生動記錄了20世紀中國社會變遷的細微圖景;作為一名英語外教,她在英語教學、教育改革等方面革故鼎新,為新中國培養了大量外語人纔,為中國教育事業和對外友好交流作出傑出貢獻。

在一個世紀的生命歷程中,這位老人把最好的光陰和最深的情誼留給了中國,也贏得了中國最真摯的敬意。或許,說她是“外國學者”也並不准確,以伊莎白和中國的淵源,她甚至比很多中國人更“中國”。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我來說兩句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