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產黨好 黃河水甜——易地扶貧搬遷的紅寺堡答卷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寧夏日報 作者:周慶華 編輯:孫暢 2019-10-01 09:37:11

內容提要:今年,在紅寺堡區全面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之際,記者多次帶隊深入紅寺堡區蹲點,結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從『村』到『鄉』再到『市轄區』,多層面、多角度進行解剖式采訪調研,陸續推出了《李耀梅賣掃帚還清30萬元外債》《沙草墩裡的『露珠故事』》《豹子灘村:半邊明黃半邊紅》《柳泉黃花分外香》等新聞報道。

  編者按:

  在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重要歷史性時刻,9月30日,吳忠市紅寺堡區迎來正式建區10周年、移民開發21周年。

  21年很短。歲月潑墨凝畫卷,只是千年一瞬間。

  21年亦長。扶貧開發催巨變,代代移民銘心間。

  今年,在紅寺堡區全面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之際,記者多次帶隊深入紅寺堡區蹲點,結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從“村”到“鄉”再到“市轄區”,多層面、多角度進行解剖式采訪調研,陸續推出了《李耀梅賣掃帚還清30萬元外債》《沙草墩裡的“露珠故事”》《豹子灘村:半邊明黃半邊紅》《柳泉黃花分外香》等新聞報道。9月30日刊登紅寺堡區“兩不愁三保障”新聞調查,通過解讀易地扶貧搬遷的“紅寺堡答卷”,記錄時代印記,表達人民心聲,禮贊偉大祖國。

  核心提示:

  吳忠市紅寺堡區,寧夏最大的生態移民集中安置區,歷經21年扶貧開發,貧困發生率由開發之初的100%下降到4.8%,堪稱全國易地扶貧搬遷的“微縮盆景”。

  21年前,這裡杳無人煙,看不到飛鳥,連拴牲口的樹樁都找不到,“一碗面裡半碗沙”,森林覆蓋率不足5%,每年沙塵暴達20多次。如今,這裡城市綠化率、綠化覆蓋率、城區人均公共綠地分別達35%、39%、27.5平方米,沈寂千年的不毛之地變成風光旖旎的生態綠洲。

  21年前,從苦瘠甲天下的西海固大山深處搬遷而來的貧困群眾,很多人的全部家當只有一口鍋和破舊的鋪蓋。如今,他們徹底擺脫祖祖輩輩千百年來“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困境,穩步實現解決溫飽、脫貧致富和全面奔小康的三次歷史性轉變,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最初的不足500元提高到8796元,廣大移民邁向不愁吃、不愁穿、學有所教、病有所醫、住有所居的新生活。

  千年一瞬的滄桑巨變,奧秘何在?作為貧困人口最集中的縣級行政區,如何穩定實現“兩不愁三保障”?記者對此進行了深入調研。

  拼版照片:上圖為經過近20年的生態修復,寧夏吳忠市紅寺堡區新莊集鄉移民舊址已逐漸被綠色覆蓋;下圖為戈壁荒灘上建起的紅寺堡移民新村(2018年9月8日無人機拍攝)。

  路徑:挪窮窩 拔窮根 煥新顏

  寧夏是易地搬遷脫貧的“萬花筒”,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先後組織了吊莊移民、扶貧揚黃工程移民、“十二五”生態移民工程,累計搬遷移民130萬人,實現了生態改善和脫貧富民的雙贏。

  地處寧夏腹地的紅寺堡區,作為扶貧揚黃灌溉工程的主戰場,是寧夏移民開發、生態改善、精准脫貧的縮影。

  拼版照片:上圖為寧夏吳忠市紅寺堡區紅寺堡鎮紅海村移民馮自祿(右一)與母親蔡潤英(左二)、妻子周玉英(左一)、兒子馮思愷在新莊集鄉老房子原址留影;下圖為馮自祿一家在移民村自家住房前留影(9月8日攝)。馮自祿一家2002年從新莊集鄉朱莊子村遷出,現在家裡種了60畝枸杞,妻子周玉英在紅寺堡鎮恆豐紡織廠打工,家庭年收入在20萬元左右。

  心聲:共產黨好 黃河水甜

  “共產黨好,黃河水甜!”

  紅寺堡城區入口處,一塊巨幅噴繪屏上的醒目標語,抒發了紅寺堡23萬人民的共同心聲。

  黃花菜產業方興未艾。

  紅寺堡是寧夏的幾何中心,交通網四通八達。

  紅寺堡新莊集鄉西川特色產業示范村。

  吳忠市紅寺堡區大河鄉龍源村村民李耀梅賣掃帚3年,還清30萬元外債。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