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社會溝通機制 提昇社會治理效能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光明網 作者:丁元竹 編輯:李彤 2019-11-04 16:10:19

內容提要:10月28日至31日,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在北京舉行。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

編者按

10月28日至31日,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在北京舉行。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全會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黨和人民在長期實踐探索中形成的科學制度體系,我國國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動都依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展開,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及其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本版特邀請專家撰文,從不同角度關注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作者:丁元竹(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生態文明教研部副主任)

要點速覽

■社會治理現代化就是對社會關系、社會結構和社會溝通方式的創新和優化。面對新時代新趨勢新情況,加強社會成員之間的溝通應成為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內容。

■以社會溝通實現社會融合是最基本的社會治理。把溝通與融合納入社會體制、社會治理,是對社會發展和社會治理的深層次認知,對於提昇當代中國社會治理現代化水平十分重要。

■只有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纔會以普遍的原則進行合作並順暢地交流溝通,纔能不斷激發社會活力,推動社會不斷進步。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們黨領導人民不斷探索實踐,逐步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制度和法律制度,為當代中國發展進步提供了根本保障,也為新時代推進國家制度和法律制度建設提供了重要經驗”“我們要在堅持好、鞏固好已經建立起來並經過實踐檢驗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的前提下,堅持從我國國情出發,繼續加強制度創新,加快建立健全國家治理急需的制度、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必備的制度”。

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方面。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保持社會穩定、維護國家安全”“必須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橕的社會治理體系,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在社會流動日益加速、社會互動日益頻繁、社會結構日趨復雜、社會分化日趨加劇的時代,加強社會成員之間的溝通應成為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內容,發展和完善社會溝通機制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健全社會治理體制機制的現實需求。2014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海代表團審議時強調,“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關鍵在體制創新,核心是人,只有人與人和諧相處,社會纔會安定有序”。如果說經濟發展的目的是解決人們的物質生活所需,社會發展則是為了解決人們的社會關系和諧、心理滿足之所需。社會秩序離不開社會成員之間的溝通。隨著信息技術的進步,人們越來越把發生在網絡空間、社交媒體的非正式的社會溝通作為重要的溝通形式,諸如微信、微博等。這是新形勢下社會溝通的新趨勢新情況,也是我們面臨的新問題新挑戰。

社會溝通是社會秩序的表達方式

在沒有根本利害衝突的情況下,社會隔閡可以通過一定方式的社會溝通來消除,甚至實現社會融合。這是一個社會秩序的重構過程,也是社會治理的過程。人的一切社會關系都是具體的,表現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互動、交往和溝通中。溝通以文化為基礎。事實上,文化就是一套社會規范,在共同社會規范基礎上的溝通就是社會秩序的表達。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制度和法律制度,植根於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所積淀的深厚歷史文化傳統,吸收借鑒了人類制度文明有益成果,經過了長期實踐檢驗。縱觀歷史,社會規范助推了特定社會秩序的形成。在狹義上,社會秩序是指社會關系維持動態平衡的有序狀態,通常表現為社會穩定。在廣義上,社會秩序是指人們按照自己社會特有的法律、法規、習慣、習俗以及規范行事所形成的社會關系模式,每個人都要按照自己的社會角色行為,不越雷池。在這樣的關系模式中,人們的自覺行為形成一種社會秩序。社會穩定與社會秩序有時是重合的,有時卻不是一回事。中國傳統社會的“禮”就是一種建立社會秩序的規范。不論是在傳統社會還是現代社會,“禮”都是一種基本的社會秩序,也是社會和諧的基本要素。推進中國當代社會治理現代化需要歷史思維和戰略定力,懂得並理解特定的社會秩序是在特定的社會生活中人與人溝通和交往的價值基礎。在這種意義上,社會秩序又表現為社會關系。社會治理現代化就是對社會關系、社會結構和社會溝通方式的創新和優化。

以社會溝通實現社會融合是推動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必要條件

人的治理是通過人的社會性實現的,人們通過社會生活實現社會性,在社會生活中建立社會秩序。這種社會性可以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表現出來。在互動過程中,人們相互改變,並留下文化記憶。個人在與他人的交往中得以交流、分享,獲得心理上的滿足和釋放,得到精神上的慰藉和平衡。

在現代社會,社會交流又是緩解精神和心理壓力的重要途徑。縱觀歷史,因為不理解乃至誤解而引發的戰爭和衝突比比皆是。借助貿易,人類社會交往的空間不斷擴大,人們不僅擴大了自己的社交圈子,也獲得了更多的合作機會,隨之而來的是思想觀念的變革和交流的不斷加深。交流和溝通是人類不斷走向文明的一把鑰匙,良性的社會運行狀態也隨著不斷的交流和溝通而形成、穩固。人類交流和互動的方式不是單一的,而是形式豐富多樣、內容豐富多彩的。

個體的人必須在日常生活中與家人、朋友、同事以及其他與己有關的人交往,這個過程中自然發生溝通。人們通過溝通來探討共同關心的事物,也通過溝通形成集體合作的更大智慧。社會互動始於人們之間的溝通。但是任何社會互動都須遵循一定的社會規則進行,這些社會規則又被視為社會秩序,包含了思想和價值觀念。

社會溝通不僅發生在社會成員之間,也發生在治理機構和公眾之間。一個社會必須具備優良的公民素質和良好的社會溝通機制,二者不可偏廢。一個社會可以由無數的好公民組成,但僅限於此是不夠的,還必須有各個個體之間的密切溝通、交往、交流、合作等,這樣社會纔能成為一個充滿活力的有機體。

把溝通與融合納入社會體制、社會治理,而不是把社會體制、社會治理僅僅局限於社會組織和基層組織管理層次,是對社會發展和社會治理的深層次認知,是把社會治理引向更加良性的方向進行創新,對於提昇當代中國社會治理現代化水平十分重要。它意味著中國的社會體制和社會治理格局要從人們關注的如何發揮企事業單位、人民團體、社會組織和基層組織的作用以及加強其自身建設,進一步延伸到人們的實際生活,延伸到每一個人的內心和具體行為。

以社會溝通實現社會融合屬於最基本的社會治理,是推動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必要條件。人類具有思想,個體、群體、民族在互動過程中會因為個性不同而產生思想碰撞、意識交流,並進行反思和自我反思。這種自我意識、反思和自我反思,有時是個體行為,有時是群體和民族行為,其過程意味著人類社會在互動中進行著社會結構、行為模式的社會重建。當然,社會重建並不簡單意味著個體被迫接受某些規則,個體的文化背景和心理素質決定著他或她在參與過程中接受和認同社會規則,這也是一個創新和變革的過程。

在社會溝通中完善社會秩序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在社會生活中,溝通不僅需要技巧,還需要溝通的願望,需要友好、平和、平等的心態,這是順利溝通的基礎。溝通的願望來自對別人的關心和希望得到別人關心的心態,是人類的本能使然;友好是人生的基本態度和個體的基本修養,包含了對美好社會的理想和渴望;平和來自從容的生活和開放包容的心態以及對生活的深刻理解,有賴於對人類本性和品行准則的全面把握;平等是個人信仰和文化的積淀,產生於對社會地位、權力財富等的正確認識。新中國成立7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40餘年來,盡管人們的財富、知識、能力千差萬別,但平等對話是最基本的准則,需要每個人都有理性平和、謙遜友善的心態。

心態問題很大程度上是個人修養和家庭教育問題。一個個體立於社會,他或她將發生三個層面的關系:與自然的關系、與社會的關系、心與心之間的關系。個體與他人之間關系的建立必然伴隨著心理活動。每個個體的心態是不一樣的。個人心態的培養始於個體最初的社會化進程,從家庭開始,再到學校和工作單位。在這個意義上,貼近社會生活來建構並完善社會秩序是提昇社會治理效能最現實的措施和手段。

溝通需要理解,需要設身處地,需要以心換心。現實生活中,人們一般習慣於按照自己的經驗、心態、知識、文化來理解別人、解釋別人,其結果難免造成溝通障礙,甚至發生衝突。設身處地地去理解別人,對於個人是一種修養,對於一個民族是一種文化自覺。當今世界,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盡管互聯網、移動通訊等新技術新手段為人們創造了溝通的有利條件,但能否真正實現溝通,還取決於是否擁有跨文化的溝通意願與理解能力。

社會運行需要生機和活力。只有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纔能以具有普遍性的原則進行合作並順暢地交流溝通,纔能不斷激發全體社會成員的活力,推動社會不斷進步,這是今天我們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不能忽視的重要環節。

當前,我國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面對著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國際局勢波詭雲譎,國內全面深化改革面臨眾多考驗,國與國、民族與民族、群體與群體之間的隔閡與交流並存,由於隔閡而導致的潛在矛盾衝突日趨增加,加強各國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的交流與溝通尤為重要。這是一項可以大大降低社會治理成本的工作,更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標志。

在經濟全球化時代,中華民族需要更加寬闊的視野和更加包容的心態,這種心態不僅對維護國家穩定具有重要意義,對維護國家安全也不可或缺。理性溝通是人類文明的基本特征。從各自經營好小家到天下一家,從各自為政到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不僅是數量和規模的變化,更是心態和文化的調適。如何讓世界各國認同、接受,並產生吸引力與引領力,這是文化功用的內在要義,也是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內容。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我來說兩句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