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濕地】『和合』文化的主要內涵和當代價值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央視網 作者:王昕 編輯:付勇鈞 2019-12-27 15:29:54

內容提要:和合論既是一種方法論,更是一種生存哲學。作為生存哲學,講究天人感應、陰陽調和。中國傳統文化追求的理想境界是一種『詩意的棲居』,是人類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理想生存狀態,它是和諧的、倫理的、審美的。

和合論既是一種方法論,更是一種生存哲學。作為生存哲學,講究天人感應、陰陽調和。中國傳統文化追求的理想境界是一種『詩意的棲居』,是人類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理想生存狀態,它是和諧的、倫理的、審美的。

當代社會,有五大衝突危機是全人類共同面對的無法避免的課題: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人的心靈及不同文明間的挑戰。除此之外,西方文化的挑戰、現代化的挑戰,也在呼喚一種切實可行的方法論來指導我們的工業化實踐,來回答在現代化、城市化、全球化過程中,人和自然究竟應是何種關系的問題。

立足當下中國,筆者認為我們應回到中華文化的傳統資源和立場上,推崇多元與和諧的價值觀,重視倫理與審美的實踐論。這種『和合』資源凸顯了中國傳統文化所具有的和合精神與和合價值,作為一種思維方式與生存哲學對當代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首先,『合』的創生觀內涵是『陰陽和合』。作為萬物生成方式的『合』是該字最為重要的用法,在古代各家的著述中幾乎都有表述。 《周易·系辭傳下》有言:乾,陽物也;坤,陰物也。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合』的價值論內涵是『和睦』,『合』也具有『和諧』『和睦』的意思,這一點與『和』的主要用法接近。『陰陽和合』或『天地和合』,大都用來表示異質因素結合而產生新事物,尤其是用來解釋世界的產生過程。『合』的認識論內涵是『天人合一』,孟子提出的『天人合一』是古代哲人具有典型意義的認識論與宇宙觀,表達了人容身於天地之中以達到體悟世界的思想。這一思想在《莊子》中進一步發展為『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古人對大地結構的認識和稱謂也是取自對人體的認識和擴充:人有經脈、血管,大地就有山脈、地脈、水脈,有地肺。道教早期的經典《太平經》也表達了類似觀念:泉者,地之血;石者,地之骨;良土,地之肉也。自《詩經》時代起,美好、茂盛的濕地風光就成為古人歌詠的對象,『山有扶蘇,隰有荷華』『彼澤之陂,有蒲與荷。有美一人,傷如之何』,展現出濕地生態的富足和景物之美。此外,先秦時期自然景物的美好,讓人對原始的生態很是向往。桃之夭夭、我行其野、春日遲遲,卉木萋萋,以自然比興,人與自然之和合。那個時代是乾淨的、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黃金時代。

這種立足於傳統文化的『和合理念』,使得千載以來,中國人都主張在山水中發現人的精神價值。自然的偉大和人類的渺小卑微形成鮮明的對照,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敬畏自然、保護自然的傳統,對當代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我來說兩句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