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2019 天津故事讓人溫暖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天津日報 作者:王立文 吳巧君 何會文等 編輯:李松達 2019-12-31 08:50:13

內容提要:津城最溫暖的故事,無疑是人的故事。時代最精彩的畫面,永遠是奮斗者的身影。今天,讓我們再次出發,走近這些奮斗者,感悟他們的悲歡苦樂,重溫一年裡最感人的瞬間。當然,我們知道,僅僅聚焦這十多位代表,不可能全景式描繪這座城市。我們希望通過這組影像,勾勒這座城市奮斗的姿態,銘記我們共同走過的歲月,進而從溫暖中收獲信心,從歷史中汲取力量,更好地擁抱未來,書寫更加美好的時代新篇。

我們以此銘記 我們以此致敬

今天,2019年最後一天。寒風依然撲面,陽光透射心底。

這一年,我們有溫暖的開局。新年伊始,習近平總書記親臨天津視察,諄諄囑托、殷殷期望,如浩蕩東風,給1500萬天津人民帶來巨大的精神鼓舞,也注入強大的政治動力和工作乾勁。

這一年,我們心中洋溢自豪。新中國走過70年,舉國同慶,海河歡歌,國慶盛典讓人熱淚盈眶。當《我和我的祖國》響起,我們在心底祝福祖國,也情不自禁地湧動報國豪情。

這一年,我們的收獲來之不易。大變局百年未有,大時代風雲際會。我們秉持新發展理念,不懼風雨、滾石上山,天津經濟換擋昇級,穩中有進、穩中蓄力,高質量發展之路越走越堅定。

這一年,我們的改革奮步疾行。一制三化,“制”權力過界,“化”營商環境。減稅降費,降企業成本、昇投資熱度。國企混改力度空前,民營經濟蓬勃成長,海河英纔活力迸發,改革激活一池春水。

這一年,我們的舞臺更加寬廣。京津冀協同發展、“一帶一路”建設、海港空港全方位開放,大戰略引領天津走向大舞臺。全球推介活動、世界智能大會,聚光燈下,自信天津接受世界目光的檢閱。

這一年,我們的城市綠意盎然。875平方公裡濕地自然保護區、736平方公裡綠色生態屏障、153公裡海岸線──“871工程”成就一篇篇綠色發展“代表作”,呵護“渤海明珠”清風常在、沽水流霞。

這一年,我們的生活充滿暖意。一老一小、提前供暖、棚改清零……20項民心工程背後,是“向群眾匯報”的大誠意,是“四分財政三分民生”的真投入,是百姓“幸福指數”持續提昇的獲得感。

這一年,我們有太多的集體記憶。四中全會、主題教育、創新驅動、智能制造、城市治理、鄉村振興、掃黑除惡、文明條例……

天津北方網訊:津城最溫暖的故事,無疑是人的故事。時代最精彩的畫面,永遠是奮斗者的身影。今天,讓我們再次出發,走近這些奮斗者,感悟他們的悲歡苦樂,重溫一年裡最感人的瞬間。當然,我們知道,僅僅聚焦這十多位代表,不可能全景式描繪這座城市。我們希望通過這組影像,勾勒這座城市奮斗的姿態,銘記我們共同走過的歲月,進而從溫暖中收獲信心,從歷史中汲取力量,更好地擁抱未來,書寫更加美好的時代新篇。

我們以此銘記,我們以此致敬。我們以此為歷史存照,我們以此為明天祝福。

新天津人

愛企業 更愛這座城

2019年的最後一個周日,戶外天有些陰,天津榮程聯合鋼鐵集團的煉鋼車間內卻是爐火旺盛,穿行在林立的設備中間,周身感覺暖暖的。

身材挺拔的劉曉軍一邊走著,一邊指點記者看看這個、瞧瞧那個,向記者介紹的語氣裡滿是自豪。

“你看,港珠澳大橋的高強度橋梁拉索用鋼就是這裡生產出來的,起亞、現代、徐工等知名企業的汽車用棒材也是我們這兒生產的。我們生產的預應力鋼絲,在包括京津冀在內的華北地區具有定價權,價格我們說了算,哈哈。”劉曉軍笑著說。

劉曉軍是山西人,大學畢業後在山東的鋼鐵廠工作了7年後,來到榮程鋼鐵技術研發處工作,至今已13年,目前任職技術研發處副處長。

周日不休,對劉曉軍與他的同事們來說,已經習慣了。

“我們技術研發處總共13名技術人員,負責全集團的新工藝開發、產學研結合、標准制定,在同樣規模的其他企業,這些工作需要近百人分擔。雖然有些累,但說實話,也為我們的高效率自豪。”劉曉軍說。

談起自己擅長的工作,劉曉軍來了興致。“你看,鐵水中的磷越低越好,為了降低這個磷成分,我們在原料上就開始著手管控。原料采購員並沒有原料選擇權,這個權利在我們技術員手裡,因為所有待選產地的原料,都需要經過我們的檢測纔可以定奪,我們只選最好的。”他說。

要說在榮程鋼鐵工作的最深感受,劉曉軍認為是“務實”兩字:“我們的技術人員精力沒有用在寫論文、評職稱上,而是全身心圍繞企業創效,朝著企業利潤奔。每天都是算著乾,為了在市場上有發言權,狠著勁兒地降成本、提質量、增效益。”

“工業其實歸根結底也是服務業,只有提供了好產品、好服務,纔能贏得客戶。”劉曉軍總結自己這些年的經驗說。為了更好地服務下游客戶,劉曉軍與他的技術處同事也會參與到銷售中,客戶遇到的任何問題,他們都會及時幫助解決。

談起自己效力的年銷690億元的民營鋼企,劉曉軍挺滿意的:“企業為員工提供了免費宿捨,交五險一金,職工家裡要遇到個困難什麼的,大家都積極伸出援手,讓人覺得挺溫暖。”

劉曉軍的愛人也在榮程鋼鐵上班,全家早就成為了新天津人。“說真的,當初選擇榮程,一個主要原因還是因為企業坐落在天津。天津挺好的,孩子上學便利,城市氛圍也好,因為愛榮程,我們也更愛天津。”劉曉軍實在地說。

棚改清零

新年我在新家過

新沙發、新衣櫃、新床鋪、新窗簾、新冰箱、新廚具,明亮的房間內,大大小小的物件,一切都是嶄新悅目的,一切都透露著洋洋喜氣。“哇,這小家布置得太漂亮啦!”12月29日,走進位於雙青新家園盛逸園小區10號樓6層的巴士司機李斌家,紅橋區西於莊片動遷乾部盧霞冰格外驚喜。

“還行還行,這都是我媳婦弄的。反正我一進這新家,就倆字兒:高興!”李斌笑容滿面,樂得合不攏嘴。

盧霞冰一邊挨屋參觀,一邊埋怨:“你這不合適啊,前些日子打電話你還說家裡忙裝修呢,沒想到這麼快就搬進來了,也不提前知會一聲。我今天臨時陪記者采訪,也算是第一次上門,怎麼說也該買點禮物,為你的新家溫居呀。”

“要不是您幫我解決了家庭矛盾,我家哪能順利搬遷,我又哪能買到這麼便宜的政府安置房啊。就怕您知道我搬家又要破費,纔沒跟您打招呼,您別過意呀!”李斌忙不迭地解釋,“其實,昨天纔剛搬進新家的,您也是到我們新家來的第一位客人。”

李斌家原來住在增產大街101號院,包括母親、叔叔、兄妹等老少一大家十幾口人,住在有本的和沒本的6間平房內。苦熬了一輩子終於趕上棚改動遷的好機會,卻因家人想法不同,產生利益糾結,一家人搞得不開心不說,還遲遲簽不下搬遷協議,成了盧霞冰負責片區的老大難戶。

“那幾個月,老盧他們天天不厭其煩地往我家跑,找我家人分別聊天,推心置腹地做思想工作,最終幫我們消除了誤解和隔閡,達成了人人滿意的補償分配方案,2018年3月搬出了平房老宅。我老娘高興得直哭,說要不是有動遷乾部的真誠相助,一家人心散了不說,恐怕這輩子也離不開棚戶區了。”李斌告訴記者,棚改動遷不僅讓自己和愛人沒花多少錢就住上了一套70平方米、兩室一廳一衛一廚的單元樓房,而且還交上了盧霞冰這樣一位心眼好、熱心腸的好朋友。

窗外寒風陣陣,屋內溫暖如春。“這新樓房就是好啊,與棚戶區平房相比真是一天一地。就說這暖氣吧,足有二十六七度,一進屋就得換上T恤衫。這條件最受益的還是我老娘,住了一輩子寒窯似的平房,總算住上不燒煤爐子就暖呼呼的房子了。”李斌說,他母親就住在同一小區的7號樓,偏單元,南北向,冬天坐在陽臺上就能曬太陽。

“說話就到元旦了,我們趕在年底前搬進新家,也是想圖個吉利,新年新氣象嘛!”李斌愛人王宏笑盈盈地說。

生態環保

家暖和,心更暖和

君子蘭片片碧綠、杜鵑花朵朵鮮紅……寒冬季節,武清區豆張莊鎮南雙廟村宋林生家客廳的多盆綠植生長旺盛,整個房間生機勃勃。70歲的宋林生正端坐在椅子上忘情地拉著二胡,為兩位戲友伴奏……

一曲演奏完畢,宋林生和戲友們短暫休息。老人對記者說:“這大冬天,我家夠暖和吧,你看溫度計,都20多度了,暖氣片燙手哪!這要感謝黨和政府實施的煤改電清潔取暖項目。”

“家裡不再燒煤取暖了,白天晚上都暖和,家裡家外都乾淨,村子上空再也沒有黑乎乎的煙塵了,你看天空多麼藍啊!”宋林生笑著指了指室外的湛藍天空說。

記者跟隨宋林生來到他家廚房,只見牆上掛著一臺像抽油煙機一樣的裝置,外面還有一臺一米多高的室外機。“這就是電采暖機器,用起來特方便。”宋林生指著牆壁上一個開關說,“我想啥時供暖,就拉下這個開關,內外機就立刻運轉起來,屋裡一會兒就暖和起來;如果室溫太高了,想停一會兒,合上開關就可以啦。”

“這兩臺機器多少錢?需要自己掏腰包嗎?”記者問道。

“總共2萬多元,村民一分錢都不掏,全都是政府部門無償給安裝的,我們特別高興。安裝機器前,還有村民擔心要自己掏錢,後來知道是政府部門無償贈送,大家心裡都樂開了花。”宋林生說。

“煤改電取暖,一年下來需要花多少電費,負擔重嗎?”記者接著問道。

“一個冬季下來要花3000元電費,雖然比燒煤取暖貴了1500元,但政府補貼電費1800元,我們家只需要掏1200元,比過去燒煤還便宜呢,政府太給力啦。”宋林生舉起大拇指贊嘆說。

宋林生患有強直性脊柱炎,不能乾重活,原先家裡冬季燒煤取暖時,需要到外面買煤,裝煤卸煤,他都非常吃力,常常需要鄰居和親戚幫忙;現在煤改電,再也不用燒煤取暖了,宋林生卸下了這個重擔。

宋林生年紀大了,腰也有些彎,但氣色、精神都特好。“過去燒煤取暖時,室溫低,晚上蓋兩床被子還不暖和,身體受到了很大影響。現在煤改電後,冬天晚上很暖和,蓋一床被子就可以,對控制我的病情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環顧宋林生的家,4個房間寬敞明亮,雪白的牆壁特別乾淨,紫紅色的木門,透露出濃濃的喜氣。

“現在由於家裡冬天特暖和,外孫也從外地搬來跟我們一起生活,家裡熱鬧了,我們老兩口不再感到孤獨了,晚年生活特別幸福美滿!”宋林生眼裡閃著幸福的淚花。

居家養老

吃出“幸福的滋味”

“張爺爺,今天這麼早就來了?”

“是呀,沒嘛事,我提前過來等會兒,今天炒的嘛菜呀?”……

上午10點40分,河東區春華街道老人家食堂門口,前來就餐的老人們一邊曬著太陽,一邊早早地在食堂門口排起隊來。

春華街道老人家食堂坐落於聚安東園社區,運行2年多來深受老年人歡迎。走進食堂,飯香撲鼻。幾張乾淨整潔的餐桌擺放有序,可同時容納近20人就餐。廚房內,配菜、炒菜、分裝、打包,工作人員有條不紊地忙活著。主廚趙香太在部隊時練就了一身廚藝,每天早上6點就開始忙活。只見他快速顛勺,不一會兒一鍋?肝尖就出鍋了。“饅頭和花卷都是早上剛蒸的,每天中午一般會炒10個菜,有葷有素,每天不重樣,都是根據老年人口味設計的菜譜。”

11點剛過,熱騰騰的飯菜陸陸續續被端了出來。“張爺爺,今天想吃點嘛?”“給我來份鴨血,再來份?肝尖,一盒米飯。”端著香噴噴的飯菜,張爺爺就近找了張桌子坐了下來。張爺爺名叫張仲泉,84歲高齡,是老人家食堂開設以來的第一批“粉絲”。“我每天中午溜達下樓就可以吃到乾淨、放心的飯菜,一頓飯差不多13塊錢左右,葷素搭配,經濟又實惠,感覺這裡就像我們老人的家一樣。”

針對腿腳不方便、子女又不在身邊的老年人,食堂還提供送餐上門服務。為了健康環保,送餐服務的餐盒采用不鏽鋼飯盒,當次的送餐盒將於下次送餐時取回,便於循環使用。記者跟隨送餐員趙師傅來到春華街道鑫泰家園社區杜寬正老人家中。“杜老,我給您送餐來了。”趙師傅說著敲開了杜老的家門。“快進來,外面冷吧,又麻煩您給我送飯來了。”82歲的杜寬正老人自打老伴兒去世後就一個人居住,子女住的相對較遠,吃飯問題給老人帶來了不小的困擾。老人家食堂解決了老人的難題。“一年365天,除去過年那3天,我訂362天,咱們食堂工作人員每天風雨無阻給我送餐,營養搭配,特別合我口味,我都不知道如何感謝他們。”杜寬正老人說道。

據區民政局局長柴樹芳介紹,近年來,河東區開設一級老人家食堂11個、二級老人家食堂107個,參與運營企業11家,共計118個老人家食堂,實現164個社區服務全覆蓋,形成了“中央廚房+智慧餐櫃+志願者送餐服務”、養老機構食堂助餐配餐、日間照料中心助餐配餐、社會餐飲企業助餐配餐等多種模式相結合的助餐服務體系。

脫貧攻堅

好政策助我過上好日子

冬日時節,大棚外已是寒風陣陣,大棚內剛栽植兩年的葡萄樹卻依舊青青。正在精心侍弄葡萄藤的河北省承德平泉市小寺溝鎮鳳山新村村民王振放下手上的活計,向來訪的人們侃侃而談,一個個專業詞匯不時從他口中“蹦出”。

在我市西青區張家窩鎮援建的大棚園區內,記者見到了這個身材中等、皮膚黝黑的漢子。“大棚裡現有葡萄2000多株,主要是政府的經果林計劃給我提供的葡萄苗。去年我抱著試試看的心理從村裡承包了這個大棚,由於沒有經驗,前期沒管理好,導致產量不高,銷售也出現了難題,多虧天津來的駐村扶貧乾部和鎮政府,幫我解決了銷售問題。”王振說,“今年我主動跟農技專家學習,積累了經驗,葡萄熟了以後共賣了5萬多元,純收入將近4萬元,估計明年我的葡萄每株平均掛果可以達到6斤,多的能達到8斤,一年下來收入能達到8萬多元,到時候歡迎你們來品嘗!”

短短幾句交流,笑逐顏開的王振讓大家感受到他對自己這份事業的熱愛,但誰又能想到,當年的他過的是怎樣的日子。初中畢業的王振曾經打過幾份工,但是卻不盡如人意,都沒乾長。上有老、下有小,生活的壓力讓這個中年漢子整日淒淒惶惶,貧困戶的帽子更是讓他在人前抬不起頭。

2016年年底,天津市和承德市建立了東西部扶貧協作關系,西青區和平泉市開始攜手奔小康,張家窩鎮和小寺溝鎮結成了幫扶對子。2017年,趁著東西部扶貧協作對接的時機,西青區張家窩鎮和平泉市小寺溝鎮一致商定,把首批幫扶資金用到產業扶貧中來。2018年,西青區和平泉市商定用726萬元幫扶資金,推出了“人均百株果”經果林建設項目。“王振們”的生活開始悄然發生改變……

2019年,王振的葡萄大棚迎來了首個豐收年。王振說:“多虧黨的好政策讓我過上了好日子,感謝平泉市、七溝鎮的領導乾部以及村乾部和駐村工作隊,特別是天津市西青區張家窩鎮的幫扶,讓我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趕上扶貧的好政策,我的努力肯定不會白費。”

2019年,平泉市只有270名貧困人口還未脫貧,綜合貧困發生率下降到0.07%。到2020年,所有貧困人口將與全國人民一同邁入小康社會。

家風傳承

功勛“老兵”的三代人

“姥爺跟我說過,他這一生有三句話:‘留點痕跡在人間,留點精神給子女’‘躺著也要戰斗,起來就要衝鋒’‘帶著激情養老,保持戰場戰士心態’,他是我最崇敬的人,是我的人生榜樣。”大二女孩王一婷說得執著而堅定。

乍一聽,也許很難想象,如此鐵骨錚錚的一句話是出自一位年輕姑娘之口。但是,如若您知道,她是一名軍人之後,她的姥爺是今年國慶盛典上在天安門前接受檢閱的老英模“致敬”方陣中的一員──全國模范退役軍人、天津最美退役軍人、天津北辰北門醫院院長王維棟,您就明白,這一切,是一個軍人家庭的家風傳承,是不屈不撓、頑強拼搏的軍人風范。

“大家長”王維棟1946年出生,1965年入伍,在越南戰場上,曾捨命護衛雷達通訊設備,後立功受獎受到毛主席接見。1981年,年僅35歲的他已被破格提拔為導彈某師政治部主任。本是前途無量,卻突發重疾,不得不暫停一切工作與病魔作斗爭。這一斗,就是八年。

“我小時候,爸爸的身體不好,肚子總是鼓鼓的,後來我纔知道,那是嚴重的腹水。”王維棟的女兒王莉告訴記者。即便如此,父親依舊以軍人標准嚴格要求自己,堅持“病了也不能因此倒下”,在求醫過程中,自己鑽研起中醫藥知識來。經過數年潛心鑽研,“久病成醫”的王維棟正式決定“棄筆從醫”,用所學知識在中醫學領域繼續為人民服務。這就有了後來的北空天津中醫門診部,1998年被昇格為天津北辰北門醫院。

王莉對父親充滿了欽佩,主動放棄向往已久的婦幼醫士專業,轉投中醫學。在王維棟的帶領下,北門醫院先後組織成立了12個中醫技術創新研究室,創立了“手、足、脊”五分鍾快速查體法,發明了“松壓針”針法、“三石癥”環狀針法、椎管狹窄“新九針”治療法,脊診整脊技術隊伍規模更是居全國之首,填補了中醫診法的空白。

仁心仁術,大愛無疆。2008年5月12日,汶川發生地震,北門醫院兩個小時內迅速集結了16名醫務青年志願者組成的隊伍趕赴汶川,沒有絲毫遲疑,帶隊的正是王維棟的女婿、王莉的丈夫王遵來。

十幾年轉瞬間,家裡的第三代也慢慢成長起來。自小耳濡目染,讓他們對博大精深的中醫藥傳統文化充滿了濃厚的興趣。高考時,王維棟的外孫張樂凡、外孫女王一婷分別報考了山東中醫藥大學中西醫結合專業和江西中醫藥大學中醫學專業。如今,兩個孩子最大的夢想就是全身心投入到中醫學研究中,將這項“國粹”傳承發揚下去。良好的家風是一本永遠讀不完的書,而這本名為“王家”的書每一頁都值得品讀……

基層宣講

理論“大餐”烹成“家常便飯”

“過去雞鴨魚肉都得憑票購買,需要解決有沒有的問題,現在共享單車亂堆亂放,從治理角度,需要解決好不好的問題,你們說對不對?”

“對!”

……

在河西區掛甲寺街道新城社區,70歲的天津市基層理論宣講員郜世偉正在宣講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四中全會提出,要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這個‘共’字,也包括咱居民自己,我們不是旁觀者,而是參與者。”

說著,他指著一張遛彎兒時拍到的照片問:“看到這樣的場景,你們第一反應是什麼?”

“這麼多落葉堆在牆角,不美觀。”“可不,得及時清理。”……臺下你一言我一語。“咱再往深處想想,一旦沒熄滅的煙頭掉上去,著起火來就會燒到旁邊的汽車,後果不堪設想,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從何談起?”他接著說,如何讓全會精神入腦入心見行見效,怎樣打造社會治理共同體,這是時代的課題,也是我們的考題。黨中央的聲音是奔跑路上的眼睛,眼清路纔明。“我們要抬頭學、向前看、低頭乾、回頭看,不斷創新社區治理模式,提昇社會治理水平。”他說。

“黨中央的聲音,我聽懂了。”宣講結束,郜世偉被圍得裡三層外三層,81歲的季連茹奶奶拉著他的手說,“不光有國家的大政方針,還有身邊的大事小情,這麼接地氣、有人氣的宣講,我們能不懂嗎?!下次還來講啊!”

“黨中央的聲音不能白聽,有收獲就得有行動。”新城社區第六黨支部書記胡雲發與黨員“約法三章”,“要向身邊的榜樣學習,把做好事、做善事變成自覺行動,定期義務執勤為安全保駕護航。”

“基層宣講,聽眾都是百姓,只有把理論‘大餐’烹飪成‘家常便飯’,上連天線,下接地氣,兩線雙向大循環,纔能畫出最大同心圓,尋出解決問題的最大公約數。”郜世偉介紹,生動的講述,離不開精心的准備。自從2012年以來,他先後把重要會議、專家述評、評論員文章等從報紙上剪下來,分門別類整理出20多冊剪報,“每天都得抽時間學習,要不心裡特別空。”不僅如此,“電腦盲”的他,8年來先後寫了十幾萬字的手稿,宣講前再請年輕人幫忙制作成PPT。

沒黑沒白的准備,身體吃不消了。一天凌晨,因血壓昇高、心率加快,郜世偉被送上救護車。轉天小區的“老伙伴”們來探病,沒說兩句,又談起了社區治理。“這本是來看病人的,結果又開上研討會了。”大家會心一笑,“初心是一種習慣,改不了了。”

鄉村振興

“一肩挑”的“花園夢”

12月29日,凜冽寒風中,薊州區出頭嶺鎮大趙各莊村黨群服務中心前,卻是一片紅紅火火,熱熱鬧鬧的景象。

“姨,手腕立起來,胳膊往前壓,對,就這樣。”“姐,你得嬌羞點,有點‘新媳婦’的樣子。”……學舞蹈出身的“一肩挑”蔣姍燁,正在指導“村晚”節目《爺爺奶奶和我們》。

“有空就跳跳舞,比打麻將強。”扮演“媒婆”的王淑婷笑著說,“之前我們就追著她去鎮上學,現在‘蔣老師’變成了‘蔣書記’,我們還追著她學。能跟大伙兒一起樂和樂和,開心著吶。”

2018年,蔣姍燁成為出頭嶺鎮官場村農村專職黨務工作者,後因工作出色,調任三屯村黨支部副書記,今年下半年,成為大趙各莊村“一肩挑”。

“我從小到大一直生活在城裡,連蘿卜怎麼長出來的都不知道。”蔣姍燁笑著說,“紮根農村一年多,感覺跟村民打交道就是處感情,感情厚了,很多難題就迎刃而解了。”

一次,她到三屯村村民馮貴家走訪時,得知大爺手臂殘疾,靠刨笤帚為生,一天能刨四五把,趕集時一把只能賣5元錢,還時常賣不出去。於是她想出了一個點子──做笤帚小掛墜、笤帚鑰匙扣等,幫老人在網上賣,一個月至少多賺1000元錢。收入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讓74歲的馮大爺看到了希望。前不久,三屯笤帚申遺成功,馮大爺拉著她直抹眼淚:“你一走,我們老兩口心裡沒著沒落的。”

帶著不捨與責任,初到大趙各莊村,從“配角”變成“主角”,年僅26歲的蔣姍燁感覺“壓力山大”:“怎麼扭轉村裡無山無水無地的劣勢,如何滿足683口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接下來要走的路還很長,要做的事還很多。”

“咱村現在挺好的,還有更好的招兒嗎?”面對百姓的期待,蔣姍燁和村黨支部副書記、村委會副主任馬軍臣有一個共同的夢──打造“向往中的農村”。

“作為於橋水庫庫區搬遷村,大趙各莊村雖然無山無水無地,但交通發達,處於幾個旅游景點的交叉口,而且村莊整潔,房屋整齊,我們想打造一個‘花園村’。”馬軍臣介紹。

66歲的馬翠然大娘快人快語:“蔣書記心裡裝著我們,髒活累活啥都乾在前頭,值得誇獎。”蔣姍燁幫她撣撣土,笑著說:“大姨,跟您說了多少遍,叫我‘小蔣’就行。”

綠化村莊、修健身廣場、挖掘村史文化、建造水衝廁所、硬化街道路面……打造“向往中的農村”,蔣姍燁還有很多計劃正待實施:“處得久了,好多村民拿我當親閨女看,冷了給披衣服,餓了給煮餃子,衝著他們,我也得好好乾。”

減稅降費

困難關口的溫暖相助

搜索“南大通用”,跳出來的有“擊楫中流,泱泱大風──記崔維力董事長”,有“南大通用的鳳凰涅槃”……憑直覺,這是一家有故事有情懷的企業。走進以後發現,果然。

步入位於天津濱海高新區的南大通用辦公樓,“讓中國用上世界級的國產數據庫”幾個字就醒目地撞入眼簾。這是該公司創始人崔維力的夢想,也是所有南大通用人的夢想。

14年一路風雨一路歌。在崔維力的帶領下,南大通用的GBase數據庫用戶已覆蓋17個國家以及國內32個省級行政區。其相關技術打破了IBM、甲骨文等國際巨頭40多年的壟斷,其數據庫產品被廣泛應用於我國金融、電信、政務、國防等核心領域,為提高我國信息技術的自主可控性作出了不小的貢獻。公司名列工信部第一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榜單。

就在企業發展蒸蒸日上之時,創始人崔維力卻於去年5月因病不幸離世。這位滿懷報國志的海歸創始人“出師未捷身先死”,怎不令人扼腕嘆息。企業的發展也因此遭受重創。

“像我們這種基礎軟件行業的科技企業,研發經費投入往往需要十幾億之多,這筆錢完全靠企業自身去募集,壓力可想而知。很多民企就是因為資金難以為繼不得不抱憾離場。”南大通用高級副總裁趙偉告訴記者。在最困難的關口,天津市相關部門伸出了援手。

市稅務局、濱海高新區稅務局組建專家團隊,對南大通用開展“訂單式”針對性服務,幫其梳理政策要點,協調解決涉稅難題。該公司財務總監王竹霞算了算賬:2018年研發投入近億元,同比增加53.85%,研發費加計扣除比例從50%提高到75%,企業加計扣除金額達4945.5萬元。除此之外,企業還享受軟件產品“即征即退”政策,2019年一年就退增值稅幾千萬元。今年深化增值稅改革,增值稅稅率由16%降到13%,企業又將減稅數百萬元。

“天津對國家減稅降費政策的落實真的非常及時。稅務服務一個字:暖。”趙偉感慨。

經過近一年的沈寂、調整與努力,今年4月,南大通用迎來了以丁明峰為首的新領導班子,開啟了“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記者刷新該公司的信息發現,就在3天前,南大通用在強手如林的競爭者中脫穎而出,中標央行金融大數據項目,其相關數據庫產品站在了中國金融行業的制高點。

協同發展

落戶新區後的新生活

年終歲末,氣溫驟降。行走在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馬路上車來車往,在園區建築磚紅色外牆的映襯下一派繁榮景象。在園區大唐總部基地東區1號樓2樓,記者見到了天津威努特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研發中心負責人王方立,他正帶領從北京搬到天津的團隊進行工控漏洞挖掘平臺最新版本的研發測試。

“我們公司今年獲得了工信部的一個大訂單。”剛一見面,王方立便向記者報喜,“2020年和2021年,我和團隊的同事們將圍繞這個訂單的項目展開進一步研發工作,將人工智能,特別是機器學習等現在比較前沿的科技加入到工控領域,保護工業生產的安全。”

說起來到天津、落戶濱海新區後的“新生活”,王方立表示,生活成本和上下班通勤時間成本的大幅降低,讓幸福感陡然增加。“我們團隊是2018年年初從北京搬遷到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的。”王方立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之前在北京工作,公司到住處有十幾公裡的路程,但是早高峰要走將近兩個小時,現在從家到位於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的辦公室,同樣是十幾公裡的距離,二十多分鍾就到了,省下的時間可以多陪陪家人。”

據王方立介紹,威努特是國內僅有的兩家獲得國際自動化協會安全合規學會ISASecure雙認證的企業,同時,今年還獲得了1項軟件著作權和4項專利,作為中國工控安全領域的領軍企業,迄今已成功為國家重點行業500餘家企業提供了全面有效的安全保障。

談到今後的打算,王方立說:“天津擁有大量的工業企業,尤其是高端制造業走在全國前列,這也是支橕我們這類企業良性發展的優質市場。同時,天津具備優質的高教資源,能為企業發展提供很好的人纔儲備基礎。此外,天津這邊給予企業的各項優惠政策力度很大,我們現在的辦公區域是三年免房租,在人纔招聘方面,政府幫助我們對接天津大學和天津科技大學等本地高校,並且邀請高校相關負責人到公司參觀交流,還會給我們介紹一些客戶和科研項目,相信我們在這裡的發展將會越來越好。”

企業響應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戰略,加速產業布局,員工同樣是協同發展的受益者。如今,王方立已經在濱海新區購置了住房,妻子也從北京來到了濱海新區,夫妻團聚,談到溫馨的小家,王方立露出了會心的笑容。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我來說兩句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