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漁民『三變』——鄱陽湖畔轉產見聞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新華網 作者:萬怡、郭強、程迪 編輯:李彤 2020-01-13 19:19:57

內容提要:農歷小年前,鄱陽湖畔大小港灣內,一條條漁船靜靜停靠。

農歷小年前,鄱陽湖畔大小港灣內,一條條漁船靜靜停靠。

從2020年1月1日起,長江流域的重點水域開始分類分階段實行漁業禁捕,一大批漁民將收起漁網謀求新出路。近日,記者驅車環著我國最大淡水湖鄱陽湖走訪發現,有的漁民從“賣魚”到“賣景”,有的從“上岸”到“上班”,有的從“打魚”到“護漁”,開始了新生活。

 從“賣魚”到“賣景”

鄱湖農莊、佬俵魚館、驢友農家樂……穿行在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區南磯山鄉南湖段,每隔幾步就有一家農家樂。

這座鄱陽湖中的小島上,人們祖祖輩輩以打魚為生。隨著漁業資源的衰減,這幾年,當地大力發展生態旅游,引導漁民轉產轉業。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捕了30年魚的陳保護把家裡的房子改成農家樂,如今靠接待前來觀鳥、看湖的游客,年收入超過5萬元。“現在辦農家樂已成了家裡主要收入來源。”他說。

“現在,很多漁民已經從‘賣魚’轉向‘賣景’。”鄉乾部萬輝說,這幾年,島上不僅新修了道路、停車場、公廁等設施,還舉辦了美食節、藜蒿節、觀鳥節等活動,游客一年比一年多,全鄉辦起了60多家農家樂,還有40多名帶領游客觀鳥的“鳥導”。

“春看草,夏看水,秋看蘆,冬看鳥。”記者驅車環鄱陽湖走訪發現,不少地方和南磯山一樣,依托鄱陽湖的湖光山色發展生態旅游,引導漁民從“賣魚”轉向“賣景”。

田園鄱陽湖、忠義文化園、大明花海……在佔鄱陽湖五分之一水域的江西餘乾縣,一個個新打造的景區引人入勝。餘乾縣文旅局副局長蔡美芳說:“作為湖濱大縣,我們正將目光從鄱陽湖的漁業資源轉向旅游資源,力爭將‘鄱陽湖’從水產品品牌打造成知名的旅游品牌。”

 從“上岸”到“上班”

每天吃完早飯,江西鄱陽縣白沙洲鄉車門村56歲的漁民范秋旺就和妻子到村外的鄱陽湖濕地公園上班,如今他們已經習慣了這樣朝八晚五的生活。

“我在公園當水手,負責游客安全,妻子當保潔員,兩個人加起來每月有4000元收入,和過去打魚差不多,但比打魚輕松!”范秋旺說。車門村村支書范華有介紹,依托附近的濕地公園和景區,如今村裡共有七八十名漁民轉產,成為水手、保潔員、保安、服務員等。

隨著禁捕的實施,越來越多漁民和范秋旺一樣,上岸後變身“上班族”。

鄱陽縣雙港鎮長山村58歲的漁民楊志明告訴記者,自己的大兒子和兒媳過去也在家打魚,如今在南昌一家電子信息企業上班,每人每月收入4000元左右。

從“上岸”到“上班”,漁民的生活變得更穩定、更舒適。

見到餘乾縣康山鄉漁民袁錦海時,一身保安裝扮的他正在忠義文化園景區值班。“我在湖上打了25年魚,過去一天能打五六百斤,現在最多一百斤,掙得越來越少。”袁錦海說,擔心以後無魚可打,2018年,他到景區找了份工作,如今月收入近4000元,還有五險一金,不僅旱澇保收,老了還有養老保險。

 從“打魚”到“護漁”

在長江和鄱陽湖交界處的江西湖口縣,漁民張傳國的漁船早已不再捕魚了,撒了半輩子的漁網也收了起來,如今的他是一名長江江豚巡護員。

“打了幾十年魚,現在我們是在還‘生態債’!”前幾年,張傳國自願報名成為湖口縣江豚協巡隊的隊員,協巡隊中多數人和他一樣世代以捕魚為生。“我們每周巡護不少於5航次,一旦發現偷捕、采砂、排污等行為,立即向漁政部門報告。”

記者在鄱陽湖畔走訪發現,隨著各地對漁業資源及水生生物保護的日益重視,湖區一些漁民不僅收起了漁網,還轉而開始保護起漁業資源。

幾年前,鄱陽縣12個湖區鄉鎮成立了12支護漁生態志願隊。在每年禁漁期內,志願隊隊員每天對轄區湖面進行日常巡護,養護湖區漁業資源。

“我們全縣110萬畝水面,但漁政執法人員僅10人左右。”鄱陽縣漁政局局長劉英纔說,禁捕後,當地准備吸納一批漁民成為巡護員,讓捕魚人變身護漁人,既解決部分漁民就業,也彌補漁政部門執法力量不足問題。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我來說兩句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