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述年】秦平:年俗文化見證中國自信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陝西傳媒網 作者:秦平 編輯:李彤 2020-01-17 20:16:46

內容提要:『過了小年就是年』。今天臘月二十三,是北方地區的『小年』。這一天,北方大部分地區都會祭祀灶神。在陝西,人們從臘月二十三起也就已經自動『切換』到過年的模式了。在臘月二十三這天,很多陝西人都會『祭灶』。吃瓊鍋糖、吃雜面等等,也都是陝西人民過『小年』流傳下來的風俗。事實上,北方地區的小年夜,很多人們也都會吃餃子,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

“過了小年就是年”。今天臘月二十三,是北方地區的“小年”。這一天,北方大部分地區都會祭祀灶神。在陝西,人們從臘月二十三起也就已經自動“切換”到過年的模式了。在臘月二十三這天,很多陝西人都會“祭灶”。吃瓊鍋糖、吃雜面等等,也都是陝西人民過“小年”流傳下來的風俗。事實上,北方地區的小年夜,很多人們也都會吃餃子,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

“十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作為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民俗文化經過代代流傳,早已融入到了中華民族的血液之中。優秀的民俗文化不僅可以讓人明風尚、識禮節,還能夠弘揚民族精神,形成和諧、穩定的社會氛圍。異彩紛呈的春節民俗,也已形成了底蘊深厚且獨具特色的春節文化。比如,“二十三,祭灶王”等民謠裡的“祭灶”,就是很多地方傳統“小年”的重要節俗。

民俗文化是民族歷史的記憶,也是民族情感的寄托。包括民俗文化在內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成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不忘本源纔能開闢未來,善於繼承纔能更好創新。比如掃新、守歲、貼春聯等年俗就都傳承至今,微信紅包等更讓老年俗煥發出新活力。借助這些內涵厚重的民俗文化,春節更有喜慶味、家國味,追夢人更有自信。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在傳統節日中回歸傳統習俗、品味傳統文化,也已經成為很多人們過年時的首選。事實上,這些傳統節日、傳統習俗本質上都是一種文化需求。在五千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這些獨具特色的習俗,就堪為構成傳統文化的活的靈魂。

中華文化世界認同,中國“年味”全球飄香。近年來,中國春節日益成為世界性節日,對全球民眾持續釋放吸引力和感召力。諸如舞龍舞獅、貼春聯、掛燈籠等等,這些中國傳統的慶祝春節的習俗就已經慢慢地融入了一些國家的本土文化。加拿大、馬來西亞等10多個國家,甚至已把中國春節確定為本國法定節日。透過春節,世界讀懂中國符號,感知中國文化,體味中國精神。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也是民族的靈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橕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借助春節這個載體,傳統文化氣息愈來愈濃。代代流傳的春節習俗,見證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在讓中華文明千年根脈越紮越深、越紮越牢同時,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國精神、中國風格、中國氣度和中國自信。

   原標題:【網絡述年】秦平:年俗文化見證中國自信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