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公眾對疫情焦慮甚至恐慌是正常反應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中國新聞網 作者:孫自法 編輯:靳永鋒 2020-02-03 17:21:58

內容提要: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組織中國心理學會多位專家2日通過網絡回應媒體指出,隨著疫情形勢的發展,很多公眾也表現出焦慮、擔懮甚至恐慌的情緒,這是正常的反應。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組織中國心理學會多位專家2日通過網絡回應媒體指出,隨著疫情形勢的發展,很多公眾也表現出焦慮、擔懮甚至恐慌的情緒,這是正常的反應。同時,專家還支招公眾積極應對情緒變化。

中國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注冊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大學副教授鍾傑認為,與非典期間一樣,公眾第一周對醫學問題非常關系,擔心、恐懼被感染,焦躁不安查詢各種信息,第一周過後一般開始緩解。

公眾如何調節受疫情影響的情緒?鍾傑建議說,一是重新評價目前的生活狀態,在疫情期間面臨隔離居家的生活,可以考慮一下如何有效利用這段特殊的時間,利用這個“機會”做一些有意義思考、做一些以前想做但是沒時間去做的事情;二是利用這個時間增加與家人交流的時間,促進親情質量,讓疫情結束後親人間關系更加和諧;三是從事一些利他行為,做力所能及的一些有利於身邊人和社會的行為。北大謝曉非教授團隊的研究成果表明,多做利他行為的人心理更健康、痛苦感更少,這是“餘香效應”。

中國心理學會心理諮詢師工作委員會委員、南京醫科大學教授鄭愛明表示,疫情對公眾的心理影響一般表現為恐慌、焦慮、抑郁以及心理導致行為異常表現等,主要應對措施包括做好個人防護、調整心態、主動應對負面情緒。

面對疫情,普通民眾該怎樣開展自我心理調節?中國心理學會心理諮詢師工作委員會副主任、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臨床心理科主任姜長青和安定醫院臨床心理中心心理治療師王鵬翀提出六項具體建議,希望能夠提高廣大普通民眾居家自我心理調節能力,從而積極、理性應對疫情:

一是合理關注疫情,“定時”而非“時時”。如果注意力一直在手機、電視不斷推送的信息上,情緒就會隨著信息起伏波動,即使有了暫時的“掌控感”,代價卻是“心累”和正常生活節奏的紊亂。人們可以設定“信息鬧鍾”,在一天的時間中,每隔半天,用5分鍾來關注疫情信息,其他時間安排運動、工作、家務或者休閑娛樂等日常活動,在掌握疫情的同時,獲得正常的休息和愉悅情緒。

二是保持社會聯系,彼此給予支持。面對疫情帶來的風險之中,密切的家庭聯系和社會支持是“安全感”的重要來源。每天保持至少一次和親友之間的聯系,了解自己的朋友此時正在做些什麼,找到互相幫助的方式。對於弱勢人群,如兒童和老年人,盡力給予更多鼓勵和生活上的照顧。隨著防控時間的延長,彼此的支持能夠讓人們更持久地應對困境。

三是維持穩定健康的生活方式。疫情的突然到來,雖然活動范圍受到限制,公眾仍要積極地看待生活,盡可能維持原有的規律作息,按照原先的節奏生活,按時起床,在家裡學習、辦公,按時吃飯,按時休息,讓自己回到正常的生活軌跡。規律、掌控感是應對焦慮恐慌的良藥,在此基礎上,還要建立良好的生活和衛生習慣,注意良好的飲食,保證睡眠,不要試圖通過使用煙酒來緩解緊張情緒。

四是允許並接納消極情緒。擔懮、恐懼及焦慮是面對威脅時最常出現的情緒反應。疫情當前,任何人都可能出現緊張焦慮不安的情況。要理解和接納自己這樣的狀態,告訴自己這是面對不正常情境的正常的情緒反應,要允許它們存在;也要理解這種消極情緒可能會持續一段時間,但程度會逐漸減輕的。其實,適度的擔懮、恐懼及焦慮可以提高人們的警覺水平以及適應和應對能力,是一種保護性反應。

五是學會用認知來緩解消極情緒,對於膽小、敏感多疑素質的個體,如出現過分擔心軀體變化,需要客觀看待自身身體狀態,從既往的經驗中去理解自己軀體癥狀的意義,是否以前就出現過多種軀體癥狀,自己到醫院檢查並無大礙?現在的軀體癥狀是否是既往的經驗的一種反應?如果自身難以判斷,可以讓家人和朋友幫助自己。

六是監測心理電量,自助先於助人。面對疫情嚴重地區的困境,人們有時也會感到做得不夠和有挫敗感,“要記住你沒有責任解決所有人的所有問題”。如果有人消極情緒嚴重到影響到自己的正常生活、工作及學習,或持續失眠時,需要及時與精神科或心理學專業人員尋求幫助。

   原標題:專家:公眾對疫情焦慮甚至恐慌是正常反應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我來說兩句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