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只爭朝夕不負韶華·2020新春走基層的故事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光明網 作者: 編輯:鄧坤偉 2020-02-08 12:02:14

內容提要:踏著新春的腳步,光明日報近百名記者奔走在決戰脫貧攻堅的基層一線,奔走在疫情防控阻擊戰的戰『疫』前線。他們將鏡頭對准一鼓作氣、迎難而上的貧困地區乾部群眾,他們用文字點贊同時間賽跑、與病魔較量的醫務工作者,他們用鮮活生動的報道和豐富多彩的融媒體產品記錄了一個個篤定前行、守望相助的新春故事。

這個春天,走過十年的新春走基層活動更顯厚重。

踏著新春的腳步,光明日報近百名記者奔走在決戰脫貧攻堅的基層一線,奔走在疫情防控阻擊戰的戰“疫”前線。他們將鏡頭對准一鼓作氣、迎難而上的貧困地區乾部群眾,他們用文字點贊同時間賽跑、與病魔較量的醫務工作者,他們用鮮活生動的報道和豐富多彩的融媒體產品記錄了一個個篤定前行、守望相助的新春故事。

今天,光明日報推出《只爭朝夕不負韶華·2020新春走基層的故事》專版,讓我們共同傾聽記者們在基層不斷增強“四力”、踐行初心使命的所見所聞和所思所想,讓我們永遠記住2020新春的故事。

雖是數九寒冬,但河北張家口康保縣這方熱土上,一場以產業扶貧、異地搬遷扶貧、社會扶貧協調推進的脫貧攻堅戰如火如荼,正演繹著脫貧攻堅的生動故事。

1月初,在記者調研采訪的幾天裡,康保縣低溫接近零下30攝氏度,正值一年中最冷的時節。然而,每至一處,還沒開始交談,鄉親們便一把將我們拉入他們亮堂堂、暖融融的新房裡,一群人或圍坐或在灶前忙碌,滿屋子喜氣洋洋的氣氛。

在康保縣,高寒和乾旱的氣候條件給發展帶來了極大的困擾,導致這裡長期缺乏特色產業,經濟基礎差,人口大量外移。困難面前,當地乾部沒有退縮,掛職乾部沒有退縮,百姓們更沒有退縮。

面對困難,康保人並未服輸。海拔高、降水少,但光照資源豐富,於是便建設光伏電站,發電受益覆蓋全部貧困村;利用本地草原風光發展生態觀光旅游,拓寬就業渠道,讓老百姓吃上“旅游飯”;開展危房改造、易地搬遷、健康扶貧,提昇群眾生活水平……

更為重要的是,扶貧不能光靠黨員乾部唱“獨角戲”。扶貧先扶志,要把貧困戶的精氣神凝聚起來。為了激發貧困群眾致富的內生動力,康保縣打造了三支隊伍——奮戰在脫貧一線的駐村乾部“小紅帽”、從事公益崗位掙工資的貧困戶“黃馬甲”、奔波在田間地頭的醫護人員“白大褂”,成為脫貧攻堅戰場上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盡管脫貧攻堅戰中仍有許多困難要克服,但這樣的隊伍和他們身上的精神頭,讓人對未來充滿期待。

如今的康保,農村人居環境越來越好,洋溢在百姓臉上的笑容越來越多。在老鄉們的笑容裡,我們看到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更足了。73歲的村民王力不但住進了裝有暖氣、自來水的新房,還穿上了“黃馬甲”,為美麗鄉村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我力氣足得很,越活越年輕,日子越過越紅火!”他的話語中透著力量。

在青年知識分子紮根基層的實乾中,我們看到了下沈到廣袤田野的新鮮活力。90後大學生駐村乾部張志恆從高校來到田間,在康保完成了人生的質變。“個人價值只有和群眾幸福感結合在一起,生命纔更有意義。”他在奮斗中得出結論。

在康保,這些笑容和篤定,化為廣大乾部群眾積極飽滿的信心和堅定前行的腳步。在這裡,每一位群眾,都成為家鄉脫貧致富的實踐者,成為實現小康夢的親歷者。

我們,在武漢

作者:武漢一線報道組

對於全國人民來說,這是一個艱難的春節。對於我們來說,這是一個“戰斗”的春節。

“有出差任務,出發去武漢,家裡有什麼困難嗎?”

“沒有!隨時可以走。”

“注意做好個人防護!”

1月27日晚,我們三位記者接到報社的電話,給出不約而同的回答。

1月29日,武漢一線報道組成員在北京西站同捐贈物資的愛心人士(左一)合影。武漢一線報道組供圖

接到電話後,章正把妻子和孩子安頓好,第一時間坐上從河南返回北京的高鐵;晉浩天搭車剛從山西老家回北京,進了家門就轉頭准備出行的物資;盧璐從杭州直飛北京,當晚到京,第二天就出發。

從接到任務的那一瞬間,大家都忘記了還在過年,拋開身邊的人和事,心心念念只有一個地方——武漢。我們心裡都清楚,這是一場新聞報道硬仗,講好武漢戰“疫”故事,是我們此行的共同目標。

聽說武漢缺物資,報社已經為我們准備了口罩、防護服、方便面等物資,令人心暖的是還有幾大袋水果。我們想,既然去前方,就順手多做點事情。1月28日,晉浩天主動聯系到一位愛心人士,把他們捐贈的5000多只口罩、120瓶酒精棉球、一批藥品“人肉”帶去武漢。為了帶上這大批的物資上路,我們三人商量只帶個人的必需用品,省下更多空間,以便多帶一些醫療物資去武漢。

戴上口罩,報社同事把我們送到北京西站。此時,做公益的朋友也把物資送到火車站,沒有更多寒暄,我們數了數,要運往武漢的醫療物資就有十多箱。道別時對方向我們豎起大拇指,說了一句:“謝謝!多保重!”看到我們搬運困難,火車站的工作人員熱心前來幫忙,讓我們得以順利上車。

上了車後,我們一遍遍檢查這些物資,生怕漏掉一箱,列車員也主動表示會幫我們照看。此時,簡單的物資接力,成為一種愛心和信心的傳遞。

14時40分,列車還沒開動,我們便抓緊時間開始討論選題。

與以往出差不同,這一次,我們在列車上就開始采訪。在這武漢之行的起始,就讓我們抓到了一些真實的感動。在南行的列車上,我們遇到了同行蘇洲,他的母親是醫生,給他發來一段視頻,教他如何戴口罩,如何洗手,這位從除夕開始一直在工作沒有休息的記者,看到視頻眼圈都紅了。采訪列車保潔員甘大姐時,她真誠地對我們說:“我們做的事不算什麼,不要關注我,多采訪一些去武漢一線的人。”

來到武漢,報道組奔忙於武漢各個角落。每一次的采訪,都讓我們的心深深地被觸動,我們認識到,此時在武漢一線工作的每一個人,都是英雄。

2月1日,盧璐在雷神山醫院建設現場采訪。光明日報記者 晉浩天攝/光明圖片

南開大學附屬醫院手術室護士尹楠,剛到武漢就投入工作,穿上隔離衣至少工作4個小時,每次工作完,全身濕透。她說,休息時一放松,感到精疲力盡。

和武漢志願者隊伍中的一員——臨時“專車”司機張一馳的第一次見面,就讓我們體會到了武漢人特有的豪爽。車一停,搖下窗,一揮手,戴著口罩的張一馳對我們說:“上車,這幾天忙呦!”

我們去采訪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國際教育學院黨支部書記、副院長許峰時,他正在麻利地布置任務,准備對留學生公寓內660個房間全面消毒。許峰的淡定有序,換來的是留學生們的放心。一位留學生說,面對疫情,他們也有過擔心,但看到許老師就放心多了。

1月29日,章正在開往武漢的高鐵上采訪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記者蘇洲。 光明日報記者 晉浩天攝/光明圖片

面對疫情,武漢人表現出來的精神,也鼓舞著我們。這幾天,一個名為《武漢莫慌,我們等你》的短片在武漢非常火。片中,有一句武漢方言讓人印象深刻——“我信了你的邪(我服了你了)!”這句方言,道出了武漢人不服輸的一面,也一下子戳中了我們的心。

這些人、這些事、這些感動,時時盤旋在我們的腦海中,成為緊張繁忙中溫暖的星火。

想說的話,還有很多。抗擊疫情形勢依然嚴峻,醫護人員在與死神搏斗,而我們,也在新聞戰線上與時間賽跑……

(武漢一線報道組成員:光明日報記者晉浩天、章正、李盛明、盧璐 光明網記者李政葳)

打響春天保衛戰

光明日報記者 蘇 雁

這個冬春之交太不尋常,新冠肺炎疫情的來臨打亂了人們的計劃。年前,記者來到蘇州市吳中區東山鎮楊灣村采訪,村黨支部書記徐春福告訴記者,過了年要著力推進兩件大事兒。一是鄉村旅游項目西巷青蛙村的品質提昇工程,村裡與專業團隊合作,引進“食、宿、禮、耕、讀”等各種業態,打造青蛙村夜色經濟;二是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將集體流轉的400畝池塘改造成高標准農田進行試點,引進高科技的設施農業及有機大米種植技術,獲得比養殖更高的收益。試點成功後再推廣到全村5000畝的面積,促進農民增收。

光明日報記者蘇雁(右一)在蘇州吳中區東山楊灣村采訪村黨總支書記徐春福和村民。席時超攝/光明圖片

現在,蘇州進入了疫情最嚴防控期。這幾天,徐春福帶領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地毯式排摸了1000多戶3763名村民。“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經濟發展,我們正在按照2019年年末制定的2020年度工作規劃,全力推進項目建設,決不能因為疫情而影響了村裡發展和農民增收。”徐春福告訴記者。

面對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徐春福們”自覺做到“兩手抓,兩手硬”,抗疫和發展經濟兩不誤。“大發展,小困難;小發展,大困難;不發展,最困難。”這是江陰市華西村老書記吳仁寶的名言,也是對蘇南地區各級黨員乾部和企業家們在任何一個時期,都會拼盡全力謀發展的最好詮釋。

蘇南人發揚“四千四萬”精神,敢為人先、只爭朝夕,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全力支持本地企業復工,開足馬力為武漢疫區提供物資,並出臺政策措施支持中小企業共渡難關。蘇州市吳江區通過相關程序用96小時“復活”了一家破產口罩企業,當地民企盛虹集團投入3000萬元用於恢復生產,日產口罩24萬個馳援武漢;2月2日,蘇州市在全國率先出臺了支持中小企業共渡難關的十條政策意見;2月5日,無錫市發布支持企業渡過難關的政策意見。兩市出臺的政策和措施,均是經過充分細致的調研後作出的決定,受到了廣大企業主的肯定和歡迎。

我們還有直抵心靈的人文關懷,這是戰勝疫情的強大信心和勇氣。記者於1月31日在光明日報頭版刊發的《獻給“逆行者”的贊歌——江蘇文藝界滿懷深情用新作馳援武漢》中,南京市的文藝工作者用不到48小時創作的戰“疫”歌曲《我相信》,一夜之間在“南京發布”收獲了“100萬+”點擊量。可見,優秀的文藝作品確實發揮著重要作用。

江南春來早,姑蘇城大街小巷的一簇簇迎春花、一樹樹梅花,在寒風中傲然綻放。“歡迎你明年再到楊灣古村走一走,在旖旎的太湖春光裡,感受新農村的發展變化。”想起新春走基層時徐春福向記者發出的邀請,我暗暗期盼,待到春暖花開時,我還要去楊灣,感受西巷青蛙村迷人的夜經濟,和退湖還田的村民們一起憧憬在產業轉型中贏得大豐收。眾志成城抗疫情、謀發展,我堅信,這場春天的保衛戰,一定會贏。

(光明日報蘇州2月7日電)

“把人間安定來承當”

光明日報記者 王勝昔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河南省新鄉市平原示范區負責衛生健康工作的曹愛英就沒再休息過一天,一直奔波在社區、村莊的防控一線,挨家挨戶排查登記,對每家每戶每人每日情況都了如指掌。“為了防控疫情,必須確保數據精准,不能有一絲一毫大意。”她一直這樣說。

沒日沒夜奮戰在一線阻擊疫情,曹愛英只是河南眾多黨員乾部的一個優秀代表。作為和湖北毗鄰的交通大省、人口大省,河南的防疫戰場范圍廣、戰線長。在河南基層采訪,記者深切感受到,從城市到鄉村、從社區到村莊,各級黨組織和基層黨員乾部是疫情防控的主力軍,他們用一個個“組織網”,織就了一個個“防控網”。

“中國人有脊梁,一腔熱血越燒越旺,誓要讓正氣浩然衝天地,也要把人間安定來承當!”采訪中,《中國脊梁》的歌聲,一直縈繞在記者耳畔,久揮不去。

疫情之下,每一個鄉鎮、每一個社區、每一個村、每一個街道、每一個網格,都是一個微型戰場。這些微型戰場的指揮官,就是“把人間安定來承當”的最廣大基層黨員乾部。

1月27日下午,新冠肺炎疫情陰影籠罩下的河南淅川,冷清卻不失祥和,但縣應急管理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楊俊志卻再享受不到這樣的祥和了,56歲的生命,永遠定格在這一天。

在河南基層,有千千萬萬個楊俊志,不顧個人生死,日夜堅守,“把人間安定來承當”。

“黨員乾部在崗、人民群眾過節”“黨員乾部24小時值班值守”……疫情這樣的公共緊急事件是黨員乾部的試金石。采訪中,記者感受到,哪裡有險情,哪裡就有黨員身影;哪裡有需要,哪裡就有黨旗飄揚。

在記者的微信裡、短信裡,“疫情當前,注意安全”,類似的問候幾乎每天都有。作為黨報記者、黨員記者,我們一樣也是“最美逆行者”,也必須用手中的筆“把人間安定來承當”。

疫情終會被我們正在進行的防疫之戰所消滅。通過這次疫情,折射出了全體黨員乾部強大的凝聚力和人民群眾的團結力量。

感動我的,是他們燦爛的笑臉

光明日報記者 王 瑟

常年在新疆南疆地區采訪,見到了我國最大連片貧困地區貧困人員的生活狀況。今年春節前的新春走基層,看到的卻是這樣一番情景:剛剛過去的一年裡,各族群眾通過黨和政府的幫扶,經過自己的努力,擺脫貧困後燦爛的笑臉。

王朋曉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三師49團17連的職工,去年種植了160畝的棉花,收入比前一年增加5萬多元。可有誰想到,這位2015年來到17連的年輕人,曾因不懂得如何種棉花,辛苦一年,不僅沒掙上一分錢,還背上了沈重的債務。“我現在種的地是過去老家半村人種的地,能有今天這樣的好日子,離不開連隊黨支部和老職工的幫助與關愛,沒有他們,我家哪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啊。”說這話時,王朋曉滿臉笑容,一種發自內心的幸福笑容。

阿克蘇地區沙雅縣海樓鄉衣乾其村村民蘇力堂·阿卜拉,曾因孩子大學畢業找不到工作和家裡拿不出錢建新房而發愁。這事被與他結親的縣委辦乾部周帥寰知道了,周帥寰立即四處打聽,終於幫他孩子找到一份工作,每月有3000多元的收入。周帥寰還幫他分析自己的優勢所在,最終確定發展養殖業。經過一年的努力,蘇力堂·阿卜拉終於脫貧,200多平方米的新房建好了,家裡還買了汽車、拖拉機、收割機。

幸福是奮斗出來的,幸福要靠雙手創造出來。看到他們臉上的笑容,我唯一想說的就是:你們的奮斗與幸福同樣感動著我,感動著所有關心你們的人。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