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說理】在磨難中成長 從磨難中奮起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經濟日報 作者: 編輯:鄧坤偉 2020-04-02 09:24:35

內容提要:經國序民,正其制度。疫情讓人們直觀感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深刻認識中國共產黨駕馭復雜局面、應對風險挑戰的強大能力。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橕。它是凝聚力,聚沙成塔,集孤弱為偉大;它是生命力,自強不息,使絕地發新芽;它是戰斗力,砥柱中流,挽狂瀾於既倒。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這場戰“疫”,讓每個中國人都經歷了一次精神洗禮。

進一步堅定制度自信

經國序民,正其制度。疫情讓人們直觀感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深刻認識中國共產黨駕馭復雜局面、應對風險挑戰的強大能力。

疫情考驗的,遠不止一國的公共衛生治理能力,更是整個國家體系的動員力和執行力。風險挑戰面前,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下,全國上下打響了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330多支醫療隊、超過4萬名醫務人員先後馳援湖北;各地建設力量迅速集結,短時間內建好了武漢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和一批方艙醫院;防控物資有缺口,工信部門迅速摸排家底,發動企業生產,商務部門全力保障物資調度;勞動力返崗有困難,交通部門組織鐵路專列、長途包車……英國48家集團俱樂部主席斯蒂芬·佩裡認為,中國之所以能用較短時間就遏制住疫情擴散,“關鍵在於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

新中國成立70年,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是因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建立和完善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加強和完善國家治理。這次面對空前的疫情,十幾億人口的大國,水不停,電不停,暖不停,通信不停,物資供應不斷,社會秩序不亂……只有中國,只有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纔能做到。疫情防控的成功實踐也再一次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之所以行得通、有生命力、有效率,就是因為它是從中國的社會土壤中生長起來的,就是因為它是根植於14億人民發自內心的自覺認同。

人民纔是真正的英雄

中華民族歷史上經歷過很多磨難,但從來沒有被壓垮過,而是愈挫愈勇,不斷在磨難中成長、從磨難中奮起。面對疫情,中國人民唱響的是“團結就是力量”的大合唱,展現的是億萬人民團結如一人的中國精神。

在疫情防控的每一道戰壕裡,在生死攸關的每一次較量中,都銘刻著無數勇士的逆行身影。他們是感動中國也感動世界的白衣天使,是聞令即動、勇挑重擔的人民解放軍指戰員,是不懼風雨、堅守一線的廣大社區工作者、公安乾警、基層乾部、下沈乾部、志願者,是加班加點生產醫療物資的工人,是火速建成各地應急醫院的農民工,是每天穿梭於大街小巷的快遞小哥,也是一戶戶宅在家裡的普通民眾……14億國人同舟共濟,眾志成城,堅定信心,對疫情展開頑強斗爭。“我要向所有目前生活在中國的人、那些無法過上正常生活的人表達感激之情。”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說,中國人民以付出巨大自我犧牲的方式,為全人類作出重大貢獻。

歷覽新中國成立70年來開天闢地的創業史,有無數精彩故事由人民奮斗書寫,有無數中國奇跡由人民攜手創造。從建設新中國“敢教日月換新天”,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人間正道是滄桑”,共和國的大廈是靠一塊塊磚壘起來的,人民纔是真正的英雄。這次抗擊疫情的斗爭讓我們再次看到:中國人民是具有偉大團結精神的人民。同舟共濟、團結一心,是中華民族一以貫之的文化基因。也正是因為有這種眾人拾柴、涓滴匯海的中國精神、中國力量,纔讓我們更加堅信:疫情防控阻擊戰一定能打贏。

對未來發展充滿信心

前進的腳步永不停歇。放眼歷史,大疫大災往往導致社會失序,社會失序又使抗疫抗災雪上加霜。再觀當下,中國社會萬眾一心,復工復產有序推進,社會秩序和諧穩定。

突如其來的疫情,不可避免會對經濟社會造成較大衝擊,但從根本上看,疫情對我國經濟實力、發展動力和調節能力影響有限,相反,我國雄厚的經濟實力、強勁的發展動力和高效的調節能力有利於戰勝這場疫情,保持經濟社會良好發展勢頭。疫情發生以來,從制定出臺一系列有利於穩定經濟運行的“六穩”舉措,到推動有序復工復產、減稅降費、金融服務、租金減免和穩崗補貼,應急政策措施正在對衝疫情影響,企業正在“動起來”,經濟正在“轉起來”……中國的經濟總量接近百萬億元。中國經濟不僅“體量”更大,而且“體質”更好、“免疫力”更強,在攻堅克難中發展壯大,我們過去可以,今天更行!

有風有雨是常態,風雨無阻是心態,風雨兼程是狀態。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人民戰風斗雨,一次次攻堅克難、一步步勇毅前行,書寫了光照時代的歷史篇章,創造了屬於自己的美好生活。面對這場疫情,我們誓言“不獲全勝決不輕言成功”;面對困難,我們承諾“確保如期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面向未來,可能還會遇到這樣那樣的風險挑戰,但我們始終相信,無論什麼樣的風雨,都無法阻擋中國人民奔向美好生活的腳步。(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員 子房先生)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我來說兩句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