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說理】涵養理性平和心態 打贏科學防治之戰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經濟日報 作者: 編輯:鄧坤偉 2020-04-03 09:26:05

內容提要:縱觀人類文明史,有相當一部分是人類與疾病抗爭的歷史。在一次次的抗爭中,人類用智慧贏取了勝利,但同時疾病也實實在在教育了人類。這次新冠肺炎疫情來勢凶猛,對疫情每多一分認識,戰勝疫情就多一分底氣。面對疫情的不確定性和未知性,我們既要正視風險、理性認識,也要相信科學、有序應對,更要汲取教訓,養成健康文明的生活習慣。

縱觀人類文明史,有相當一部分是人類與疾病抗爭的歷史。在一次次的抗爭中,人類用智慧贏取了勝利,但同時疾病也實實在在教育了人類。這次新冠肺炎疫情來勢凶猛,對疫情每多一分認識,戰勝疫情就多一分底氣。面對疫情的不確定性和未知性,我們既要正視風險、理性認識,也要相信科學、有序應對,更要汲取教訓,養成健康文明的生活習慣。

正視風險 涵養良好社會心態

疫情突發,不僅威脅著人們的身體健康,也影響了心理健康。敏銳把握公眾關切,及時加強心理疏導,做好人文關懷,是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的重要環節。

疫情籠罩之下,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地存在恐慌情緒。與此同時,線上線下廣為擴散的各類小道消息真假難辨,也加劇了人們的焦慮。有人聽風就是雨,盲目囤積生活用品;有人一日三量表,沒病也愁出了病。為此,要及時准確地發布疫情相關權威信息,引導公眾科學認識和理性對待。

事實上,恐懼是人們面對突如其來壓力的正常應激反應,有利於我們提高警惕、躲避危險。比如,當人意外看到一條毒蛇時,多半會害怕並趕緊躲開。對個人來說,需要做好心理防護,學會保持理性平和的心態,正視風險並接納恐懼,不偏聽偏信、不盲從跟風、不信謠傳謠,堅定戰勝疫情的信心。從社會層面來說,則要重視社會心理建設,及時采取有效有力的乾預措施,加強心理疏導,提供相關的專業服務,凝聚起共同抗“疫”的強大正能量。與此同時,還要做好人文關懷,有效紓解人們的焦慮情緒,消除恐慌。比如,為打好防控“心理戰”,北京市已開通十餘條心理援助熱線,由專業人士在電話旁值守,為市民免費提供心理支持、情緒疏導、危機乾預等幫助。

科學防治 讓防控舉措更有力有效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類同疾病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學技術,人類戰勝大災大疫離不開科學發展和技術創新。

依法科學有序做好疫情防控,是我們消除恐慌、理性應對的底氣所在。只有掌握病毒感染的科學知識,遵循疫情防控的特點和規律,科學部署各項防控舉措、綜合精准施策,我們纔能在這場與時間賽跑、與病毒較量的偉大斗爭中搶得先機、贏得主動。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各地不斷在科學精准救治上下功夫,集中優勢醫療資源和技術力量救治患者,加快推廣應用已經研發和篩選的有效藥物。與此同時,從城市到鄉村,從社區到家庭,科學防控不斷深入人心,防控意識持續加強。國外科學家稱贊中國的疫情防控極具專業性,就是因為我們把科學防治貫穿在群防群控的每個環節,不留死角。

從科研戰線快速分離出新型冠狀病毒、部分藥物初步顯示出臨床療效、部分疫苗品種進入動物試驗階段,到醫療戰線早發現早治療、中西醫結合顯成效,再到科技戰線大數據、無人機、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大顯身手,在抗疫戰場上,科學認知越深入、科技手段越豐富,我們就越有信心。

古往今來,科學都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新冠肺炎疫情是人類認知領域裡的新事物,來源不明,變化多端,只有用科學纔能揭開它的面紗。病毒跨越國界蔓延之時,科學共同體還應加強國際交流合作,共享科研數據和信息,以高質量的科研成果、可行的政策建議和共同行動為全球盡快戰勝疫病提供解決方案,在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中彰顯科技價值和協同力量。

敬畏生命 養成健康文明習慣

悠悠民生,健康為大。這次疫情,不僅是對我們生命健康的一次考驗,也是對我們生活方式的一次深刻警示。經此一“疫”,很多人都意識到,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提高健康文明素養,不僅關乎平時的生活質量,關鍵時刻也是“救命秘笈”。

培養健康文明生活方式,要從敬畏自然、敬畏生命做起。專家學者早已證實,很多要命的急病、怪病都是人在食用野生動物時傳染到人身上的,許多疑難雜癥的元凶就是寄生在野生動物體內的細菌和病毒。面對這些血淚教訓,我們絕不能掉以輕心。古人講,“德至禽獸”“澤及草木”“恩至於土”,無論什麼時候,都需要有一份對於動物、對於草木、對於水土、對於所有自然之物的仁愛,因為這不僅是在保護它們,更是在保護我們自己。

抗擊疫情的過程中,全社會的防護意識空前高漲,人們的衛生習慣得以重塑。其實,勤洗手、出門戴口罩、打噴嚏時遮掩口鼻等,並沒有多麼麻煩費勁。之所以很多人做不到,是因為沒有下決心、下大力氣去堅持。不妨以此次疫情防控為契機,在全社會再次倡導人人養成健康的衛生習慣,並由此推廣到社區、鄉村環境衛生治理,不斷增強防控疾病的“硬核實力”。

疫情防控呼喚社會公德意識。公共衛生事件面前,沒有一個人能置身事外。做好自我保護,既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社會負責。只有每一個“我”都擔起責任,敬畏自然,珍愛生命,關心他人,社會纔會好,世界纔會好。(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員 梁瑜)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我來說兩句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