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親戚』圓了我們的脫貧致富夢 ──天津武清區與甘肅省平涼市靜寧縣、涇川縣開展東西部扶貧協作側記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天津日報 作者:陳忠權 編輯:孫暢 2020-06-27 07:38:16

內容提要:一大早,甘肅省平涼市靜寧縣司橋鄉席灣村的李三東和82歲的老母親王采蘭就站在家門口,迎候前來看望他們的『好親戚』──武清區援甘工作隊,走進屋內,桌子上擺好了熱氣騰騰的棗糕、蒸糕。

  天津北方網訊:一大早,甘肅省平涼市靜寧縣司橋鄉席灣村的李三東和82歲的老母親王采蘭就站在家門口,迎候前來看望他們的“好親戚”──武清區援甘工作隊,走進屋內,桌子上擺好了熱氣騰騰的棗糕、蒸糕。王采蘭扳著手指笑著說:“2017年,武清‘好親戚’幫我家建了新牛圈,養了9頭牛,種了4畝果園;2018年,又幫我家擴建了8畝果園,增收近萬元;2019年,還幫我家建了新房子,賣牛賺了3萬元。是武清區一年又一年的支持,纔圓了我們的脫貧致富夢,我老太太感謝你們啊。”

  甘肅省平涼市靜寧縣、涇川縣屬於六盤山片區特困地區。按照黨中央的重大決策部署和天津市委的要求,2017年起,武清區成為兩縣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單位,雙方結成了“好親戚”。3年來,武清區對標“兩不愁、三保障”,舉全區之力,用心用力幫扶,先後為兩縣投入幫扶資金2.35億元,助力靜寧縣、涇川縣脫貧致富奔小康。

  產業幫扶,我們的生活比蜜甜

  清晨,淅瀝瀝的小雨下個不停。遠望,150棟塑料蔬菜大棚一片銀白。

  走進寸土寸金的靜寧縣城川鎮紅旗村,武清區援建的設施蔬菜基地讓人為之一振。

  45歲的村民王江寧帶著5歲的小兒子來到蔬菜大棚收割茼蒿,割完一壟後,馬上用草繩捆綁好,堆放在大棚入口。

  “外面下著雨,但在棚裡不耽誤乾活,一會兒,我就把茼蒿拉到鎮裡批發,菜新鮮,1公斤5元錢,搶手著呢。”王江寧略顯黑紅的臉上蕩漾著幸福的笑容。

  王江寧有3個兒子,大兒子在外地體校,二兒子上初中,小兒子即將上小學,花銷很大,平常只靠她和丈夫種點露地菜和果樹為生,年收入不足萬元,日子過得緊巴巴。2018年,村裡建設了蔬菜大棚,租給農戶們種菜,王江寧第一個報了名。

  “以前,我們種的是露地菜,冬春季溫度低,種不了,栽種期只有短短幾個月,收入很少;現在塑料大棚種菜就好得很,2月就可栽苗,一直種到11月底,一年種4茬,每畝收入超萬元,去年我承包了5個大棚,賺了5萬多元呢。”王江寧笑得合不攏嘴。

  城川鎮鎮長賈軍平告訴記者,種露地菜收入確實很低,大家都想建塑料大棚,但沒錢建,特別無奈。2018年,天津市武清區對口幫扶我們,投資350萬元建了這個塑料大棚蔬菜基地,帶動全村100多個農戶在基地打工就業,最少可吸納50多戶貧困戶脫貧增收。

  為發揮大棚蔬菜基地的脫貧增收效果,武清區援甘工作隊幫村裡建立了“村集體+基地+合作社+農戶(貧困戶)”運營模式,通過土地流轉讓村民有收益,就近就地務工讓村民有薪金,租賃經營讓村民有產業,抱團發展讓村集體有收益。

  “今年我又承包了10個大棚,年底總收入可達15萬元呢,養兒子再也不犯愁了。”王江寧一邊把菜裝到電動車上,一邊說。

  對口幫扶,產業幫扶是脫貧的基礎,是增收的關鍵。靜寧、涇川兩地,種養植業是傳統,有基礎,但投入少、規模小,效益差,急需做大做強。3年來,武清區先後投入大量資金,大力扶持兩縣發展蔬菜、苹果、紅牛、蜜蜂等產業項目,不但讓當地很多貧困戶脫貧增收,還通過產業化項目帶動一個村、輻射一個鎮。

  靜寧縣原安鎮關音村的土蜂蜜遠近馳名,該村有一個年輕的養蜂達人張鵬磊。

  小時候,他就從爺爺的蜜蜂箱裡嘗過甘甜,長大後便喜歡上了養蜜蜂。他養的是土蜜蜂,也就是中華蜜蜂,釀出的蜜特別香甜。由於他不懂技術,最後養的蜜蜂得病全部死光,一分錢沒賺到。後來他通過游學,掌握了一些養蜜蜂知識,但因為缺乏資金,蜜蜂規模一直很小,脫貧增收的夢想始終沒能實現。

  東西部扶貧協作,讓張鵬磊看到了希望。

  2019年,武清區組織本區愛心企業投資40萬元,幫助關音村擴大優質土蜂養殖規模,購置土蜂1400箱,使合作社規模化集中養殖數量增加到了2000箱,其中給100餘戶貧困戶提供300箱,每箱補助200元,很多貧困戶當年就增加了收入。今年全村土蜂產值將達到400萬元以上,同比增長300%。

  土蜂養殖規模大了,蜂蜜怎麼銷出去,還能賣個好價錢?又成為當地村民頭痛的難題。

  消費扶貧認購,武清區早就有招數。

  張鵬磊說:“武清區伸出援手,把我們沒有賣出的蜜蜂全部購買銷往武清區,實行兜底幫扶,讓我和鄉親們放心的養蜜蜂、釀甜蜜。”

  今年,全鎮土蜂產業預計實現產值1000萬元以上, “小蜜蜂”成為了當地脫貧致富的“大產業”。

  深度貧困村,步入富裕新生活

  路遙的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描繪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黃土高原上底層百姓的生存畫卷,那時每家只要有一口窯便是一件幸福的事情。2019年,涇川縣王村鎮朱家澗村的村民們都搬離了世代居住的窯洞,住進了現代化的住宅小區。

  站在朱家澗村原來村莊的山坡上,放眼望去,七梁八坡山連山,兩百多座窯洞凹陷在四面山坡上,山坡下,山路崎嶇難行。全村125戶、375口人住在10多個山頭上,最南邊的塌山組和最北邊的段家山組相距6.5公裡,成為了今年國務院掛牌督戰的深度貧困村。

  村民朱斌指著對面山坡上兩口窯洞說,之前這裡就是他的家,夏天窯洞裡潮濕難耐,特別不舒服,吃水要從山下溝裡擔上來,來回要1個多小時,全家主要靠種大蔥和玉米,因為靠天吃飯,收入很少。因為村子窮,加之生活不便,多年來,小伙子們娶媳婦成為難題,不少人都到其他村當了上門女婿。

  為徹底改善朱家澗村生活生產條件,2019年6月底,當地政府把朱家澗村整村搬遷到王村鎮移民新村,125戶一戶不落地搬進了4棟新樓房裡。武清區援甘工作隊主動參戰,幫助搞好水、電、氣,並配套建了衛生室等。

  住上新樓房,但村民們心裡卻發慌,遠離了過去的田園,吃啥喝啥,錢從哪來?

  46歲的朱慧平年紀雖不太大,也曾經為生計發愁。讓他沒想到的是,武清區投資給他們建成了1座日光溫室、235座鋼架大棚,給每戶村民租種,其中每個貧困戶免費分得兩座大棚,土裡刨金。

  建種植大棚,為的就是發展高效優質農業,增加收入,參照當地情況,武清區援甘工作隊鼓勵村民種甜瓜,多賺錢,但問題來了,村民們沒種過溫室大棚,沒經驗,特怵頭,咋辦?

  武清區駐涇川縣扶貧乾部袁志興說:“我們了解情況後,及時把武清區頂尖的果蔬種植專家肖建中請了過來,56歲的老肖帶領助手王暉,每天從早乾到晚,幾乎是‘長’在大棚裡,手把手傳授大棚甜瓜種植經驗,從施肥、澆水,到病蟲害防治,樣樣不落,全部傳授。”

  近日,肖建中名師工作室在朱家澗村掛牌建立,當場招收了5名徒弟,目的是魚漁兼授,志智雙扶。

  6月初,第一茬“天山雪玉”甜瓜喜獲豐收。因為受疫情影響,銷售不暢,看著豐收的果實,瓜農們卻高興不起來。袁志興第一時間向武清區委匯報,結果,武清區全部認購了第一茬近9萬公斤甜瓜,總銷售額100多萬元。

  “武清區不但愛心認購甜瓜,認購價格還比市場售價每公斤高出了2元多,每個大棚純收入5000多元。另外,武清區還出資為貧困戶寄養‘平涼紅牛’牛基地購置專業設備,幫我們舞起了脫貧致富的‘牛頭’。” 村黨支部書記朱存錄感激地說。

  袁志興說:“甜瓜采收後,下一茬種武清名牌優質蘿卜‘小兔拔拔’,戶均可增收2萬元;‘平涼紅牛’每戶可增收3500元。朱家澗人,可將深度貧困村的帽子扔到山溝裡去了。”

  50歲的貧困戶朱永剛,原來一直為兒子的婚事發愁,現在好了,全家住進新樓房,分得2個塑料大棚,還有多頭紅牛,全家收入翻了幾番,生活富裕了,前來說媒的人很多,兒子媳婦終於說成了。

  朱家澗村富裕了,今年,全村有3個青年人娶了媳婦,過上了幸福生活。

  卒中中心,讓村民不再因病致貧返貧

  “昨晚睡得還好嗎?身體感覺如何?”上午8點,在靜寧縣人民醫院卒中中心住院部,來自武清區人民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張志穎帶領醫生們正在查房,她走到一位50多歲的腦卒中患者床前仔細詢問,眼裡透露出特別關切的神情。

  “昨晚睡得不錯,現在頭也不暈了,感覺很好,謝謝張大夫及時相救。”病人說道。

  靜寧縣人民醫院神經內科主任劉隨玲介紹說,近年來,當地卒中患者增多,因為沒有卒中中心,一些患者得不到及時診治,有的患者甚至要跑到200多公裡之外的蘭州市就診,因為路途遙遠,常常耽誤了最佳治療時間,自從武清區人民醫院幫助創建了卒中中心後,這種情況大為減少了。

  卒中中心成立以來,靜寧縣人民醫院共收治了520多名患者,其中,成功開展腦梗死靜脈溶栓28例,包括7名精准扶貧對象,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

  “當地一些腦卒中患者因為得不到及時診治,導致致殘率、致死率高,因病致貧返貧,給家庭造成極大經濟負擔。在對口幫扶中,我們重點解決大病致貧返貧問題,除幫助靜寧建立卒中中心外,還聯合當地衛健部門在村、鎮開展了腦卒中早期篩查、防治等工作,大大減少了疾病發生幾率。 同時,幫助涇川人民醫院創建了胸痛中心,使當地心肌梗死治愈率大幅提昇。” 武清區人民醫院副院長宋曉東說。

  6月19日,在涇川縣中醫院,一場名師拜師會正在舉行。

  這是武清中醫院名譽院長、博士生導師、全國名中醫陳寶貴教授,在涇川工作站招收的第二批學術傳承人,他把多年掌握的中醫醫術毫無保留地傳承給涇川醫生,讓古老的中醫在隴東大地煥發青春。

  3年來,陳寶貴院長帶領武清區中醫院醫護人員,多次到涇川開展多次大型義診,不但幫助患者解除病患,還為當地培養了很多中醫人纔。此外,武清區還派來了多名中醫骨乾,常年深入到貧困戶家中診治,大大減少了因病致貧返貧情況的發生。

  “對口扶貧政策好,武清醫生醫術高,百姓患病得根治,社會主義制度好。”當地一位被治愈的80歲的患者寫了一首詩,表達由衷的感激之情。

  貧窮不是宿命,窮困不能代代延續,武清區全面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和市委要求,3年來對口幫扶成果顯著。

  ──靜寧縣貧困人口從2017年的60279人,減少到2019年底的3346人,貧困發生率從13.98%下降到0.78%。

  ──涇川縣貧困人口從2017年的17114人,減少到2019年底的999人,貧困發生率從5.26%下降到0.31%。

  截至2019年,甘肅靜寧、涇川兩縣均已整縣脫貧摘帽。

  “今年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按照黨中央‘摘帽不摘責任、不摘政策、不摘幫扶、不摘監管’總要求,武清區將昇級加力落實好各項對口幫扶舉措,咱們是‘好親戚’,一直要走動下去。”袁志興緊緊握住一位貧困戶的手說。

  夏日的隴東大地,一片生機,六盤山猶如一條綠色巨龍從東南向西北蜿蜒而去。當年毛主席率領中國工農紅軍成功翻越這座 “勝利之山”,長征從這裡走向勝利。今天,東西部扶貧協作脫貧攻堅總攻號角又在這裡吹響。千年脫貧夢,圓夢在今朝。(津雲新聞編輯孫暢)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我來說兩句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