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翠花都社區從細處著手創新載體迎來文明新風:『黨校』建到樓門口 牆上掛著『民情圖』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天津日報 作者:李國惠 編輯:劉穎 2020-07-22 08:08:15

內容提要:今年是第六屆全國文明城市、文明城區評選表彰的收官之年、決戰決勝之年。為落實2020年創建全國文明城區決戰決勝動員會精神,進一步營造良好輿論氛圍,即日起,本報開闢“城市微更新 文明大提昇”專欄,以基層一線的變化案例、變遷故事等為切入點,集中展示百姓身邊的最美小區、最美菜市場、文明交通路口、文明景區景點等,通過城市微更新,充分展示創建全國文明城區、全域創建文明城市的新做法新成效,生動反映群眾對城市面貌變樣、生活更加便利、文明程度提昇、幸福感獲得感增多的感想感受,不斷為創建全國文明城區鼓勁造勢,為全域創建文明城市凝聚力量。

  開欄語

  今年是第六屆全國文明城市、文明城區評選表彰的收官之年、決戰決勝之年。為落實2020年創建全國文明城區決戰決勝動員會精神,進一步營造良好輿論氛圍,即日起,本報開闢“城市微更新 文明大提昇”專欄,以基層一線的變化案例、變遷故事等為切入點,集中展示百姓身邊的最美小區、最美菜市場、文明交通路口、文明景區景點等,通過城市微更新,充分展示創建全國文明城區、全域創建文明城市的新做法新成效,生動反映群眾對城市面貌變樣、生活更加便利、文明程度提昇、幸福感獲得感增多的感想感受,不斷為創建全國文明城區鼓勁造勢,為全域創建文明城市凝聚力量。

  天津北方網訊:“在這個小區生活咋樣?”

  “好著吶,倍兒幸福!”

  ……

  7月19日上午,走進北辰區瑞景街寶翠花都社區,幾位“老伙伴”正在文化園裡納涼聊天。見記者采訪,馬上笑著說:“這份幸福感,不僅掛在我們嘴上,更刻在我們心裡。”

  那麼,這份幸福感源於何處,為何他們的“幸福指數”如此之高?

  樓棟微黨校──

  把幸福帶到居民家門口

  電視裡滾動播著《新中國從這裡走來》,“便民服務櫃”物品齊全,“黨建書屋”書香四溢,“樂美微家”全是笑臉,“鄰裡聊吧”溫馨整潔……乍一看,以為走進了誰家客廳,殊不知,這正是寶翠花都社區樓棟微黨校。

  “以前樓門口堆滿了雜物,自行車、三輪車、廢家具、破棉被啥都有,我們往往剛清完,沒幾天又堆滿了。”社區黨總支書記、居委會主任林則銀說:“這些既影響美觀,又有安全隱患,北辰正在創建全國文明城區,我們不能拖後腿。”

  可如何既治標,又治本?林則銀琢磨來琢磨去,認為關鍵是轉變居民意識,讓他們自願自發維護身邊環境。為了創新社區治理,破解集中學習難、集中開會難、過組織生活難這三個基層黨建工作中的“老大難”,2019年,社區黨支部開創性地在18個樓門口建立了樓棟微黨校,打造成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最小陣地。

  “直接把紅色陣地搬到樓棟裡、建到樓門口,既美化了樓門環境,又加強了紅色教育,還能讓社區工作者走動式辦公,把服務延伸到居民家門口,一舉三得。”微黨校建成了,優選校長很關鍵。寶翠花都社區通過“自己薦、群眾推、黨員選、組織聘”,層層選拔,最終確定了18名校長。就這樣,微黨校不僅讓樓棟煥發出生機活力,也讓“老黨員”變成了“先鋒隊”。

  孫田正就是其中之一。作為微黨校校長,鄰居有大事小情都愛找他。“老孫,我家想用鐵絲,受累幫忙開一下便民服務箱”“孫大爺,我家自來水壞了,怎麼辦”……每每此時,甭管是吃著飯還是睡著覺,他總是二話不說立馬趕去。

  當然,最讓他和林則銀放心不下的,還是86歲的王祥林大爺。隨著老伴兒、兒子相繼去世,王大爺徹底成了獨居老人。

  疫情期間,買不到新鮮飯菜,他天天靠吃冰櫃裡早已凍成冰疙瘩的剩飯過日子。隔三差五就敲門看看的孫田正,在了解這一情況後,第一時間給林則銀打了電話。

  “大爺,您甭吃凍飯了,想吃什麼?我們給您買。”“就想吃口發面餑餑。”疫情防控初期,商鋪大多停業,他們幾經周折,纔買到一兜餑餑,趕緊趁熱送去。

  “又受累,又搭錢,心裡不落忍。”當天中午,王大爺繞著小區走了半個多小時,到黨群服務中心給工作人員深深鞠了一躬:“謝謝你們,把老頭子的小事當成大事辦。”

  19日一早,林則銀、孫田正等人再次敲開了他家的門:“入伏了,您身體怎麼樣?”正在瀏覽新聞的王大爺趕忙放下手機:“謝謝你們總惦記我,這不,前些天網格員教我用微信,沒事看看新聞,挺解悶的。”

  “咱們都是一家人,您就把我們當孩子,有什麼需要隨時跟我們說。”王大爺見狀,說出了一個期盼已久的心願:“咱們社區要是能建一個老年人食堂,可就解決了我們的大難題。”

  林則銀耐心解釋:“我們年前已經設計好方案、選完址了,因為疫情,完全停擺,現在正抓緊重啟建設,到時候不光能去食堂吃,還能送餐上門。”話音剛落,王大爺的眼睛一下子亮了。

  走出門,下了樓,一行人直接在微黨校的鄰裡聊吧跟居民議起了事──

  “大伙兒對老年人食堂需求挺迫切的,咱們都談談想法?”

  “這是暖民心的大事,要做就做實,既得把硬件做好,也得把軟件做好,讓幸福感看得見、摸得著。”

  “我覺得不光要建食堂,還應該在旁邊打造一個24小時開放的活動室,吃完飯能看看書、下下棋、聊聊天、喝喝茶,讓大伙兒不光吃好,還能玩好。”

  “嗯,不僅針對老年人,也針對年輕人,讓小區居民共同感受幸福。”

  ……

  你一言我一語中,幸福仿佛正在不遠處招手。

  社區“民情圖”──

  將幸福帶給社區重點人群

  在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掛著28張色彩斑斕的社區“民情圖”。

  “紅色代表獨居老人,紫色代表空巢老人,橙色代表殘疾及失能人員,綠色代表樓長和黨小組長,藍色代表退役軍人,粉色代表出租戶。”林則銀一邊介紹,一邊說起了初衷,“我們社區1009戶中,有256位空巢老人22位獨居老人,怎麼服務好這些格外需要幫助的人,成了社區‘兩委’的一塊心病。”

  一次偶然機會,她看到天氣預報用不同顏色代表不同預警等級,心裡一動:“我們是不是也能用不同顏色代表不同關注等級?”

  用幾種顏色、哪種顏色代表什麼群體、如何對不同人群精准服務……她與“兩委”班子、黨員代表、居民代表討論了一個多月,最終繪制成社區“民情圖”,掛在最顯眼的地方。

  “這樣,網格員就能對照社區‘民情圖’,念好各自的‘網格經’,對七色人群進行量體裁衣式服務。”林則銀說,“民情圖”每月核實更新一次,“七色預警、組團服務、動態更新”,最終形成“七色工作法”。

  在“民情圖”上,何文斌大爺是“紫色”。他和老伴兒李福媛大娘是一對空巢老人,獨生子在外地工作,常年不回家。“雖然孩子不在身邊,但我們並沒感覺寂寞。”李大娘說,社區工作者母親節送鮮花、端午節送粽子、中秋節送月餅,春節前還幫忙打掃衛生,不光送來了關心和惦念,還帶來了溫暖和尊重。

  “現在,我們老兩口每天早上7點多、下午4點多都出門轉轉,她聊聊家常、跳跳舞,我唱唱京劇、遛遛彎,滿眼都是綠色,處處都是花香,心裡特別敞亮。”何大爺說。

  “小圖表”托起了大民生!

  在圖中,網格員重點關注的人還有很多。王奶奶是獨居老人,一起生活的母親剛去世,網格員隔三差五就會敲門問候;“芹菜奶奶”也是獨居老人,快80歲了,網格員不僅幫她買菜,還幫著買油鹽醬醋等。

  他們不僅常敲空巢老人門,噓寒問暖送貼心,還常串困難群眾門,排懮解難送愛心。

  胡姐是個“中空媽媽”,從安徽遠嫁到天津,丈夫剛剛去世,可一直沒有固定工作的她,還要贍養母親,照顧孩子,償還房貸,一夜之間“無枝可依”。林則銀主動找到她,一邊幫著舒緩情緒,一邊幫著出主意想辦法辦低保找工作。最終,胡姐帶著“娘家人”的溫暖,勇敢橕起了那個殘缺的家。

  如今,社區針對部分“4050”下崗女工和單親母親在家“無所適從”的困境,主動與天津城建學院等高校對接,成立“織夢橋”服務隊,為她們開展手工編織、生活護理培訓46期,為158人提供就業崗位;建立護寶、護老等6個“婦女微家”,實施“大手拉小手,健康安全一起走”項目,參與婦女上千人次,受益家庭800餘戶。

  文藝團隊──

  讓幸福融進文明之風

  “人間最美,最美是故鄉……”《我的九寨》清澈美妙的旋律中,社區舞蹈隊隊員正在歌舞排練室翩翩起舞。

  “子女都不在身邊,我和老伴兒比較孤獨,自從跳舞之後,身體好了,心情也好了。”說起跳舞,今年68歲的隊長亓清江阿姨打開了“話匣子”,“我小時候學過跳舞,退休後沒事乾,只能遛遛彎、散散步,跟‘打游擊’似的,這不,小林子來了之後,就讓我組織了一個舞蹈隊。”

  雖然剛成立時只有五六個人,社區卻給予了全方位支持,不光有專門的舞蹈排練室,還安裝了鏡子、空調,每到演出季,還提供服裝、道具。

  栽下梧桐樹,引來金鳳凰。許多人慕名而來,如今舞蹈隊已有25名隊員,最小的51歲,最大的80歲。“在這裡排練,風吹不著、日曬不著,可好了。”隊員們紛紛點贊。

  “環境氣氛好,大家也心齊,慢慢在小區裡跳出了名氣,我們也從以前的‘老婆兒隊’,變成了如今的‘養眼隊’。”亓阿姨笑著說,文化生活多了,文明水平也高了,大家很少關注張家長李家短,天天跳得一身大汗,既健康,又快樂。

  舞蹈隊只是一個縮影。寶翠花都社區黨組織堅持文化育人、以文化人,聚焦家風、民風和社風建設,不斷培育“裡仁為美”“德有鄰”的社區文化理念,組建合唱隊、模特隊、書法班、京劇社等14支文藝團隊,形成“快樂老家”“寶翠春早”“街坊劇場”等文化品牌,義務為社區居民演出百餘場,受益群眾萬餘人次。

  ……

  小區美了、生活好了、百姓笑了,文明和諧之風正慢慢“飛入尋常百姓家”。

  “以往都是我們‘南下取經’,如今,我們也迎來了上海、深圳等地的‘北上取經團’,其實要把社區治理好,就四個字:‘用心用情’。百姓心裡都有一杆秤,只有把事當事、把事做好,纔能得到居民的支持和認可。”林則銀的終極目標,是在“水泥森林”中,打造一個有感情、有鄉愁的“社區生活共同體”。(津雲新聞編輯劉穎)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我來說兩句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