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觀察?從『借水養魚』到『挖塘養魚』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河南日報客戶端 作者: 編輯:靳永鋒 2020-08-03 15:18:51

內容提要:今年受疫情和經濟下行壓力的疊加影響,部分農民工外出務工受阻,給當前穩就業工作帶來不小挑戰。

今年受疫情和經濟下行壓力的疊加影響,部分農民工外出務工受阻,給當前穩就業工作帶來不小挑戰。持續做好農民工返崗復工工作,確保他們就近就地就業,對有效銜接企業復工復產、維護農村社會穩定具有重要意義。

河南是勞務輸出大省,每年約有3000萬農村外出務工人員。今年上半年,面對疫情衝擊,我省各地在推動農民工安全有序輸出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如南陽探索的“三有一可”工作機制得到推廣,周口先後向杭州、寧波等地組織專列,確保務工人員安全順利返崗。如今到了“下半場”,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但我們面臨的形勢依舊嚴峻復雜,保農民工就業“飯碗”、穩農民工務工收入的任務尤其艱巨。

挑戰主要來自三方面:一是因產業鏈條接續不暢,特別是服務業復工復產滯後,一線用工需求減少,不少農民工滯留鄉村;二是沿海企業訂單減少,部分外貿企業被迫裁員,農民工“二次返鄉”人數增多;三是本地企業平臺不大、崗位不足,吸納就業有限。

危中育新機,變中開新局。要看到,我省上千萬外出務工人員中,有相當一部分經過多年在外打拼,思想解放、眼界開闊,積累了豐富的行業知識和技能,掌握了一定的資源和資金,具備返鄉創業的條件和能力。得益於此,近年來我省各地“回歸經濟”風生水起。比如,信陽市2019年招商引資落地項目中,信陽籍老鄉直接投資或引薦促成的項目個數、合同金額、到位資金均佔八成以上;確山通過吸引60多位制琴師回鄉創業,帶動了2000多人就業……從“孔雀東南飛”到“春暖燕回巢”,不難發現,這不全是負重前行的被迫選擇,很多是瞅准機遇的主動回歸。越來越多返鄉者認識到,蓬勃振興中的鄉村,是就業創業的大藍海,正面臨發展的黃金期。

突如其來的疫情和嚴峻復雜的形勢,加速了務工人員返鄉創業的腳步。在挑戰和機遇面前,地方政府部門該怎麼辦?吸納承接好這些返鄉者,學會“放水養魚”,真正落實好各項鼓勵返鄉創業的政策措施。

要“挖魚塘”,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40年前,鹿邑縣由於地處內陸,不具備大力發展二、三產業的基礎,只能“借水養魚”,鼓勵勞務輸出。如今,順應產業轉移大勢和返鄉創業潮流,當地立足資源稟賦,選准主導產業,開始“挖塘養魚”,傳統農業大縣變身為“化妝刷之鄉”。水深則魚悅,只有搭建足夠寬闊的創業平臺,涵養“氣候”宜人的創業環境,返鄉人纔纔能引進來。

要“用活水”,從供給和需求兩側發力。返鄉農民工中潛藏著農村發展的新動能,廣闊的農村天地裡催生5G農田“管家”、無人機“飛手”等農村新業態,進一步拉動了消費昇級。據農業農村部調查,返鄉農民工佔農村創新創業人員的70%,55%的返鄉創業創新項目是農村新業態新模式。沒有足夠的活水,缺乏有效的補給,魚終究是活不了的。因此,要加大支持力度,激發農村發展活力,用好政府和市場“兩只手”,讓更多返鄉人纔投身新就業浪潮。

要“游得好”,提高返鄉就業者技能。獲嘉縣返鄉農民田銀虎,憑借學到的香菇種植技術,實現月入上萬元;西平縣一家服裝企業工人焦新瑩,疫情期間當起了網紅主播,把工廠的服裝賣到了全國。加強就業培訓,開展精准服務,讓返鄉就業者擁有一技之長,纔能確保他們有活乾、有錢賺。

“養魚”需要技術,更需要耐心。脫貧攻堅收官之年,各地各級部門尤需拿出恆心毅力,確保農民工就業增收,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堅實基礎。

   原標題:中原觀察?從『借水養魚』到『挖塘養魚』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我來說兩句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