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北添綠肺 津城譜新篇──雙城綠色生態屏障建設的天津布局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天津日報 作者:周志強 劉平 編輯:孫暢 2020-08-15 07:32:00

內容提要:炎炎酷暑,鮮綠怡人。近段時間,天津中心城區與濱海新區之間的雙城綠色生態屏障建設區內,迎來了好幾撥兒參觀者,有各級黨政乾部,有企業家,也有普通市民。

  天津北方網訊:炎炎酷暑,鮮綠怡人。近段時間,天津中心城區與濱海新區之間的雙城綠色生態屏障建設區內,迎來了好幾撥兒參觀者,有各級黨政乾部,有企業家,也有普通市民。

  從喧囂的城區出發,開車走不多遠即到達綠色生態屏障津南區辛莊灣、咸水沽灣片區,豁然間大綠、大美,一片城市綠洲凸現眼前。“小荷已露尖尖角”的生態屏障,讓人驚艷、振奮。置身地理的高點、時間的長河裡,俯矙這一方“城市桃花源”,人們一定會有更多的感慨。

  “雙城”屏風,體現新時代發展理念之變

  雙城綠色生態屏障規劃一出,很多人驚訝不已。

  736平方公裡,相當於中心城區面積的兩倍!對於寸土寸金的天津,這絕對是一個大手筆。何況這736平方公裡,還處在中心城區與濱海新區之間的黃金發展走廊上。

  這是一次觸及靈魂的思想碰撞,也是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生動實踐。

  天津是一座有著1560多萬常住人口的特大型城市,人口多,生態底子卻薄。天津本地水資源嚴重不足,依賴引灤、引江外部調水。除北部山區外,大部分地區森林覆蓋率低,涵養水分和淨化空氣能力弱。

  天津中心城區到濱海新區之間的地帶,如果沿著“攤大餅”的粗放式發展路徑無序開發建設,用不了多少年就會“連成一片”。這樣的粗放式發展,不但造成對有限自然環境空間的擠佔,對脆弱生態系統的損害,還造成土地資源的巨大浪費。與之伴生的環境污染治理、生態資源供給也將不堪重負。

  2017年5月,天津市第十一次黨代會提出,大力推進綠色發展,加快建設生態宜居的現代化天津,專門作出“濱海新區與中心城區要嚴格中間地帶規劃管控,形成綠色森林屏障”的決策部署。2018年3月,天津《雙城中間規劃管控和實施方案》編制完成。

  在規劃建設過程中,“綠色森林屏障”的概念進一步提昇為“綠色生態屏障”。

  2019年3月,天津市規劃委員會會議明確講到,建設綠色生態屏障是市委、市政府堅決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實際行動,是對天津城市空間布局的重構重塑,是著眼於保護生態機體、拓展生態空間、孕育生態系統新生命力的重要舉措。

  一片城市“綠楔”,阻隔了盲目開發建設的擠壓,以規劃的剛性引導規制中心城區和濱海新區走內涵式發展道路。綠色生態屏障帶來“城市空間布局的重構重塑”,也給濱海新區提出了新的課題──加快補齊社會事業短板,“打造成城市功能完備的海濱城市”,實現中心城區與濱海新城的“雙城”輝映。

  雙城綠色生態屏障,重塑了天津發展格局,也記錄了城市發展思維理念之變,成為天津堅持新發展理念、推進綠色高質量發展的一面旗幟。

  “綠色生態屏障堪稱空氣的‘淨化器’、‘加濕機’,在防風沙、截泥沙、保水土、調氣溫、促經濟、抵御自然災害等方面,都能發揮重要且顯著的作用。”天津社會科學院資源環境與生態研究所所長牛桂敏表示,雙城綠色生態屏障建設為我市高質量發展形成強大生態環境支橕,能夠帶動綠色產業發展,創造綠色財富聚集,營造綠色宜居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連點成面,優化區域生態系統

  天津東臨渤海,曾經滄海桑田。

  雙城綠色生態屏障建設區域,正好是原來的退海之地。留有古海岸印記遺存的貝殼堤、牡蠣礁,東亞到澳大利亞遷徙候鳥必經的濕地,近代以來人工灌溉的小站稻田……這些都位於雙城綠色生態屏障及其周邊。

  自然生態作為一個系統,只有保持多樣性,相互聯通,互動循環,纔有生機活力。

  《天津市雙城中間綠色生態屏障區規劃(2018—2035年)》明確提出,要連通天津北部盤山──於橋水庫生態建設保護區、中部七裡海──大黃堡生態濕地保護區、南部團泊窪──北大港生態濕地保護區,建設“生態屏障,津沽綠谷”。

  也就是說,南北向約50公裡,東西向約15公裡,總面積736平方公裡的綠色生態屏障,發揮著串聯起天津東部重要生態節點的作用──這類似於圍棋中的“接”,讓一盤生態棋局“活”起來。

  南北方向上,雙城綠色生態屏障通過綠廊和水系,將七裡海、北大港、團泊湖、大黃堡四大濕地保護區連接起來;東西方向上,又通過海河等水系與渤海海岸線生態綜合治理工程緊密相連。綠色生態屏障建設、濕地保護、海岸線生態綜合治理三大生態工程一齊發力,互相助力,天津整個東部地區的生態系統便得到有力托舉,區域生態環境一步步走向根本性提昇。

  值得一提的是,往中心城區方向,綠色生態屏障還通過河流綠廊,與外環綠帶及11個大型城市公園連接,將生態走廊延伸到中心城區,“伸出手臂”擁抱更多居民,提昇市民幸福感。

  山水林田湖草生態系統,通過綠色生態屏障連接在一起。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日常場景,也在這一綠色舞臺上生動上演。

  華北綠肺,築起首都“生態護城河”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環境治理是一個系統工程”,京津冀“要著力擴大環境容量生態空間,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合作”。

  京津冀山水相連,總體地勢為西北高、東南低,呈環抱狀,在地理和生態上天然一體。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深入推進,三地主動打破“一畝三分地”思維定式,全面加強了生態環境的協同治理。

  天津建設雙城綠色生態屏障,補齊區域生態短板,立意之初便是要超越一時一隅之見,瞄准的是千秋之計,是放眼華北和京津冀,築一道首都的“生態護城河”,為京津冀地區再造一葉“城市綠肺”。

  《天津市雙城中間綠色生態屏障區規劃(2018—2035年)》明確指出,要通過建設綠色生態屏障,“構築京津冀環首都生態屏障帶”。規劃參照了雄安新區相關建設標准,確定2035年生態屏障區藍綠空間比例不低於70%。

  可以想見,屆時,雙城綠色生態屏障以其700多平方公裡的巨大面積,內部生態系統的豐富多樣,與環首都地區生態系統呼應連接,將充分彰顯其區域生態意義,成為環首都生態屏障帶重要的組成部分。

  “天津綠色生態屏障建設強調在水系和濕地連通、生態保護與修復、藍綠空間提昇、生態宜居建設等方面下功夫,形成強大的生態功能和穩定的生態系統。” 天津社會科學院京津冀協同發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屠鳳娜認為,這既能夠護衛京津冀生態安全,還有利於培育形成新的區域增長極。

  “雙城綠色生態屏障建設著眼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環境,秉承‘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的發展理念,參與共同建設形成環首都生態屏障帶。”屠鳳娜表示,“這種突破行政區劃的生態建設,不僅直接優化整個京津冀區域的生態環境質量,而且有效緩解京津冀生態空間不足的狀況,進一步擴大了環境容量,實現了區域生態環境的共建共享、協同提昇。”(津雲新聞編輯孫暢)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我來說兩句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