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小鮮@基層之治】上海:老廠區老弄堂華麗『變身』凸顯城市治理新成效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上觀新聞 作者: 編輯:張麒麟 2020-09-28 12:27:08

內容提要:隨著社會生活水平的提昇,人們從關注私人住宅的小『家』轉變到關注公共空間的大『家』,迫切地需要在公共交往、公共文化中得到精神需求的滿足、個人價值的實現。

隨著社會生活水平的提昇,人們從關注私人住宅的小“家”轉變到關注公共空間的大“家”,迫切地需要在公共交往、公共文化中得到精神需求的滿足、個人價值的實現。

“治大國若烹小鮮”,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多個場合引用這一出自《道德經》的名句,強調治理一個人口眾多的大國,要像烹調小菜一樣,不得操之過急、松弛懈怠,而須拿捏火候、注重細節。基層治理現代化是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重要基石,中國之治的智慧正如一碟碟精致美味的“小鮮”,藏在一線基層的火熱實踐中。

9月23日,“大國小鮮@基層之治”網絡主題宣傳活動走進上海楊浦濱江、遼源花苑小區等地進行實地調研。這些基層治理實踐能夠帶來何種經驗和啟發,在實際推行過程中又該注意哪些問題?

楊浦濱江改造代表一種城市治理新趨勢

楊浦濱江位於黃浦江岸線東端,被稱作上海濱水“東大門”。2017年12月,楊浦大橋以西的2.8公裡濱江段公共空間對外開放;2019年9月底,楊浦大橋以東2.7公裡岸線貫通亮相。在楊浦濱江南段岸線上,總計有24處66幢歷史建築被規劃保留下來,還有一大批極具特色的百年工業遺存。

在中共上海市委黨校現代社區發展研究中心主任何海兵教授看來,強調對歷史文脈的傳承、歷史格局的延續,是楊浦濱江改造最鮮明的特點之一。“比如由制皂廠區改造而來的主題博物館‘皂夢空間’,集博物展覽、手工互動和特色咖啡於一體,既能夠吸引年輕人了解上海近代工業發展歷史,又能讓過去在此工作的退休工人勾起很多回憶,真正實現了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記得住歷史、留得住鄉愁’,這是非常具有詩意的改造。”

過去,我們的城市建設曾一度走入“大拆大建”的誤區,一些珍貴的歷史文化遺跡在城市高速擴張與發展中被抹去印記。何海兵認為,楊浦濱江以“留住歷史”為核心的改造,背後是一種理念的轉變,“我們的城市不再是水泥森林,而是有人文氣息、有人情味的,在傳承自身歷史文化的基礎上進一步創新,這是我們這一輪城市改造比較突出的特點。”

“楊浦濱江公共空間的打造,還適應了人們對美好生活需求的變化。”何海兵說,隨著社會生活水平的提昇,人們從關注物質需求轉變為關注精神需求,從關注私人住宅的小“家”轉變到關注公共空間的大“家”,人們迫切地需要在公共交往、公共文化中得到精神需求的滿足、個人價值的實現。從這個角度看,公共空間越發凸顯其重要作用,“楊浦濱江將原來的工業鏽帶,打造為生活岸線、生態岸線、景觀岸線,讓個體與城市融為一體、同頻共振,進而為城市發展作出貢獻,這是一個良性循環的過程。”

楊浦濱江是習近平總書記“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重要理念的首發地,它在延續歷史文脈的同時,處處體現著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劉建軍教授認為,人民城市體現了中國城市的本質特征,是社會主義性質、社會主義精神和社會主義制度在城市空間中的重要體現。楊浦濱江從老工業基地向人民共享空間的華麗轉身,體現了城市公共空間的人民性與開放性特征。楊浦濱江通過場景美學、空間營造和形態昇級,把社區建設從居住生活空間向開放性的街區延伸,體現了城市治理的新趨勢——更關注市民對公共空間的需求,關注公共產品的配置和整個城市景觀的改造。這是在橫向上締造社區良性循環的重要嘗試。可以預見,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是激發城市活力、推動城市空間營造和昇級的重要指引。

社區公共空間的打造要突出治理功能、實現有效運轉

今年7月,位於楊浦區江浦路街道的打虎山路(控江路—遼源西路)經過公共空間的微更新,道路面貌煥然一新。通過人行道拓寬、堆物清理、管道重新鋪設、綠地格局重構、增設健康步道和座椅……這裡成為一處可供居民休憩、休閑的迷你“城市客廳”。

由於土地增量有限,而現有土地存量仍存在不少短板,上海自2016年起啟動“社區空間微更新計劃”,倡導關注零星地塊、閑置地塊、小微空間的品質提昇和功能塑造,推動城市有機更新。微更新計劃從一開始改造小區垃圾箱房、小公園、小綠地,慢慢延伸到老建築、老弄堂、街區,以及室內的樓道、活動室、門衛室等公共空間。何海兵認為,有別於大尺度的建設項目,社區和街區的微更新與老百姓的生活離得很近,改造後的效果更直觀,老百姓親身體驗到生活環境的改變,會有很強的獲得感。

微更新帶來的“硬環境”變化,還進一步推動“軟環境”的改善。在改造過程中,設計師、基層乾部們會和老百姓一起討論方案;改造完成後,居民們能夠共享成果,在新空間開展社區活動。這些推動了關系的聯結,改善了居民間、黨群、乾群關系,提昇了社區凝聚力。

近年來,楊浦區房管局聯合江浦路街道,對遼源西路三個互相獨立的老小區進行了“三區合一”的美麗家園改造,解決了一系列老大難問題。遼源西路睦鄰中心也重新進行改造昇級,增加親子互動空間、烘焙工作室,新設人大代表聯絡室、睦鄰議事廳等。何海兵認為,老小區向來存在公共資源、配套設施短缺等問題,三個老小區的“破牆”融合,能夠更好地實現公共服務設施共享、空間資源有效利用,而睦鄰中心的昇級改造,則為居民參與社區公共事務提供了空間和場所。

“當然,有了睦鄰中心後,還要進一步在功能提昇、內容充實、輻射更多人群上下功夫。”何海兵建議,要形成一個居民參與的規則、機制,例如睦鄰議事廳,怎麼商議?誰來指導、監督和維護?要對這些問題作出相應的規范。“社區公共空間的打造,最終是以人為核心的,要突出其治理的功能,讓這些空間有效運轉起來。”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