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時評:文化傳承需用好傳統節日載體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中工網 作者: 編輯:靳永鋒 2020-09-29 20:58:59

內容提要:今年中秋佳節,和國慶節同為一天,對全國人民來說,可謂雙喜臨門,上一次出現如此盛景,還得追溯到2001年。

今年中秋佳節,和國慶節同為一天,對全國人民來說,可謂雙喜臨門,上一次出現如此盛景,還得追溯到2001年。

當傳統佳節和國慶節,雙節合體,人們所能體驗到的快樂心情似乎都是雙份的,對於家國情懷的理解和感受,也無疑會更加強烈,更加直觀,也更加深刻。

人們為什麼要過節?首先是因為人們在勞作的同時,需要休息,需要身心的調節和放松。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大多離不開一個“吃”字,春節吃餃子,端午節吃粽子,中秋吃月餅等,大概也是源於此。

的確,民以食為天,尤其在物質匱乏的時代,食物帶給人們的那種身心的快樂和充盈,是其他東西所無法取代的。於是,節日因吃而生色,食物也因節日而固定化儀式化,在時光的流轉中,饋贈一代又一代的人們,和節日本身一起,成為整個民族的共同文化記憶。

但“吃”只是節日最表象的一個部分。中國傳統節日更是一種文化符號,承載了各種豐富多彩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價值。以中秋節為例,它是“月亮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寄托思念故鄉和親人之情,同時也是“豐收節”,秋季的節俗都集中在中秋節,從而讓中秋節成為四季輪轉的大節。

天上月兒圓,地下人團圓,人們在明月照天的情境中,素心對月,各抒情懷,享受著回歸自然的樂趣,共享親情的溫馨、秋收的喜悅。這種人生與自然的和諧體現了中國人獨有的文化情懷和精神訴求。

事實上,中國的傳統節日大多具有濃厚的倫理色彩和人情味,積淀了中華文化的親情、和善傳統,體現了和諧、家國情懷、天人合一等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是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具體體現,反映著中華民族的心理認同,也是人們了解傳統文化、認同傳統文化、增加文化自信的重要載體。

也正因如此,國家從2008年起,把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三大傳統節日列為法定節假日,實際上是從制度層面上確立了傳統節日在現代社會生活中的地位。

讓公民過好傳統節日,首先要讓人們了解節日和相關傳統習俗。社會應該順勢利導,強化節日的儀式感,讓人們在潤物細無聲中,了解節日背後的文化內涵,以激活、喚醒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延續、傳承中華民族的千年文脈。

除此之外,我們還要把傳統節日文化置於現代社會的語境中,多一些生動有趣的文化創新,采用現代人尤其是年輕一代喜聞樂見的方式,賦予傳統節日文化新的生命力,充分滿足現代人的精神文化訴求。倘能如此,傳統節日一樣可以煥發時代活力。年輕人也就不會對“洋節”趨之若鶩。 

傳統節日是傳承傳統文化的有力載體。用好這一載體,不僅關乎傳統文化的傳承,更能凝聚人心,涵養文明,培養人們的愛國情操、家國情懷、集體意識,從而促進社會和諧和國家進步。茲事體大,值得好好做文章。

   原標題:中工時評:文化傳承需用好傳統節日載體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