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烈不朽,守護不息,精神不滅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光明日報 作者: 編輯:鄧坤偉 2020-09-30 10:08:45

內容提要:中華民族的發展史就是一部凝結了無數英雄烈士鮮血的奮斗史。那些為新中國成立、建設與發展而付出寶貴生命的烈士,如同璀璨明星照亮蒼穹,指引我們奮發前行。習近平總書記曾說,理想之光不滅,信念之光不滅。我們一定要銘記烈士們的遺願,永志不忘他們為之流血犧牲的偉大理想。光明智庫邀請四位默默守護烈士、傳播精神火種的普通人,重溫他們心中的英烈故事,講述自己受到的精神感召,以此向那些長眠於歷史深處的英雄們致敬。

在烈士紀念日,那些守護英烈的人們這樣訴說——

英烈不朽,守護不息,精神不滅

編者按

9月30日是國家設立的烈士紀念日。當天上午,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將同各界代表一起,在天安門廣場向人民英雄敬獻花籃。

中華民族的發展史就是一部凝結了無數英雄烈士鮮血的奮斗史。那些為新中國成立、建設與發展而付出寶貴生命的烈士,如同璀璨明星照亮蒼穹,指引我們奮發前行。習近平總書記曾說,理想之光不滅,信念之光不滅。我們一定要銘記烈士們的遺願,永志不忘他們為之流血犧牲的偉大理想。光明智庫邀請四位默默守護烈士、傳播精神火種的普通人,重溫他們心中的英烈故事,講述自己受到的精神感召,以此向那些長眠於歷史深處的英雄們致敬。

安徽懷遠縣陳集鎮,88歲的胡兆倫老人在烈士陵園擦拭無名烈士墓碑。新華社發

為未曾謀面的戰友守墓、尋親

講述人:新疆塔城地區沙灣縣東灣鎮卡子灣村村民 張秋良

卡子灣村位於天山腳下,這裡整齊地排列著6座烈士墳墓。北面的山坡上,還有1座孤墓。這裡面掩埋的,就是我從未謀面的“戰友”。

每年的清明節、建軍節,我都來此掃墓。每次來,我就走到墓碑前先敬個軍禮,再用手撫摸碑上的名字,嘴裡念叨著:胡咸真、阮延福、秦大瑞、栗新喜、陸金燦、牛書君、谷克讓,張秋良來看你們了。

1979年,我入伍已經2年,隨部隊來到沙灣縣駐防。那年清明節,部隊首長帶領我們步行一個多小時,來到天山腳下緬懷烈士。這7位烈士分別來自陝西、四川、山東、河南、江蘇,其中最大的27歲,最小的20歲,均未成家。兩公裡外獨墓裡安葬的是來自陝西寶雞的戰士谷克讓,他1976年入伍,犧牲時只有20歲。這些戰友都是為了社會主義建設事業而犧牲的。當時,我被深深地震撼了。

1983年,我復員退伍回到陝西商洛老家,被分配到鎮武裝部工作,並結婚成家。可是,總覺得有個心結未曾解開。荒野上烈士的墳塋,以及我駐防期間曾照顧的失獨老人時常浮現在我心頭,成為難忘的牽掛。思來想去,我向妻子表達了回新疆為烈士守墓的想法。經過一番交流,家人們同意了。復員一個月後,我帶著妻子又回到了卡子灣村,落戶到失獨老人猶培科家。此後,我每年都為7名烈士掃墓,並開始為烈士尋找家人。

1995年,我回老家探親時,通過戰友提供的地址找到了胡咸真烈士的家。他的母親已經70多歲,因失子之痛哭瞎了雙眼。當老人得知我為她兒子掃墓時,激動得要跪下給我磕頭,我一把抱住了她,淚如雨下:“大娘,您就把我當兒子吧。您年歲大了,去不了新疆,我就年年替您給咸真掃墓。”

2016年,我認識了當時駐縣某部隊團長楊斌,向他講述了7名烈士的事跡和為烈士立碑的想法。楊斌聽了感動不已,當場決定就立碑事向上級請示。

2017年清明節,駐縣某部隊新任團長聶望軍帶著官兵,以及縣、鄉、村的領導及相關戰友一起參加了立碑儀式。當時,我喜極而泣,在心裡默念:“戰友們,部隊沒有忘記你們,這是屬於你們的榮光。”

現在我種了200多畝地,成立了養殖合作社,是村裡的致富能手。但我為烈士找親人的心情更迫切了。這幾年,我常帶著大兒子去掃墓,並告訴他,如果我走不動了或是不在了,要繼續替我守護好烈士墓地。因為,烈士精神需要傳下去,激勵更多人接續奮斗。

9月29日,河北邯鄲市火磨小學的學生們在晉冀魯豫烈士陵園烈士紀念堂參觀,緬懷革命先烈。郝群英攝/光明圖片

他們留下的文字,寫著情懷與精神

講述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副研究館員 喬玲梅

1986年,我參與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建館,至今已有三十多年,其間,一直從事文物征集、保管、研究工作。談到與抗戰文物相關的故事,一個個具體的人,一件件鮮活的事就湧現在眼前。這裡,我想講兩個關於“文字”的故事。

在抗戰館有一封1938年寫下的家書,長16厘米,寬25厘米,共5頁紙,大部分內容用毛筆寫成,只有信的末端用鋼筆補記。這是一位兄長寫給弟弟的家書。兄長叫王孝慈,共產黨員,時任晉中特委組織部部長。1937年,他跟隨一二九師三八六旅旅長陳賡來到山西陽泉,率領陽泉礦工抗日游擊隊開展武裝斗爭,隨後組建平定抗日游擊隊,在太古、榆次、平定等地進行抗日斗爭。其間,他的兒子俊安也參加了八路軍。1938年10月,他給五弟寫信,鼓勵他奔赴抗日前線。信中有句話,尤其激勵人心:

希望你打破庸俗人的見解,勇敢地走上民族解放的戰場,與俊安、與阿兄、與全中國抗戰的朋友們,與全世界擁護正義的人士們,手攜手地向光明、向真理的大道前進。

在這種熱切真摯的鼓勵下,王孝慈的五弟投入抗日洪流,在隨後的藍村戰斗中不幸負傷犧牲。2009年,王孝慈的女兒向裡南、女婿靳貝民夫婦將這封珍貴家書贈給了抗戰館。

數年前,我負責征集了五本抗戰日記。日記紙張已經泛黃且布滿破洞,但字跡依稀可辨。文中記載了日記主人跟隨部隊到不同村莊采訪的經過,有不少學習心得,也有一些調研考察記錄。

日記的主人叫丁基,在延安魯迅藝術學院學習期間加入中國共產黨,時任八路軍晉綏軍區機關報《戰斗報》記者。他不僅深入基層采訪群眾、戰士,還在采訪之餘參加戰斗,以“筆杆子”“槍杆子”和敵人展開斗爭。1944年的一天,丁基在參與赤尖嶺伏擊戰後,連夜趕寫通訊,真實呈現了整個戰斗過程。第二天,他又參加了開府山戰斗,但是不幸負傷、英勇殉國,年僅27歲。

這些定格於歷史的文字,記載了一段艱苦卓絕的歷史,也賡續了中國人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習近平總書記曾說過,偉大抗戰精神,是中國人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將永遠激勵中國人民克服一切艱難險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希望借這些文物的故事紀念烈士,並激勵今人砥礪奮進。

9月27日,第七批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抵達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新華社發

為了英烈,做好文史研究與大眾傳播

講述人: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副館長、南京大屠殺史與國際和平研究院研究員 凌曦

今天是烈士紀念日,回想過往的工作與經歷,我想通過三個片段表達對烈士的緬懷與敬意。

一條毛毯見證家國情懷。在紀念館的文物藏品裡,有一條軍用毛毯。它的主人是1937年12月在南京保衛戰中犧牲的程智。淞滬會戰爆發後,程智告別年邁的父母和懷孕的妻子,離家赴國難。行前,他將隨身的一條軍用毛毯留下,並給妻子留書一封,寫道:“此時正是男兒報國之時,餘決心以七尺之軀殉國,唯盼吾妻能順利分娩,新生勿論男女,望善撫之,以繼吾志。”上海淪陷後,程智奉命參加南京保衛戰,連續打退了日軍多次進攻。12月12日拂曉,日軍集中炮火轟炸中國守軍陣地,程智右手三根手指被打斷,血流不止,簡單包紮後又繼續指揮,號召全團官兵與陣地共存亡。最後,他的腹部被日軍機槍擊中,腸斷而出,壯烈殉國,年僅30歲。而此時,他的孩子還未出生。

斗轉星移,其子程增孝先生已逾古稀之年。幾年前,他和家人在程智犧牲的地方舉行家祭,並決定將父親留下的唯一一件遺物——那條毛毯捐贈給我館。在捐贈儀式上,他說:“我想父親在九泉之下會感到欣慰,因為人民沒有忘記,祖國沒有忘記。”

一套叢書再現抗戰歲月。上世紀80年代以來,多位學者搜集檔案文獻、走訪戰斗遺址,陸續揭開了南京保衛戰這段塵封的歷史。為了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總體研究要深、專題研究要細”的指示精神,我館聯合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等機構,從2018年開始,用了近3年時間,從檔案文獻、文史資料、老兵口述、遺址考證等方面著手,推出了“南京保衛戰史料與研究”系列叢書,許多檔案是第一次公布。希望這套叢書的出版,能夠再現抗戰歲月,告慰英烈。

一場徒步追尋英烈足跡。在抗戰烽火中,紫金山曾是保衛南京的東部屏障。中國軍隊曾在紫金山上修築了大量碉堡和防御工事,與日軍展開激烈的戰斗。2018年清明節,我們舉辦了“祭憶英烈”徒步活動,350多位南京市民在雨中徒步,開啟了一場緬懷之旅。很多家長帶著孩子一起來參加,在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叢葬地紀念碑前獻花,在中國軍隊碉堡遺址前傾聽史學專家講解。這讓我感到一種強烈的責任感。今後,我們會更好地把歷史研究和大眾傳播結合起來,讓烈士精神代代相傳,提示人們銘記歷史、珍愛和平。

只要走得動,我就一直講下去

講述人:河南周口市太康縣自然資源局退休乾部 韓其功

我的父親是一名老黨員,幾十年言傳身教,培育了我深厚的愛國、愛黨之情。1997年,我來到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參觀,被革命烈士的事跡深深打動。於是,我花了6天時間在紀念館做了充分的資料整理,用筆抄寫下來,還拍了很多照片,打算回家鄉進行宣講。也是從那時起,收集紅色文物、書籍、報刊、紀念品,整理英烈事跡,成了我日常的重要工作。

一回老家,我就去見了3所學校的校長,希望他們給我一次宣講機會。剛開始,只有一所學校同意了。沒想到,宣講效果特別好,學生們聽得很入神,原定3天的宣講被延長到6天。後來,另外兩所學校也邀請我去宣講,我的紅色精神宣講事業就此步入正軌。

為了講好故事,我向紀念館講解員拜師學藝,到各地收集紅色文物。這些年,我跑遍了大江南北,陝西延安、貴州遵義、廣西百色等地的博物館,以及楊靖宇、彭雪楓、焦裕祿等人的紀念館、故居,北京、鄭州、武漢、廣州的古玩市場都留下了我探尋的足跡。我不會用電腦,只能用筆一字一句記錄下來,整理了厚厚的素材。我還精心制作了紅色宣傳展板,圖文並茂地展示那些刻印在歲月裡的重大事件以及老一輩革命家的豐功偉績。

一開始,身邊的人不太理解,覺得我自己花錢、花精力乾了件“吃力不討好”的事。確實,為了在周邊宣講,我騎壞了6輛自行車,換了兩輛電動車,電動喇叭燒壞過四五個,為了趕路,經常只能吃方便面充飢。有人問我,到底是怎麼堅持下來的?我想,動力既來自對老一輩革命者的崇敬之情,又來自聽眾們的熱情反饋。從剛開始每場幾十位聽眾,到後來每次成百上千名聽眾,這讓我堅信革命烈士的精神在代代傳承,也讓我立下誓言:“要為紅色精神宣講事業而矢志奮斗。”

目前,我已經收藏紅色文物2000多件、紅色書籍20000餘冊、報紙5000餘種,義務宣講革命先烈事跡300餘場,聽眾達150萬餘人次。大家親切地稱呼我為“紅色文化宣傳員”,我還登上了“中國好人榜”。

現在,我已經組建起志願宣講團,在政府支持下,發展到了兩三百人的規模。最近,縣文明辦還專門為宣講團籌建了“紅色書屋”,黨員乾部及廣大市民踴躍捐獻圖書、畫報,書屋藏書很快達到1000餘冊,打造了一個紅色宣傳陣地。

一眨眼,我的紅色精神宣講之路已經走過20餘年。雖然精力大不如前了,但是只要我走得動,就會堅持講下去,讓紅色經典在新時代愈發燦爛。

   原標題:英烈不朽,守護不息,精神不滅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