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海新區工農村的嬗變之路:從閉塞之地到美麗家園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天津日報 作者:王叡 編輯:劉穎 2020-10-13 09:15:00

內容提要:工農村,這個位於濱海新區古林街、大港城區東南端的村落,因工農一家、工農團結而得名,頗有年代感。據村裡的老人回憶,那是1956年冬天,為響應國家號召,80多人冒雪從河北省獻縣來到北大港墾荒,定居老上古林,成立工農村,紮根在這片曾經除了蘆葦蕩就是鹽鹼地的『無人區』。

廣場、運動場是村民休閑的好地方 

“書屋飄香”小圖書館吸引村民前來閱讀  

  天津北方網訊:工農村,這個位於濱海新區古林街、大港城區東南端的村落,因工農一家、工農團結而得名,頗有年代感。據村裡的老人回憶,那是1956年冬天,為響應國家號召,80多人冒雪從河北省獻縣來到北大港墾荒,定居老上古林,成立工農村,紮根在這片曾經除了蘆葦蕩就是鹽鹼地的“無人區”。

  如今,走過半個多世紀的工農村,已是另一番模樣。

  記者初到這裡,所見完全不是傳統的村落景象:沒有耕地、沒有牲畜、沒有農忙,眼前呈現的是平整的路面、齊整的綠化帶、長勢正旺的果樹,一排排磚紅與灰白相間的別墅、洋房,健身廣場、足球場、籃球場。

  生活環境在變,工農村人的身份也一直在變。這些年,從清一色的農民,到半工半農,再到“農轉非”,村裡人的日子越過越紅火。目前,全村總面積達60多萬平方米,總人口也增長到1576人。工農村,正如矗立在村口的“火炬”標志,旺盛、燃燒不息。

  進入21世紀,工農村有了些名氣,陸續獲得天津市紅旗黨組織、天津市文明村鎮、濱海新區民主法治示范村等多項榮譽。

  從荒蕪到驚艷,從閉塞之地到美麗家園,工農村經歷了什麼?

  采訪中,看到眼前的村容村貌、聽到村民的由衷之言,讓這個村的嬗變之路愈加清晰……

  村民自治 民主治村

  工農村黨群服務中心緊挨居民樓,村民有事沒事都願意去坐坐,跟串門一樣。

  作為工農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代士龍告訴記者,村兩委“班子”總共5人,對於工農村的一花一木、大事小情,他們都分外熟悉。

  “我們都是本村人,不少老人是看著我們長起來的,跟兒女一樣,喊我小代或者小名,有時誰家沒水了、電視不出畫面了,來辦公室拉著我就走。”代士龍介紹,他們還有個微信群,村兩委“班子”和全村人都在群裡,誰家有啥事、村裡有啥通知,都在群裡聊。他笑著說:“只要村民需要,物業的活兒我們也乾。”工農村村委會副主任劉健告訴記者:“幾號樓幾零幾住的是哪戶,我們立馬能說出是誰家。最近下戶人口普查,一開門,沒有不認識的,跟回自己家一樣。”

  既然是一家人,家裡事就要人人知曉、人人上心,商量著“過日子”。

  記者了解到,工農村以黨組織為核心,堅持村民自治,民主治村,實施“六步決策法”:村民和黨員代表匯集民意,將重要事項上報村兩委,隨後第一步,村黨組織通過征求意見提出議案,第二步村兩委“班子”召開聯席會議討論,第三步向街道村級重大事務審議把關工作小組請示,第四步是黨員和村民代表開會表決,第五步公開公示、接受監督後,第六步立馬組織實施。

  當了10多年村民代表的賈憲花坦言:“村裡很重視村民的感受,對於村民心聲,件件有回應。”這些年,經她手反映的問題都得到了妥善解決,有的還成為村民的長期福利。賈憲花舉例:“2018年,有村民說村裡該有獨生子女補貼,我們就把這個問題提上日程,村兩委‘班子’協商並通過‘六步決策法’後,決定每年給50歲以上、獨生子女的村民發放補貼。”

  更貼心的是,工農村還陸續增加了大學生獎勵政策、集體經濟組織股份分紅、城鄉醫療保險村集體負擔等多項福利。比如集體經濟組織股份分紅,代士龍介紹:“把村集體資產整合到一起,轉為股份,每年底給農業戶籍村民按每人10股分紅。從2008年開始到現在,每人每年春節前都能領到上千元。”

  招商引資 發展產業

  建村之初,為了生存,村民在整治後的鹽鹼地上種過水稻、小麥,但由於土壤含鹽鹼量高、水源匱乏,糧食產量偏低;後來又從老家引進金絲小棗樹苗,種植紅棗,但遲遲沒能打開市場。

  “在將近20年的時間裡,全村經濟來源以農業種植為主,經濟收入低,生活很艱難。”代士龍說,漸漸地,務農的人少了,一些村民開始做小生意或外出打工。此時,工農村意識到了招商引資的重要性,“要發展工業、發展村集體經濟,讓村民有穩定的收入來源。”

  循著這一思路,工農村步入建設發展的軌道,從1974年到1994年,先後建起蚊香廠、鞭炮廠、大港閥門廠……“為了不落下一個村民,在企業用工方面,村裡和企業協商,優先招聘本村村民。”劉健告訴記者,那陣子,不少企業來招工,村裡逐步實現村勞動力全部進廠就業,沒人再務農,土地就撂荒了,相當一部分村民就此“農轉非”。

  進入20世紀90年代,工農村確定“強化服務、招商引資、發展工業、振興經濟”的目標,本著壯大集體經濟實力、提高村民生活水平的初衷,依托工農村的地理優勢和荒地資源,建工業園區,一邊引入周邊國有企業,一邊繼續招商引資……工農村迎來高光時刻。

  劉健介紹,這些年,工農村轄區范圍內相繼建起兩處工業園區,目前總共25家企業,以化工業為主,多數村民在園區企業上班。村民張建起就在一家橡膠助劑企業當操作工,他告訴記者:“這份工作離家近,收入不錯,一個月有5000多塊錢,還給上‘五險一金’。我乾10多年了,基本上每年都漲錢!”

  翻看工農村的“賬本”,記者注意到,如今,村集體經濟發達,沒有貧困戶,2019年村集體經營性收入達377萬元,同比增長7.71%;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約2.8萬元,同比增長1.81%,家家戶戶都過上了小康生活。

  “園區還有400畝閑置土地,我們最近正在和京東冷食鏈談合作,准備建京東生鮮冷庫。”代士龍透露,項目投資2億元,明年有望啟動,這對村裡來說將是一次全新的嘗試。

  改造環境 “上樓”看景

  采訪中,有村民告訴記者,“一個村咋樣,甭問、甭聽,看就行。”

  在工農村居住區,記者看到,這裡是一處樓房住宅小區,有樹有草、鳥語花香。很難想象,這裡也曾搭過窩棚、壘過土坯房、建過低矮潮濕的平房,並且持續了40多年的時間。

  那這樓是怎麼蓋起來的?如此大工程,工農村是怎麼實施的?

  “1998年,村裡響應號召,實行農村樓房化。當年我還小,但記得那可是村裡一件大事。”劉健回憶,當時有人支持,有人質疑,也有人半信半疑:“建得起來嗎?”“質量行嗎?”“能像說的這麼好嗎?”

  2000年,隨著一期別墅完工,房屋質量和整體情況,村民一目了然,懸著的心放下了一半。劉健告訴記者:“從2001年開始,有村民陸續入住,‘下雨房不漏了’‘冬天暖和了’‘上廁所不出屋了’,這些帶著村民真情實感的聲音一傳開,大家就徹底放心了,敢情村裡真的兌現了承諾,房子真不錯!慢慢就從質疑轉為了羡慕!一窩蜂地全‘上樓’了。誰不願意把日子往好了過呢!”

  到2008年,10年間,工農村分四期全部實現樓房化,目前共有洋房13棟、別墅48棟。

  讓村民更期待的是,年內村裡將迎來集中供暖,替代燃氣鍋爐房;同時還要增加景觀設施,規劃湖濱主題公園區,修建景觀湖、景觀亭、棧道。

  文化強村 幸福“加碼”

  “生活環境美了、配套完善了、住得舒坦了,思想境界自然就不一樣了。”大學生村官、書記助理李天歌清楚地記得,前幾年,他們在組織村民參加文明實踐活動時,沒啥人報名,要去動員;而如今,大家的積極性越來越高,不用動員,主動就在微信群裡報名,而且是帶著孩子一起來參加。李天歌笑著說:“報名的人太多,可場地有限,不得不限制人數了。”

  為了讓每個村民都能有機會參與,工農村的活動基本安排在周末進行,主要圍繞“宣傳群眾、教育群眾、關心群眾、服務群眾”四個主題,有針對性地開展活動。

  “我們經常邀請環保企業技術人員來給村民講解垃圾分類標准、投放要求,教村民正確區分廚餘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時間一長,大家就熟悉了,現在都形成習慣了,特別自覺。”李天歌介紹,他們還和村周邊學校,以及濱海新區文化館、博物館等場館對接,定期請專業人員來村裡舉辦演出和展覽;村裡的廣場舞、踢毽子、跳繩志願服務隊也會組織村民活動;每周六,濱海新區圖書館的“流動書屋”汽車還會開進村,給村民提供借閱機會,豐富大家的業餘生活。

  工農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工作人員孫莎莎說,作為濱海新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試點村,他們還成立了文明實踐志願服務分隊,成員由村兩委“班子”、後勤人員及黨員組成,形成村、組、人三級合力的組織體系,培育文明新風,建設面向群眾、服務群眾、聯絡群眾的統一陣地,將新時代文明實踐與“文明村鎮創建”相融合。

  在采訪即將結束時,代士龍對記者說:“工農村兩委‘班子’的傳統就是乾勁足、敢創新,而且我們這個‘家’人心齊,相信村裡的日子會一年比一年好!產業興旺、生態宜居、生活富裕……”(津雲新聞編輯劉穎)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