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沙追夢 援疆情深 18位天津援疆乾部下沈到和田地區東三縣鄉鎮一線 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北方網 作者:晚報李吉森 編輯:孫暢 2020-10-13 09:15:46

內容提要:10月的南疆,晝夜溫差較大,16時的陽光仍然灼熱。為了推進脫貧攻堅項目,掛職於田縣阿熱勒鄉的天津援疆乾部劉子鑫和楊一要下鄉入戶,他們倆不約而同地騎上了自行車。

  援疆乾部孫萬輝在村民家種樹。

  天津北方網訊:10月的南疆,晝夜溫差較大,16時的陽光仍然灼熱。為了推進脫貧攻堅項目,掛職於田縣阿熱勒鄉的天津援疆乾部劉子鑫和楊一要下鄉入戶,他們倆不約而同地騎上了自行車。

  在午後大熱天,選擇自行車出行,對援疆乾部來說確實比較辛苦。眼下,單車已成為這對兒工作搭檔出行的首選工具,陪伴他倆在於田縣阿熱勒鄉的鄉村公路上走了上千公裡。

  今年4月,赴新疆工作的靜海區大豐堆鎮公共安全辦公室副主任、掛職阿熱勒鄉黨委副書記的劉子鑫和北辰區農委綜合執法大隊第三大隊隊長、掛職阿熱勒鄉副鄉長的楊一在阿熱勒鄉因為出行的問題犯了難。當地相關部門規定,為了安全,援疆乾部不能駕車出行,於是他倆不得不考慮其他出行方式。兩人想起,可以買一輛自行車救急。

  在阿熱勒鄉鄉政府門口的一家自行車行,劉子鑫看中了一款自行車,管材厚實,結構牢固,適合沙漠地帶騎行。一番討價還價後,最終以500元的價格成交。回到駐地,他們翻看自行車的說明書,上面清楚地寫著“產地:天津市武清區王慶坨鎮”。倆人相視一笑,在離家萬裡的新疆,見到天津產的自行車,這也算是一種緣分。楊一捨不得天津家裡的自行車,於是通過物流公司把自行車從天津托運到和田,輾轉多日,車子纔到達阿熱勒鄉的駐地。自此以後,他們倆多數時候選擇騎單車出行,與單車的感情也日益深厚。

  當前,第十批天津援疆乾部有18人下沈到和田地區東三縣(策勒縣、於田縣、民豐縣)的鄉鎮。平均每個縣6人,分布在三個鄉,倆人一組,分別掛職鄉黨委副書記和副鄉長。除了騎單車出行外,這些下沈鄉鎮的援疆乾部還與當地的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在沙漠地區書寫著新的扶貧故事。

  援疆乾部楊一(右一)拿著庫爾班手工坊樣品找供貨商洽談業務。

  衝鋒在前

  提起新疆,很多天津市民都會覺得遙遠。這種感覺,一方面來自於地理上的距離和交通不便,另一方面則來自於風俗習慣的不同和語言難懂。對於援疆乾部來說,到南疆地區開展扶貧攻堅工作,也需要克服“語言關”、“生活關”、“心理關”等重重困難,纔能得到當地乾部群眾的認可。

  紅橋區三條石街道辦事處黨建辦副主任、掛職於田縣托格日尕孜鄉副鄉長的李憲策,是一位退伍軍人。在部隊時,他是連隊的指導員,帶著士兵們一起勞動、一起衝鋒。他把這種身先士卒的作風帶到了新疆,也讓他更快地獲得了當地百姓的認可。

  在進行環境大清理的活動中,需要從事挖土、搬運的體力活。李憲策帶著當地的幾位巴郎子(維吾爾族男青年)來到了清理現場。剛一下車,他就抄起了鐵鍬,埋頭挖起了土。巴郎子看到這位鄉乾部衝在一線,也拿起工具乾了起來。

  休息時刻,當地男青年的家人們送來了手抓飯。李憲策卻沒有家人來送飯。他故意轉移話題,說要到旁邊轉一轉,看看其他地方是否需要修整。一位男青年意識到,剛纔帶著他們乾活兒的副鄉長沒有飯吃,於是故意拉住他,要讓他品嘗一下自己的手抓飯;還有的男青年拿出了剛洗好的葡萄,也讓他嘗一嘗。這些男青年誠懇期盼的眼神,讓他有了一種親切感和信任感。他也沒有見外,坐在地上就吃了起來。

  等到挖渠時,任務比較重。李憲策又乾在前。他對本地男青年說:“這個操作比較費力,咱們排隊輪流上,每人挖三十鍬,接著下一個人上。”說完,他就先跳了下去,一鍬一鍬地挖了三十下。在他的示范引領下,當地男青年都乾得非常賣力,熱火朝天的場面還吸引了路人,不少人也停下來過來幫忙。

  等到夜幕降臨時,工程基本完工了,累了大半天的男青年們都坐下來歇息。一位當地的駐村乾部和李憲策坐在了一起,對他說:“我從來沒見過你這樣衝鋒在一線上的援派乾部,你真是不一般!就今天這個工程量,要是沒你帶著乾,很可能拖上一個星期也乾不完……”李憲策也體會到,他過去在部隊錘煉出的能吃苦、能戰斗、能衝鋒的精神品質,在地方工作、尤其是在援疆工作中也能發揮作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李憲策經常帶著本地的幾位青年值勤,引導居民排隊做核酸檢測。

  完工時已是深夜時分,鄉政府食堂的廚師已經下班了。眼看跟著自己乾活的青年們累得站不直身子,卻不能吃上一口飯。為了安撫這些青年,李獻策向他們保證,一定不會讓他們餓著肚子睡覺。於是,他親自下廚,在鄉政府食堂做了一大鍋蛋炒飯。累了一天的青年們看到副鄉長端出來炒米飯後非常興奮,圍著他又說又笑。餐食雖然簡單,但大家並不在意,他們吃的很滿意。這次經歷,進一步拉近了李憲策和當地群眾的距離。

  5月的一天,李憲策騎著自行車在鄉村公路上,忽然傳來孩子的啼哭聲,他趕緊四處搜尋,果然,在不遠處的河溝裡,一個維吾爾族小男孩落水哭喊,聲音越來越弱。他趕緊下水,把孩子救了上來。“我的孩子是今年4月份出生的,但我3月下旬就進疆了,因此我沒有看到自己的孩子出生。見到並救起這個維吾爾族孩子的時候,就像見到我自己的孩子一樣。”李憲策說。

  南開區市場監管局長虹街市場監督所副所長、掛職於田縣托格日尕孜鄉黨委副書記的牛曉帆說起,他和李憲策一起走訪入戶,和當地村民一起乾農活,慢慢地學會了一些“您好”“謝謝”等維吾爾族日常用語。為了方便溝通,他還和李憲策一起用手機下載了語言翻譯小程序,在與村民們交談時使用。跨越了語言障礙後,他們和本地群眾的聯系更緊密了。一次,去學校捐贈學習用品,一位維吾爾族小女孩給牛曉帆系上了紅領巾,這讓他非常感慨:“民族團結一家親就在眼前,就在身邊。只要你真心對同胞、對群眾,他們也會真心地感謝你。那善良純真的眼神,真的讓人忘不掉。”

  援疆乾部劉振興(中間穿白衣者)在策勒縣草場對當地村民做訪談。

  克服困難

  每一個援疆乾部都有一份建設邊疆、報效祖國的夢想。在脫貧攻堅戰中,這些援疆乾部把脫貧事業放在了首位,力爭在小康路上不落一戶一人。為此,他們付出了很多努力。心懷夢想,路程艱辛,這種經歷,就像踏著沙漠尋找綠洲和水源。

  薊州區下窩頭鎮黨群服務中心主任、掛職策勒縣達瑪溝鄉黨委副書記的劉振興,3月底到達南疆沙漠邊緣的達瑪溝鄉。剛一開展工作,他就了解到,當地有一批飛鵝滯銷,急需找到銷路。去年,一項養殖飛鵝的脫貧項目收獲了成品飛鵝7萬多只,其中的5萬多只賣了出去,還有1.7萬只滯銷在冷庫。如果不盡快賣掉這批飛鵝,農戶的收益很難兌現,會影響下一步的脫貧攻堅計劃。

  於是,劉振興開始謀劃著如何賣鵝。最開始,他聯系了天津津南區一家企業和天津一家大型國有公司,邀請他們到策勒縣達瑪溝鄉冷庫實地查看這批飛鵝,因冷鏈運輸等原因,兩家企業放棄采購。半個月後,5月下旬,劉振興聯系上薊州區綠色食品公司,這家企業經現場考察後確定采購,總價200餘萬元。

  6月下旬,劉振興開始聯系冷鏈長途運輸車,跑完檢疫、交通等手續後,又聯系更換了飛鵝的包裝袋。等到冷鏈車來裝貨,劉振興和當地乾部一起在冷庫稱重,確保每一只飛鵝的重量在2公斤以上。由於是反復操作,“到最後我拿起包裝袋感覺一下,就知道這只飛鵝夠不夠2公斤了。”劉振興說。7月初,由當地乾部蘇力坦·艾力押車,歷經五天五夜把第一批1.3萬只飛鵝運到了薊州區綠色食品公司。

  接下來的四千多只飛鵝在運輸上卻出了問題。由於貨量小、路途遠,南疆的長途冷鏈車不願接單。最終,一位和田的司機接單,但是表示要在烏魯木齊停下來配貨,車輛滿載後再發往天津。但這位司機載著飛鵝離開策勒縣達瑪溝鄉後,劉振興卻聯系不上他了,三天三夜也打不通這位司機的電話。

  又過了幾天,這位司機纔回電話,說在烏魯木齊一直沒有配到足量的貨,受到疫情影響,外運的不確定性增加,他先把飛鵝卸在了烏魯木齊的一家冷庫裡,他接下來繼續找貨。劉振興也通過各種關系幫他找貨。結果,在烏魯木齊找到了足量的外運貨源,和飛鵝一起運往了天津。賣鵝的曲折經歷,被劉振興記在了手機日記裡。如今,他翻著日歷,不再有當初的焦慮,而是多了一份淡然和從容。“這批飛鵝的銷售,最終有利於1000多戶村民的脫貧。”河北區財政局青年乾部、掛職達瑪溝鄉副鄉長的彭順說。

  掛職於田縣阿熱勒鄉副鄉長的楊一,在開展脫貧攻堅項目時也遇到了困難。5月份,天津援疆於田工作組多方調研考察,決定啟動庫爾班手工坊的建設,讓貧困村的村民在家門口就業,實現就近脫貧。經過計算,需要在每一個貧困村找到一間150平方米至200平方米的房間,用作車間和倉庫。而這是非常不容易的,在一些貧困村,這麼大的房間,很少有空著不用的。即使找到了這樣的房間,還需要說服當地的乾部、群眾,讓他們先把房間騰出來,用作建設庫爾班扶貧手工坊。經過多次走訪、交涉、勸說,纔在夏瑪勒巴格村等找到了空房間。

  找到房間後,還要找到加工產品的原材料。當初,手工坊確定生產木搖扇,手柄所需的木棒得由木材廠供貨。於是,楊一和阿熱勒鄉黨委副書記劉子鑫、天津華喜匯通公司等工作人員一起找到當地的木材廠,請他們按照樣品供貨。由於手柄的進貨量不大,很多木材廠都拒絕供貨,後來,經過多次走訪,纔找到了願意供貨且質量可靠的木材廠。

  庫爾班手工坊剛開工時,來觀望的婦女很多,但願意直接來上班的卻非常少。這讓楊一、劉子鑫和華喜匯通公司的工作人員有些著急:好不容易搭臺建設的扶貧車間,不能因為村民的不理解、不支持而停滯不前。於是,楊一和天津援疆於田工作組、華喜匯通公司工作人員一起策劃,決定用“周薪制”激勵務工婦女,吸引更多的村民前來工作。

  開工一周後,華喜匯通公司從銀行取出現款,每份有零有整382.5元,一個信封、一個信封地發到務工者手裡,每位務工者都當場數錢並簽字確認。這種發工資的方式,讓村民們勞有所得,領到工資後充滿興奮和喜悅感。當周圍村民看到這些務工者真能從庫爾班手工坊領到工資時,紛紛報名要求加入。於是,庫爾班手工坊在阿熱勒鄉和於田縣的其他鄉鎮發展了起來。截至目前,已有20多個貧困村的手工坊投入了運營。

  基業長青

  扶貧不在一時,而在長遠。天津這些援疆乾部正在推進一些基礎設施項目的落地,這些項目持續產生回報,即使他們結束援疆返津,當地村民仍能從項目中獲得收益,進而徹底拔掉窮根子。

  時下,和田地區於田縣的多個鄉鎮在開展村民庭院改造,下沈到基層的援疆乾部在一線推動這項工作。過去,村民的房屋布局多不規整,也不合理,種植、養殖活動互相乾擾,生活也不方便,影響了脫貧致富。庭院改造,對村民家的種植區、生活區、養殖區進行分離,各個區域各有分工,種植和養殖的效益也能得到提昇。

  西青區辛口鎮綜合執法大隊大隊長、掛職於田縣斯也克鄉黨委副書記的孫萬輝,在庭院改造中主抓奧爾曼村。去年底,該村80多戶居民,其中有50多戶居民的庭院不達標。孫萬輝入村走訪後設想,先推動一戶貧困戶改造庭院,進而帶動其他村民。他捐助了一筆錢購置了沙子、水泥等材料給這戶村民,結果,再過幾天去現場查看,發現水泥不見了蹤影。再細細追問得知,貧困戶不理解也不支持庭院改造,已把水泥變賣了。經過耐心勸說,這位村民理解了庭院改造的意義,也改變了態度。

  改造後的庭院寬敞又整齊。種植區裡種上了各種蔬菜和葡萄、石榴等果樹,生活區裡則設置了起居室、客廳、廚房等,而生活區的後面是養殖區,農戶自己通過小額貸款養殖了牛、羊、雞等,實現了庭院內脫貧致富。“既安居又富民,庭院改造讓村民們安居樂業,這是一項具有長遠意義的工程。”孫萬輝說。

  在於田縣斯也克鄉、阿熱勒鄉、托格日尕孜鄉,西青區分別出資援助建設了夜市,提供的攤位可以讓貧困戶創業,保安、清潔等工作崗位也能解決當地貧困村民的就業問題。在托格日尕孜鄉的夜市建設過程中,遇到了供電箱損壞、線路不通的難題,副鄉長李憲策與供電公司及工程公司積極溝通,通過“先修後批”的方式解決了供電問題,加快了工程的進度。“每一個夜市,都寄托著天津援疆乾部的希望。這些夜市開張後,可以帶動貧困戶脫貧,還能豐富村民們的生活,持續為當地經濟發展服務。”李憲策說。

  回首半年多時間來下沈鄉鎮基層的援疆經歷,策勒縣達瑪溝鄉副書記劉振興在一篇心得中寫道:從巍巍昆侖到茫茫戈壁,從不腐胡楊到浩瀚沙海,無不見證了一批又一批的援疆人員在這裡灑下的辛勤汗水。在這裡,每一位援疆人就如同塔克拉瑪乾沙漠裡的一棵樹、昆侖山上的一片雪,都在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著新時代的新擔當和新作為。這份感悟和情懷,也在激勵著一批又一批青年來到邊疆,繼續書寫新的援疆故事。(津雲新聞編輯孫暢)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