踐行偉大抗疫精神 凝聚科技強國力量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求是》 作者: 編輯:靳永鋒 2020-10-20 17:12:50

內容提要: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為我們全面戰勝疫情乃至一切艱難險阻提供了行動指南和精神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為我們全面戰勝疫情乃至一切艱難險阻提供了行動指南和精神動力。科技界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疫情防控的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積極行動、全力奮戰,努力為疫情防控提供科技支橕。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的重要講話,對於不斷築牢科技界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廣泛凝聚愛國奉獻的科技力量,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一、偉大抗疫精神凝聚科技抗疫強大組織力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傳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習近平總書記以非凡的政治智慧、頑強的意志品質、深厚的人民情懷、強烈的使命擔當,帶領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打響了一場氣壯山河的抗擊疫情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

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指揮、親自部署,為科技抗疫引領方向、提供遵循、匯聚力量。戰“疫”之初,習近平總書記及時提出“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精准施策”的疫情防控總要求,為打贏這場人民戰爭提供了科學指引。2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上強調,戰勝疫病離不開科技支橕,要加大科研攻關力度。3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軍事醫學研究院、清華大學醫學院調研時指出:“人類同疾病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學技術,人類戰勝大災大疫離不開科學發展和技術創新”,“共享科研數據和信息,共同研究提出應對策略,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智慧和力量”。3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北考察時進一步強調,“防控新冠肺炎斗爭有兩條戰線,一條是疫情防控第一線,另一條就是科研和物資生產,兩條戰線要相互配合、並肩作戰”。“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科技是戰勝困難的有力武器”,在5月29日給科技界代表的回信中,習近平總書記囑托科技工作者堅定創新自信、勇攀科技高峰。在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和每個關鍵點,習近平總書記始終強調發揮科技的重要利器作用,強調以科學防治為基本要求,以強化科技支橕為重要保障,堅持向科學要答案、要方法,為廣大科技工作者積極投身科技抗疫、砥礪創新建功,提供了重要思想遵循和科學方法論指引。

黨中央的決策部署、國家和人民的需要就是科技界的“集結號”。廣大科技工作者堅決聽從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號令,盡銳出戰、勇挑重擔、攻堅克難。科技部、衛健委、工信部等12個部門迅速組成科研攻關組,確定臨床救治和藥物、疫苗研發、檢測技術和產品、病毒病原學和流行病學、動物模型構建等五大主攻方向,綜合多學科力量開展科研攻關,發揮科技阻斷病毒傳播的關鍵利器作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新冠病毒研究”應急專項指南甫一發布,許多大學和科研機構迅速組織力量,開展醫學前沿攻關和流行病學研究。

  2020年5月29日,在第四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來臨之際,習近平總書記給袁隆平、鍾南山、葉培建等25位科技界代表回信,高度贊譽科技工作者的矢志報國情懷,充分肯定科技對疫情防控的重要支橕作用。中國科協隨即向廣大科技工作者發出《牢記囑托,在創新創造中建功立業》倡議書。 中國科協供圖

當白衣戰士們開始馳援湖北時,中國科協聯合中華醫學會等四學會發出第一封倡議《致抗炎一線同仁書》,呼吁全社會堅定信心、尊重科學,積極關愛廣大醫務工作者。中國科協緊跟中央因時因勢調整防控策略,向科技界連續發出《戰“疫”有我,為決勝攻堅提供科技志願服務》、《團結信任、創新爭先,堅決打贏疫情防控人民戰爭》等倡議。5月29日,在第四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來臨之際,習近平總書記給袁隆平等25位科技界代表回信,高度贊譽科技工作者矢志報國的情懷,充分肯定科技的重要支橕作用。中國科協隨即發出《牢記囑托,在創新創造中建功立業》倡議書,號召廣大科技工作者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重要指示精神,打造高質量發展新引擎,匯聚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強大力量。這一封封“家書”,傳遞著習近平總書記的關愛囑托,傳達著黨中央全面部署,在沒有硝煙的戰場上溫暖了科技工作者的心田,更凝聚了智慧和力量、激發了斗志和豪情。

偉大抗疫精神鑄就亮麗精神標識,融匯中國精神、民族精神、時代精神。“生命至上、舉國同心、捨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習近平總書記對偉大抗疫精神的精闢概括,是對中國精神、民族精神、時代精神的生動詮釋,是弘揚科學家精神、推動科技進步與創新的重要遵循。在科技工作者眼中,“尊重科學”蘊含著鮮明時代內涵與硬核力量。“把尊重科學寫入偉大抗疫精神,表達出科技界的心聲,寫到了科技工作者的心坎上”,一位科學家這樣感慨。面對前所未知的新型傳染性疾病,秉持科學精神、科學態度,把遵循科學規律貫穿於決策指揮、病患治療、技術攻關、社會治理各方面全過程,成為抗疫斗爭的鮮明特點。

二、築牢科技支橕疫情防控的雄關鐵壁

疫情防控是一場與病魔較量的阻擊戰,也是一場與病毒賽跑的科技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對新冠肺炎疫情的源頭和宿主、傳播途徑、致病機理、危害性致命性、診療方案、救治藥物以及患者康復後是否存在後遺癥等,都還沒有完全搞清楚。越是面對這種情況,越要堅持向科學要答案、要方法。”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既是期待、更是要求,這些“沒有完全搞清楚”的問題,就是科技精准發力的重要靶向。

醫療救治一線,是抗疫斗爭最激烈、最驚險的戰場,也是醫學科技創新的搏擊場。科研與臨床結合是提高治愈率、降低感染率和病亡率的關鍵,這就要求科研人員必須站到一線。為打贏這場戰“疫”,科研人員分秒必爭,向未知挑戰,致力於攻克技術難關,有效服務臨床救治及疫情防控。

診斷檢測是早發現、早隔離、早治療的關鍵。科研攻關組按照習近平總書記“英雄不論出處,誰有本事誰就揭榜”的指示要求,面向全國征集解決方案,推出了一批靈敏度高、操作便捷的快速核酸、抗原、抗體等檢測設備和試劑。廈門大學夏寧邵團隊、邱子欣團隊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支持下,率先推出雙抗原夾心法總抗體檢測試劑,由世界衛生組織向全球推薦。在科研人員共同努力下,我國新冠診斷試劑產品研發及獲批臨床數量均為全球第一。工信部組織三大運營商開發並面向全國手機用戶提供“通信大數據行程卡”到訪地查詢和人員流動監測服務。一批科技型企業開發應用大數據追蹤溯源、健康碼識別等科技手段服務於快速篩查、精准定位,為及早發現和隔離病例贏得了寶貴先機。

我國迅速形成重點藥物研發的科研攻關格局,最早聚焦老藥新用,通過體外試驗篩選出具有潛在抗病毒活性的藥物,實行中西醫結合,先後推出八版全國新冠肺炎診療方案,篩選出“三藥三方”等臨床有效的中藥西藥和治療辦法,為抗擊疫情提供有力支橕,被多個國家借鑒和使用。

醫療裝備是科學診療的基本條件。我國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對人工肺以及動物模型、分子生物學、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模擬仿真等重大基礎科學、應用技術以及醫療裝備,加大科技創新布局和支持力度。中科院周欣研究員領銜的科研團隊,應用人體肺部氣體磁共振成像裝備,在全球首次對新冠肺炎導致的肺功能損傷、治療及預後進行全面評價,應用至武漢金銀潭醫院和武漢同濟醫院抗疫一線。

疫苗是戰勝疫情的終極武器。為提高疫苗研發成功率,我國5條技術路線同時啟動,滅活疫苗、腺病毒載體疫苗、重組蛋白疫苗、核酸疫苗、減毒流感病毒載體活疫苗研制同步並舉,技術路線覆蓋全球主要類型,已有多款疫苗進入臨床試驗階段,走在了世界前列。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平時如此,戰時更如此。面對信息“疫情”,科技界迅速啟動應急科普機制,突出“防疫病、防恐慌”,以科學方法、用事實說話,傳播防疫知識、分析疫情態勢,穩定公眾情緒,堅定必勝信心,有效增強了全社會科學防控疫情的意識和能力。

疫情防控昇級後,公眾對科學防治的信息需求激增。中國科協第一時間編制了《科學防護“疫”問醫答》系列科普掛圖,“科普中國”平臺第一時間上線微博話題“疫情速報”,持續更新最新科研進展、有效診療方案,普及防控知識,相關產品瀏覽量超過82.8億人次,科學知識與正能量傳播增強了公眾理性認知。科學闢謠平臺廣泛匯聚科普資源,總傳播量超過20億次。讓科學跑贏謠言,讓謠言止於初始,讓科技成為制勝之器——這正是科技界的誓言!

為公眾吃下“定心丸”。面對洶湧疫情和諸多未知,緊張、焦慮、恐慌……中國醫學救援協會迅速開通全國心理援助電話熱線。中國心理學會啟動抗擊疫情“安心”行動,面向公眾開展心理援助與危機乾預。

“如何快速切斷病毒擴散途徑?”中國城市規劃學會發布《一個減少冠狀病毒擴散的規劃建議》。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連續提出“理性封城防疫十策”、“啟用對口支援模式”等多項政策建議。“疫情會不會卷土重來?”華中公共衛生與健康聯合研究中心提出《今冬明春重大疫情防控面臨的風險和對策》。“七十二溪成一瀑,合流飛落玉淵長”,一條條建議如小溪匯聚入海,為戰勝疫情注入了科技力量。

三、高擎科學家精神火炬照亮至暗時刻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偉大抗疫精神同中華民族長期形成的特質稟賦和文化基因一脈相承,是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時代寫照。以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為內核的科學家精神,是中國科技共同體在長期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精神財富,是科技進步與創新的精神支橕。在這場疫情戰斗中,廣大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以科學驅散疫情陰霾,砥礪創新創造實踐,讓新時代科學家精神與偉大抗疫精神交相輝映。

胸懷祖國,服務疫情防控科學決策。面對突如其來的傳染病,科學家的愛國、奉獻精神,體現在對國家和人民高度負責的態度,大膽質疑、科學論證,及時提出可行性防控救治方案,為黨中央科學決策提供了可靠依據。1月18日晚,一支匯聚了中國呼吸病學、流行病學、重癥醫學、微生物學、疾病預防控制等相關學科6位院士的高級別專家組趕赴武漢,84歲的鍾南山院士任組長。專家組臨危受命,開展實地考察,取得第一手調查資料後,專家組確信新冠病毒有人傳人現象。1月20日一早,6位高級別專家走進中南海,直接面對決策層,匯報對疫情的研判意見。

1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要求立即對湖北省、武漢市人員流動和對外通道實行嚴格封閉的交通管控。這是一個艱難的重大決定。恰逢中國春運這一人類最大規模的人口遷徙,對一個超千萬人口的現代化大都市“封城”,決策者面臨空前壓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作出這一決策,需要巨大政治勇氣,但該出手時必須出手,否則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2月初,數以萬計、與日俱增的病患,不斷超出醫療資源負荷極限。疫情重壓如山,如何盡快實現應收盡收、應治盡治?“啟用大空間、多床位的‘方艙醫院’,是當務之急。”2月3日,王辰院士這樣建議。短短10多天,一座座被視為“生命方舟”的方艙醫院在武漢三鎮建設啟用,大幅擴容收治能力。

勇攀高峰,撥開疫情傳播蔓延迷霧。面對未知的疾病,科學家的求實、創新精神,體現在潛心研究、主動作為,把論文寫在抗擊疫情的第一線,把研究成果應用到抗疫實踐中。在武漢,陳薇院士率領團隊與後方科研基地聯合作戰,向新冠病毒研究的前沿發起衝鋒,研制出國內第一個獲批正式進入臨床試驗的疫苗,8月11日,該疫苗獲得國家專利,成為國內首個進入臨床獲得專利權的新冠疫苗。張伯禮院士從一開始就推進中醫國家隊進方艙醫院,在抗疫前線,他力推中醫藥盡早介入、全程參與病人救治。最終中醫國家隊進駐的江夏方艙醫院所有病人零轉重、零復陽,醫護人員零感染。

  2020年1月7日,我國科研團隊分離到新冠病毒並獲得電鏡照片。新型冠狀病毒屬於β屬的冠狀病毒,病毒顆粒表面分布有“皇冠”樣凸起,能夠與宿主細胞表面的特定受體結合,穿入細胞內部,完成轉錄、復制等生物學過程,新產生的病毒顆粒從細胞中釋放,再感染其他細胞。左圖是新冠病毒電鏡照片,右圖是新冠病毒復制導致的細胞病變。 科技部供圖

協同合作,助力疫情防控命運與共。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病毒沒有國界,唯有團結協作、攜手應對,國際社會纔能戰勝疫情。面對蔓延全球的傳染病,中國科學家們集智攻關、團結協作,共享科研數據和信息,共同研究提出應對策略,深化科技抗疫國際合作,以科技支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

早在1月7日,中國科學家就從樣本中分離出新型冠狀病毒並檢測出病毒全基因組序列,及時向世界公開,受到世界衛生組織高度評價。中華醫學會建立專業性交流平臺,與全球共享最新科研成果、診治防控經驗。200多種期刊迅速向世界衛生組織提交授權書參與COVID-19數據庫建設,為全球抗疫貢獻中國科技期刊的力量。

科學致真,大道不孤。中國科技界致力於建設以理服人的學術共同體、以德服人的價值共同體、以人為本的命運共同體,向世界講好中國抗疫故事。我國科技組織與約300個國際、國別科技組織開展交流合作,通過線上講座、視頻會議等方式,舉辦“國際抗疫大講堂”等系列活動,為全球抗疫提供科學指導。一系列跨越國界的民間科技交流,增信釋疑,凝聚共識,鞏固了友誼,促進了合作。

在這場同嚴重疫情的殊死較量中,中國科技界經受了抗疫斗爭偉大實踐的風雨洗禮,廣大科技工作者進一步堅定了使命擔當和創新自信。9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提出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新時代科技發展戰略方針,這是鞭策,更是動員令,激勵著廣大科技工作者肩負起歷史責任,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為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答案、提供方法、提供科技解決方案,是科技工作者報國為民的神聖使命。我們要更加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弘揚偉大抗疫精神,擎起新時代科學家精神火炬,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不懈奮斗!

   原標題:踐行偉大抗疫精神 凝聚科技強國力量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