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論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中國經濟網 作者: 編輯:張麒麟 2020-11-07 13:05:14

內容提要: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並對未來5年乃至更長時期的生態文明建設作出戰略謀劃。這充分體現了我們黨對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規律性認識的不斷深化,順應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熱切期待。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並對未來5年乃至更長時期的生態文明建設作出戰略謀劃。這充分體現了我們黨對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規律性認識的不斷深化,順應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熱切期待。我們要認真學習、深刻領會、堅決落實好這一戰略部署,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回顧人類發展歷史,可以清晰看到,自第一次工業革命以來,隨著人類利用自然的能力不斷提高,人類活動不斷觸及自然生態的邊界和底線的種種危害,也越加顯現出來。比如,對自然界的過度開發,導致生物多樣性減少,迫使野生動物遷徙,增加野生動物體內病原的擴散傳播,等等。進入新世紀以來,從非典、禽流感到中東呼吸綜合征、埃博拉病毒,再到這次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人類生存和可持續發展所面臨的現實威脅,已經越來越緊迫地擺在我們眼前。惟有更好平衡人與自然的關系,纔能守護人類自身的健康;惟有更好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纔能有序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格局。

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首先必須真正做到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堅決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一方面,要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積極引導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在全社會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推動形成健康文明生產生活方式,在人們的思想上和頭腦中構築縝密的生態文明無形邊界,增強全民族生態環保意識。另一方面,還要立足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強化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管控,強化綠色發展的法律和政策保障,構建生態文明體系,落實生態保護、基本農田、城鎮開發等空間管控的有形邊界,減少人類活動對自然空間的佔用。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須臾不可偏離新發展理念的指引。當前,我國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改革任務仍然艱巨,生態環保任重道遠,特別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不僅要全力以赴堅決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持續改善環境質量,更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提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總之,就是要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堅定不移的決心紮實推進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始終不渝地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確保中華民族千秋萬代永續發展。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