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新而論·大國經彩】推動綠色發展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經濟日報 作者: 編輯:靳永鋒 2020-11-09 13:01:40

內容提要: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體現。『十三五』期間,全國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污染防治階段性目標順利實現。『霧霾少了』『環境美了』,正成為越來越多人的切身感受。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體現。“十三五”期間,全國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污染防治階段性目標順利實現。“霧霾少了”“環境美了”,正成為越來越多人的切身感受。

生態好,發展纔會更好。天更藍、水更清、山更綠的背後,是我們這個擁有14億人口的最大發展中國家,堅定走上了一條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發展之路。

北京奧林匹克公園 (中國經濟網資料圖 武曉娟/攝)

“擦亮”藍天 走綠色發展之路

“十三五”期間,全國空氣質量明顯改善。為“擦亮”藍天,很多地方不再把生態環境保護看成是給發展“拖後腿”,而是將綠色發展作為新機遇和抓手,努力走出一條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雙贏之路。

在河北省遷安市的市標廣場,用不鏽鋼打造的“鐵原子”城市雕塑靜默矗立。遷安擁有豐富鐵礦,一度鋼鐵企業如雨後春筍般湧現。鋼鐵讓當地人富了起來,也曾讓當地群眾飽受空氣污染之苦。

去產能成為河北省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的關鍵之策。自2014年以來,“鋼城”遷安累計壓減1000萬噸鐵、1000萬噸鋼的產能。同時,當地鋼鐵企業加大環保投入,並不斷延伸產業鏈,開發新產品,提昇鋼鐵產業高附加值產品的比重。近幾年,遷安的生態環境質量明顯好轉。

生態環境保護的成敗,歸根結底取決於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昇級。遷安市的綠色轉型並非個例,“十三五”期間,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穩步推進,推動產業結構調整,淘汰落後產能、改造提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目前,我國已建成世界最大規模的超低排放清潔煤電供應體系,光伏、風能裝機容量和發電量均居世界首位,清潔能源佔能源消費的比重達23.4%

“藍天白雲更多,清新空氣常在”正成為現實。今年1-9月,全國33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87.2%,一些城市已經較大幅度提前完成“十三五”目標。

大理洱海(中國經濟網資料圖 武曉娟/攝)

保衛碧水 壯士斷腕動真格

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水環境保護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以往,我國一些地方的經濟發展方式粗放,在資源環境方面付出了沈重代價,導致了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等問題。

洱海是大理人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母親湖”。近年來,隨著大理的知名度、美譽度不斷提高,外來人口逐漸增多,餐飲客棧服務業快速發展,加之洱海流域截污治污設施基礎薄弱,以致污染日益加重。

為還“母親湖”一份健康,近幾年,大理壯士斷腕,全面打響環湖截污、生態搬遷等攻堅戰。20174月,洱海迎來史上最嚴整治,洱海核心區所有餐飲、客棧一律暫停營業,配合整改。20186月,4400多公裡的污水收集管網建成,實現了污水的全收集全處理。

動真格也見了真效果。隨著整治工作不斷推進,洱海水質得到了極大改善。2017年洱海水質實現6個月Ⅱ類,20182019年連續兩年洱海水質實現7個月Ⅱ類,今年15月洱海水質為Ⅱ類,主要水質指標變化趨勢總體向好。良好的生態環境也助推了全域旅游發展,2019年大理州共接待游客5300萬人次,旅游業總收入941億多元,均實現同比增長。

應該說,水污染問題是工業化、城鎮化發展過程中長期積累形成的,治理不可能一蹴而就。向水污染宣戰,應成為個人、社會、政府的共識。一方面,要樹立起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另一方面,政府要嚴懲各類環境違法行為和違建項目,健全水環境監測網絡,嚴格控制各類環境風險。

內蒙古興安盟紮賚特旗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中國經濟網資料圖 武曉娟/攝)

守護淨土 精准治污下功夫

富饒肥沃的土地,是大自然賜予人類的寶藏。強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復,有效防范風險,纔能讓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土壤污染具有隱蔽性、滯後性、累積性、地域性、長期性等特點,因此在治理上就要從實際出發,突出重點,紮實有效開展修復,避免盲目“一刀切”。

保障耕地安全,纔能“吃得放心”。目前,我國已完成農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化肥農藥施用量連續四年負增長,全國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75%。未來,還要將污染耕地修復納入生態建設長遠規劃,牢固樹立可持續發展理念;加強配套政策扶持,如通過國家專項基金,對以淨化為目標的耕地修復工作給予啟動資金和相關政策支持,減輕地方政府壓力。

嚴格建設用地准入,纔能“住得安心”。要嚴格落實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名錄制度,做好污染狀況調查、監測和評估。對存在污染風險的地塊,不一定急於修復、急於使用,如果不能確保安全就堅決不用,特別是不能作為住宅、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用地。

土壤污染防治工作離不開資金、技術等要素的保障,離不開各方面的支持和監督。由於土壤污染的特點使得其很難引起關注,還應加強土壤污染的科普與宣傳,增強全社會保護土壤環境的意識和責任感,使土壤污染防治成為一種自覺行為。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人人都是受益者。在新發展理念指引下,匯聚全社會的磅礡力量,久久為功向前進,我們一定能建成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的美麗中國。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