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光明日報 作者: 編輯:鄧坤偉 2020-11-13 12:50:53

內容提要: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昭示我國即將邁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的發展階段,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成為繼全面小康之後的奮斗目標。《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指出:『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這明確了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在現代化全局中的突出地位。

“十四五”新詞典】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昭示我國即將邁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的發展階段,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成為繼全面小康之後的奮斗目標。《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指出:“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這明確了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在現代化全局中的突出地位。

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突出位置意義重大。

第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關乎民族未來。中國共產黨為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進行積極探索,將美麗中國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目標。生態文明是一種以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共生、持續繁榮為基本特征的文明發展形態,通過堅定不移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第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關乎經濟高質量發展。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經濟發展表現為社會財富的增加,人類的第一個歷史活動是生產勞動,勞動和自然界一同構成一切財富的源泉。過度消耗自然資源、破壞生態環境必然會遭到大自然的報復,到那時人類的生產生活將難以為繼,已經獲得的財富也會失去,從而影響經濟發展質量。

第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關乎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社會公平主要包括代內公平和代際公平。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同一個時代,生態環境遭到人為破壞,其結果往往是少數人獲益而多數人利益受損,影響了社會公平。如果以犧牲下一代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來換取當代人的利益,那麼代際公平將受到嚴重損害,人民生活更加美好的目標將難以實現。

第四,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關乎人的全面發展。優美的生態環境具有重要審美功能,美麗的自然風光能夠愉悅心情、陶冶情操。自古以來無數文人墨客吟詠了秀美的“山水田園”,留下許多傳誦千古的名篇佳作,形成獨特的文化風景,激發人們對優美生態環境的向往和建設“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中國的熱情,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必須堅持理念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一代接著一代乾,馳而不息,久久為功。

首先,堅持理念創新,形成綠色發展價值取向。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把生態優美和經濟增長“雙贏”作為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價值標准。確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倡導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推動綠色發展、低碳發展、循環發展,改善生產環境和生活環境,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長點,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理念,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增強生態系統循環能力,維護生態平衡。

其次,堅持制度創新,完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立健全硬約束的制度體系,讓生態文明制度成為不可觸碰的高壓線。完善源頭預防、過程控制、損害賠償、責任追究的生態環境保護體系,形成環境保護的剛性倒逼機制。發揮全民參與的鄉規民約、社會公約教育引導作用,強化共建共享,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共同建設、共同享用的良好生態發展格局。

最後,堅持科技創新,形成綠色發展的戰略支橕。科學技術在防治污染、改善生態方面大有可為、大有作為。當前,物理法、化學法、生物法等科學方法廣泛應用於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治理,衛星遙感技術、計算機技術、生物工程技術在保護環境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新時代生態環境科技工作要堅持問題導向、需求導向和結果導向,繼續推動科技體制改革、創新科研組織實施機制、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不斷彰顯科學技術在推動綠色發展中的力量。

作者:成長春(江蘇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南通大學基地主任、江蘇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院長)

   原標題:『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