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出國作戰志願軍穿什麼?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中國軍網 作者: 編輯:靳永鋒 2020-11-20 20:57:38

“風煙滾滾唱英雄,四面青山側耳聽……”一聽到這熟悉的歌曲,中國人民志願軍英雄兒女的形象立刻浮現在眼前:頭戴栽絨棉帽,身穿匝道棉衣,腳蹬高腰棉皮鞋,胸佩“中國人民志願軍”胸章……

入朝的志願軍官兵主要穿我軍50式軍服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7月13日,中共中央決定組建東北邊防軍。同年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參戰。志願軍從編成到出國,時間很短,一切准備工作都很倉促。首批入朝部隊軍官都穿著朝鮮人民軍軍服——朝式帶折直筒帽、立領黃呢軍服、牛皮武裝帶、黃呢馬褲、黑色長統馬靴……志願軍乾部不帶軍銜肩章,師職以上穿將官服、團營職穿校官服、連排職穿尉官服,士兵有穿朝鮮軍服的,但絕大多數都穿解放軍軍服,都不戴帽徽、胸章……

身穿朝鮮人民軍軍服的38軍首長(左起):軍長梁興初,副軍長江擁輝,政委劉西元

除首批入朝部隊換發了朝鮮人民軍服裝外,其餘陸續入朝的志願軍各部隊,均穿著我軍50式軍服,這是新中國成立後我軍第一次統一裝備的服裝。其基本樣式為:

乾部、戰士的冬服戴棉帽或皮帽;乾部上衣有兩個上挖袋,有袋蓋,單排五粒扣;褲子為西式褲,設有後槍袋;戰士上衣與乾部基本相同,兩個上袋蓋有扣眼,明扣;女軍人冬服為列寧服,小翻領,雙排十粒扣,緊袖口,西式褲。均用棉平布制作,團以上乾部為呢料,其中,團級用粗呢,師級以上用細呢(麥爾登呢);顏色為黃綠色。

50式乾部、戰士夏服用料、顏色與冬服相同,均戴大檐帽(大蓋帽)。戰士上衣為套頭式,半開口,緊袖口,兩個上挖袋,紮線腰帶。女軍人夏服為連衣裙,立翻領,套頭式,前襟上部開口系3粒扣,兩個上挖袋,長袖,緊袖口處系1粒扣,中腰有布制腰帶,裙子下擺長及膝蓋以下。從1951年起女軍人夏服另配長褲。

志願軍部隊均不佩戴“八一”帽徽和“中國人民解放軍”胸章。因為是以“志願軍”身份參戰的,當時嚴格規定:入朝前,所有人員和單位必須將帽徽、胸章等一切具有人民解放軍標記的物品留在國內,印信與文件一律上繳。故盛傳的所謂“一八?師軍旗被繳”純屬不負責任的無中生有。

1950年冬,穿50式冬服的解放軍指戰員紛紛要求加入志願軍部隊,參加抗美援朝

讓黨中央掛念的志願軍冬服

志願軍入朝後主要遇到三個困難:一個是武器裝備的劣勢和彈藥不足;一個是吃的問題特別是熱食供應困難;還一個就是冬服緊張。

為准備志願軍出國作戰,總後勤部早在1950年7月就安排東北、華北、華東和中南軍區,趕制棉衣34萬套,棉皮鞋36萬雙,棉帽、絨褲、棉背心、棉大衣各40萬件(頂、條),棉手套、襪子各70萬雙。但因入朝部隊增加,且形勢緊迫,許多部隊來不及配齊冬服。第二批志願軍入朝時,已是冬天。朝鮮北半部冬季非常寒冷,而從中國南方趕來的部隊還來不及換冬服。1950年11月6日,在沈陽車站,奉中央軍委命令前來檢查部隊入朝准備的東北軍區副司令員賀晉年見到第九兵團第20軍官兵身著華東地區的棉衣,頭戴大檐帽,腳穿膠底單鞋,大為震驚,立即找到正在指揮部隊運輸的20軍副軍長廖政國,要求緊急停車兩小時以便從東北軍區部隊中調集厚棉衣和棉帽。但是軍情十萬火急,20軍的58、59和89師基本都沒有停車而直接開往朝鮮的江界,只有軍直屬部隊和後衛的60師在短暫的停車間隙裡得到為數不多的厚棉衣和棉帽。

入朝前守衛在鴨綠江邊的東北邊防軍戰士,戴著大檐帽

冬服不足,成為志願軍入朝後面臨的嚴重問題。在東北軍區第一屆後勤會議上,20軍所作的後勤工作初步總結中就提到,全軍二萬五千傷員,凍傷佔百分之六十以上,約一萬五千人。原因是部隊“除棉衣發齊外,棉帽、棉鞋及其它保暖物資都未得補充。在冰天雪地中作戰非常痛苦,唯一辦法是拆被子做襪子、手套、耳套等。據不完全統計,全軍有百分之六十的被子被拆完了。”在清川江戰役中的長津湖之戰,志願軍參戰部隊更是因為缺少棉衣吃了大虧。參戰的志願軍第9兵團20軍、27軍,由於緊急入朝參戰,部隊沒有配齊冬季御寒服裝,致使非戰斗減員極大,僅27軍在第一天行軍中,就凍傷了700餘人。20軍、27軍甚至有3個連隊呈戰斗隊形全部凍死在設伏地點,成為令美軍敬畏的“冰雕連”!

志願軍冬服問題,引起志願軍總部、中央軍委和中共中央的高度重視。為此,中央人民政府緊急成立東北軍服廠,並下令上海盡快組織研制工業用縫紉機,以解志願軍棉衣供應的燃眉之急。周恩來總理十分焦急,每天兩次電話,催問冬服的生產和調運情況。並親自指示:給志願軍的軍服一定要用新棉花、優質棉花!為什麼一定要用新棉花?原來這新棉花不但蓬松、保暖,更重要的是乾淨,戰場上一旦戰士負傷,可以掏出棉衣裡的棉花止血。當時嚴懲了個別不法奸商,他們在給志願軍做的棉衣裡塞進劣質棉花,致使志願軍戰士負傷後感染,造成不必要的傷亡。

志願軍的栽絨帽,有的有帽檐,有的沒有

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和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持是分不開的。特別是東北地區作為支援抗美援朝戰爭的重要基地,為志願軍提供了大量軍服、軍鞋、食品、炮彈、火箭彈、炸藥等軍需物資。僅東北地區的四大城市沈陽、旅大、哈爾濱、長春,在志願軍入朝後短短的幾個月內就生產了上百萬套軍服,保證了前線將士的需求。

東北某地被服廠的工人為志願軍趕制冬服

人民手中線,戰士身上衣。圖為武漢一女中的學生利用課餘時間為志願軍縫制棉衣

志願軍的軍服供應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美軍依仗空中優勢,一直把破壞志願軍後方供應作為削弱志願軍戰斗力的手段之一。特別是從1951年7月起,對志願軍後方實施“絞殺戰”,企圖切斷志願軍後方運輸線。志願軍被裝物資前運,季節性強,數量集中,體積龐大,是敵機轟炸破壞的重點目標。因此,組織志願軍的被裝供應,是對後勤戰線的嚴峻考驗。1951年夏裝前運,因中間環節多,物資到站過於集中又未能立即疏散,遭致敵機轟炸,造成重大損失。整個夏裝損失量佔前運數的30%。僅三登庫區一次被炸,即損失單衣28萬套,襯衣12萬多套,膠鞋19萬多雙,軍帽23萬多頂。致使東線有的部隊不能按時換裝,到了炎熱的夏天還穿不上單衣,只好將棉衣改成夾衣。

美軍對志願軍後方實施“絞殺戰”

1951年冬裝前運,吸取了夏裝前運的教訓,從積極防空入手,盡量縮短物資在中途停留時間,改由各軍回國領運和突擊直達運輸。在冬裝還沒有完全從祖國的被服工廠運出時,志願軍的後勤部隊就提出了響亮的口號:“為勝利完成今年的供應冬裝的任務而斗爭!”“為保證不損失一件冬裝而斗爭!”1951年9月10日,彭德懷司令員命令“後方機關及無戰斗任務的部隊,應集中一切力量運棉衣,求得9月底至10月初發齊。”志願軍後勤系統緊張而有秩序地展開搶運冬裝工作。各特種兵組織汽車到安東自運。其餘955車皮用火車采取“片面續行法”運到朝鮮,再由二線部隊組織力量到鐵路運輸終點接運,然後人背馬馱,把冬裝從卸車點運回部隊。由於組織嚴密,不但運送快,而且損失小,只佔全部冬裝143萬套的0.52%。

志願軍後勤部隊的女戰士在分發棉褥

1951年10月,志願軍入朝作戰的第二個冬天來臨之前,志願軍後勤司令部已備齊了當年的全部冬服,使部隊早於敵人一個月穿上了棉衣。當身著嶄新棉軍裝的志願軍戰士出現在談判地點板門店時,敵方的停戰談判代表都驚呆了。他們說:“沒想到轟炸得這麼厲害,你們還能穿上棉衣,比我們還早。”

志願軍戰俘營裡的戰俘穿上了志願軍的新冬服,樂得合不上嘴!

1952年以後,被裝前運大體上都是采用1951年冬裝前運的辦法,運輸途中幾乎沒有受到損失。

1952年11月,負責志願軍冬服生產的總後勤部軍需生產部接到總政治部轉來志願軍五六 四部隊二支隊二分隊指戰員的感謝信,信中說:“我們在寒冬之前就收到你們做的棉衣、棉大衣和棉皮鞋,真是喜得合不上嘴。我們一定要用抗美援朝的勝利成果來回答祖國人民對我們的熱情關懷和殷切期望。”

在實戰中改進的志願軍軍服

志願軍在戰爭實踐中發現,大檐帽不適應林區作戰需要;套頭式單衣(仿蘇式)透氣性差,而且負傷後難以脫卸,影響救護;棉花易滾花成堆,影響保暖,且易被刮破;栽絨帽沒有聽孔,不利防空襲防炮擊;毛皮靴腰矮,容易灌雪……

戰士們的要求牽動著中南海——經敬愛的周總理親自過問,解放軍總後勤部很快對軍服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研究,從結構上做了改進,以適應志願軍作戰的要求。

1951年6月22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下達《關於志願軍冬服式樣與質量的指示》,對朝鮮戰場志願軍乾部、戰士棉衣褲、棉帽、毛皮鞋等都進行了一些改進,主要是:

乾部棉衣領子改為翻領,前懷裡面加一護胸以御風寒;棉褲為馬褲式,褲腿下端打五個銅扣或電木扣。戰士棉衣兩肩加一塊護肩布使兩肩耐磨,袖口加袢帶;棉褲為西式褲大褲腳,褲腳口加抽帶便於系住毛皮鞋腰;前膝加護膝,後襠加護襠。乾部戰士棉衣、褲棉花均用粗絨白花,每套鋪花四斤半;棉花均絮在裡子上。

普通皮棉鞋為半長筒式,鞋前頭加寬加高、加絨毛及加一層氈墊,使不夾腳不凍腳趾。靴腰高八寸,毛皮裡子,帆布面子。使褲腳系住毛皮鞋的腰不凍腳脖子。鞋腰一邊開口釘氣眼帶兩根帶,便利穿脫。營以上乾部為長筒毛皮靴式。

另外,夏服大檐帽改為解放帽;戰士套頭式單衣改為前開襟;在肘、肩、臀、膝部位加紮一層布,提高了軍服的耐磨程度;栽絨帽增加了聽孔。經過多次研究改進,志願軍服裝基本上做到了堅固、耐用、保暖、防寒,較好地適應了朝鮮戰場作戰的要求。

志願軍著名冷槍手張桃芳,在33天中以442發子彈打死打傷敵人214名。他的棉衣袖口加了袢帶。

堅守坑道作戰的志願軍戰士,接石縫中滴出的水。此時戰士栽絨帽已有聽孔。

改進後的志願軍棉衣的棉花紮在裡子上,棉褲褲腳可以收緊。

朝鮮停戰後的志願軍軍服

在許多影視作品中出現的我志願軍官兵(停戰前)都佩戴著“中國人民志願軍”胸章,有些還是簡體字。有些書籍中提到,志願軍入朝後,為區別於朝鮮人民軍,統一佩戴著“中國人民志願軍”胸章。其實,這是不符合事實的。實際上,志願軍從1950年10月入朝作戰到1953年7月停戰,都沒有佩戴胸章,彭德懷司令員停戰簽字時也是沒有胸章的。

1952年國慶節在天安門的志願軍歸國觀禮代表團,都沒有“中國人民志願軍”胸章

1953年朝鮮停戰以後,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中國人民志願軍政治部批准,志願軍乾部戰士開始佩戴“中國人民志願軍”布胸章,大體開始時間是1953年10月。志願軍胸章顏色、尺寸和用料與“中國人民解放軍”胸章相同。是一塊長方形白布條(雙層布,表面四邊有白色匝道),佩戴在左胸衣袋上方,印有黑色的“中國人民志願軍”繁體字和紅色的邊框。

中國人民志願軍胸章

1953年國慶節在天安門的志願軍歸國觀禮代表團,已佩戴“中國人民志願軍”胸章

195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實行軍銜制。從1955年10月起,國內的各部隊陸續開始授銜,並換著55式軍銜服裝。駐朝鮮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授銜換裝較國內解放軍要晚些。1956年下半年,志願軍部隊開始授銜。從10月25日起,志願軍幾十萬官兵開始佩戴志願軍帽徽、軍銜肩章、領章及兵種、勤務符號,換著嶄新的55式軍服。志願軍帽徽和解放軍帽徽的區別是沒有“八一”。

1956年開始佩戴的志願軍帽徽、肩章、胸章

1958年志願軍歸國前曾駐守上甘嶺的部隊向朝鮮人民告別。圖中志願軍官兵身著55式軍服。

1958年10月,最後一批志願軍官兵回國。圖為戴55式船形帽的志願軍士兵向歡送人群告別。

1958年10月,志願軍領導機關和最後一批部隊全部撤出朝鮮。回國後的原志願軍部隊官兵不再佩戴志願軍胸章,改戴有“八一”字樣的解放軍帽徽,其它肩章、領章、勤務符號和服裝都不變。

此後,留在板門店的朝鮮軍事停戰委員會朝中方面的志願軍代表繼續穿著志願軍軍服,並且和國內解放軍同時換裝。先後更換了65式、85式、87式服裝,與國內解放軍軍服的區別是帽徽、軍種符號、領花和紐扣上沒有“八一”字樣。“中國人民志願軍”胸章一直戴到1985年。1985年5月1日更換85式軍服後不再佩戴胸章。

穿65式軍服的志願軍代表

穿85式軍服的志願軍代表,此時不再佩戴志願軍胸章

85式志願軍帽徽

1988年至1994年志願軍代表團佩戴使用的87式帽徽、領花

87式志願軍塑料帽徽

1994年12月15日,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的命令,朝鮮軍事停戰委員會朝中方面的中國人民志願軍代表團奉調回國。至此,中國人民志願軍軍服及標志、服飾,全部停止使用。

   原標題:抗美援朝出國作戰志願軍穿什麼?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