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天津日報 作者:何自力 編輯:劉穎 2020-11-30 09:39:35

內容提要: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指出『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堅定不移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通過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要保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這是一個重大戰略決策,對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推動中國經濟行穩致遠,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天津北方網訊: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指出“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堅定不移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通過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要保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這是一個重大戰略決策,對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推動中國經濟行穩致遠,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構建新發展格局,更多依靠國內市場實現經濟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加入世貿組織後,我國加入國際大循環,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形成“世界工廠”發展模式,對我國快速提昇經濟實力、改善人民生活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近年來,國際和國內發展環境、條件發生重大變化。從國際看,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新技術新應用新業態方興未艾,圍繞智能技術和智能產業主導權的國際競爭異常激烈;近年來,逆全球化沈渣泛起,保護主義、單邊主義興風作浪,嚴重阻礙世界經濟復蘇進程;今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變化,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因非經濟因素而面臨衝擊,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從國內看,我國在過去幾十年間充分利用要素價格低廉優勢和出口導向戰略創造了世界經濟發展史上的奇跡,然而這條發展路子已越走越窄。靠跟蹤和模仿技術已經難以支橕經濟的快速發展,同時,我國人均GDP已達到1萬美元,形成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國內大循環活力日益強勁。國際國內環境和我國發展階段的變化意味著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的國際大循環動能明顯減弱,必須把發展立足點放在國內,更多依靠國內市場實現經濟發展。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際國內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無疑是十分正確的,有助於吸引全球資源要素,有助於滿足國內需求,有助於提昇我國產業技術發展水平,也有助於形成我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二、保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

  構建新發展格局,必須把發展實體經濟作為重點。為此,《建議》強調“保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凸顯黨中央對加強實體經濟,特別是制造業的高度重視。

  實體經濟是相對於以金融業為基礎、金融資本為運行主體的虛擬經濟而言的,指以制造業為基礎、生產資本為運行主體的經濟形態。從世界經濟發展的歷史看,制造業興,則經濟興,國家強;制造業衰,則經濟衰,國家弱。自十八世紀六十年代蒸汽機發明並在社會生產中廣泛使用起,人類步入機械化時代。隨著機器的廣泛使用和制造業的興起,英、法、德、美等國率先實現工業化並走上經濟快速發展道路,到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西方更是步入經濟發展的黃金時期,此時制造業為主體的國內循環是西方經濟的基本特征。但是從上世紀七十年代初開始,在內外矛盾的作用下西方國家進入去工業化軌道,隨著跨國公司的迅速發展,大量制造業企業和技術被轉移到海外,西方多數國家的經濟由國內循環為主演變為跨國公司主導的研發和設計在國內而生產和銷售在海外的國際大循環模式,由此造成的後果是國內工業固定資產投資銳減,制造業嚴重萎縮,制造業工人大量失業,曾經的大工業城市充斥破舊的廠房和鏽跡斑斑的機器,政府債臺高築,兩極分化和不平等加劇,貿易赤字擴大,經濟增速低迷,經濟繁榮景向一去不復返。目前西方國家制造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大都降到10%左右,而金融服務業增加值比重大都在75%以上。西方工業化國家制造業由盛轉衰的歷史教訓非常值得總結和吸取。

  由於歷史的原因,我國沒有趕上世界工業化的頭班車。吸取過去工業化落伍、國力衰竭、任人宰割的教訓,新中國成立伊始就把加快實現國家工業化作為基本國策和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們黨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財力優先發展重工業,在短短的二三十年間就建立起了獨立的工業體系和比較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為實現國家的工業化和現代化奠定了重要的物質技術基礎。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一方面通過深化改革賦能制造業快速發展,另一方面利用優惠政策吸收國外直接投資,規模達2萬多億美元。現在我國已經發展成為世界制造大國,擁有39個工業大類、191個中類、525個小類,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這是我國經濟擁有強大韌性、抗風險抗衝擊能力強的重要原因。我國用了幾十年的時間,走完了西方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道路,充分顯示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充分顯示了改革開放的巨大威力。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我國制造業增加值在GDP中所佔比重一直呈現下降趨勢,從2012年的31.4%下降到2019年的27.3%。如果不對制造業比重下降趨勢加以控制,任憑其持續發展,必將嚴重削弱我國制造業優勢和經濟韌性,損害產業競爭力和國家經濟安全。有人將西方制造業下降、服務業佔比不斷上昇視為客觀規律,是產業高級化的標志,認為中國也應該走上這條路,這種認識是十分錯誤的。西方國家去工業化和制造業嚴重萎縮是由其實行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導致的,反映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矛盾性和對抗性,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政策,完全可以避免去工業化和制造業萎縮趨勢,將制造業比重穩定在合適的水平。《建議》首次提出保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鞏固和壯大實體經濟根基,做出將加強實體經濟作為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中之重的決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顯示出我們黨以國內循環為立足點,做大做強做優實體經濟和制造業,在此基礎上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的堅定決心和制度自信。

  三、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經濟體系優化昇級

  為了保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做強做優做大實體經濟,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建議》以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經濟體系優化昇級為主題做出了全面系統的工作部署,我們要認真學習,在工作中自覺加以落實。

  其一、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做強做優做大實體經濟,提高制造業競爭力,最根本的是要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厚植創新動能,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要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建立完善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新型舉國體制,為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提供強有力的體制機制保證。面向未來,要深入推進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增強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不斷取得基礎性、戰略性、原創性的重大成果,積極搶佔科技競爭和未來發展制高點,力爭在重要科技領域成為領跑者,在新興前沿交叉領域成為開拓者,只有這樣纔能為制造業和實體經濟提供堅實技術支橕,提高制造業的全球競爭力。

  其二、立足國內提昇產業鏈供應鏈的現代化水平。我們要認真吸取西方國家去工業化和產業空心化慘痛教訓,嚴防保護主義、單邊主義等逆全球化風潮的侵擾,立足國內加強產業鏈供應鏈建設,著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產業鏈、供應鏈,力爭制造業重要產品和供應渠道都至少有一個替代來源,形成必要的產業備份系統,切實維護國家經濟安全。要鍛造產業鏈供應鏈長板,立足我國產業規模優勢、配套優勢和部分利用先發優勢,打造新興產業鏈,推動傳統產業鏈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服務型制造。要促進產業在國內有序轉移,優化區域產業鏈布局,支持老工業基地轉型發展。要補齊產業鏈供應鏈短板,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加大重要產品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力度,發展先進適用技術,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多元化。加強國際產業安全合作,形成具有更強創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產業鏈供應鏈。

  其三、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代表了制造業的發展方向,是強化實體經濟的重要途徑。為此,要加快壯大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裝備等產業,它們對提昇我國制造業競爭力,實現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型具有決定意義。發展數字經濟,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實現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有機結合,提高經濟的數字化水平。在中高端消費、創新引領、綠色低碳、共享經濟、現代供應鏈、人力資本服務等領域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推動先進制造業集群發展,構建一批各具特色、優勢互補、結構合理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長引擎,培育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要促進平臺經濟、共享經濟健康發展。要鼓勵企業兼並重組,防止產業低水平重復,避免資源浪費。

  其四、統籌推進基礎設施建設。以人工智能和數字技術的發明和廣泛使用為標志的第三次科技進步和產業革命方興未艾,要加快5G、人工智能、物聯網、工業互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用智能技術改造提昇傳統產業,構建智能化產業體系,著力促進我國制造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要完善綜合運輸體系建設,加快城市群和都市圈軌道交通網絡化,暢通城市與鄉村的交通體系,完善能源產供儲銷體系,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

  其五、加強金融監管。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液,金融發展健康與否直接關系到國民經濟能否協調穩定運行。從國際經驗看,當一個國家基本實現工業化的時候,制造業產能過剩壓力會加大,贏利水平會下降,制造業企業會面臨較大的經營困難,社會資金會乘機流向容易賺快錢的金融業,推動金融業超常發展和快速膨脹,其後果是一方面加劇實體經濟和制造業萎縮,另一方面引發系統性金融危機,拖累整個經濟陷入危機和停滯。西方率先實現工業化的國家都程度不同地存在這個問題。所以,加強金融監管,推動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是強化實體經濟和制造業的必由之路。《建議》明確提出,要構建金融有效支持實體經濟的體制機制,提昇金融科技水平,增強金融普惠性;要完善現代金融監管體系,健全金融風險預防、預警、處置、問責制度體系,對違法違規行為零容忍。

  其六、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首先要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為鞏固和壯大實體經濟提供動力。國有企業是國民經濟的“領頭雁”、關鍵領域的“壓艙石”,通過深化國企改革增強國有經濟競爭力、創新力、控制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推動國有企業做好做實鍛長板、補短板、強弱項等工作,切實發揮國有企業在強化實體經濟根基,推動制造業產業鏈供應鏈基礎再造,提高供應鏈現代化水平過程中的主導作用。放開市場准入,鼓勵和引導民營企業勇於推動生產組織創新、技術創新、市場創新。完善公平競爭制度,依法平等保護各類產權,推進要素市場制度建設,實現要素價格市場決定、流動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形成高標准市場體系,為有效市場奠定制度基礎,切實發揮市場在強化實體經濟過程中的激勵作用。完善宏觀經濟治理,健全以國家發展規劃為戰略導向,以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為主要手段,就業、產業、投資、消費、環保、區域等政策緊密配合,目標優化、分工合理、高效協同的宏觀經濟治理體系,建立現代財稅金融體制,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打造有為政府,為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推動制造業轉型昇級,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有力政府保障。

  (作者為南開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