紮實推動共同富裕(思想縱橫)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作者: 編輯:李松達 2020-12-07 19:06:44

內容提要: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把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作為遠景目標提出來,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是我國當前和今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努力方向和基本遵循。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把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作為遠景目標提出來,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是我國當前和今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努力方向和基本遵循。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共產黨的重要使命。新中國成立之初,毛澤東同志就強調:『現在我們實行這麼一種制度,這麼一種計劃,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強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強些。而這個富,是共同的富,這個強,是共同的強,大家都有份。』改革開放後,鄧小平同志明確將共同富裕納入社會主義本質的范疇,強調『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追求的富裕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我們黨的重要使命。』可以說,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區別於資本主義的重要標志,從根本上體現著社會主義的優越性。

我們黨不僅把共同富裕作為價值理念來追求,而且把共同富裕作為實踐要求來推進。民主革命時期,我們黨領導廣大農民『打土豪、分田地』,讓廣大農民翻身得解放,是為了實現共同富裕。新中國成立後,我們黨領導廣大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讓廣大農民過上好日子,也是為了實現共同富裕。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使7億多農村貧困人口成功脫貧,創造了人類減貧奇跡。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把脫貧攻堅擺在治國理政突出位置,充分發揮黨的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政治優勢,采取了許多具有原創性、獨特性的重大舉措,組織實施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力度最強的脫貧攻堅戰。經過8年持續奮斗,我們如期完成了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現行標准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消除了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近1億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勝利。

共同富裕不是絕對平均、同步富裕,而是在生產力發展基礎上逐步實現全體社會成員普遍富裕,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共同富裕,只有在生產力高度發展的基礎上纔能充分實現。改革開放後,我國實行先富帶動後富、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政策,對於促進我國社會生產力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發揮了重要作用。目前,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任務依然艱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後,我國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實現共同富裕有了更加堅實的基礎和底氣。《建議》提出『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強調『紮實推動共同富裕』,都體現了中國共產黨推進共同富裕的自信和自覺。

在新征程上紮實推動共同富裕,必須立足中國實際、著眼長遠、多措並舉、綜合施策,著力解決在實現共同富裕道路上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一是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做大做優『蛋糕』,為分好『蛋糕』提供堅實物質基礎。二是不斷增進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須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三是不斷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必須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發揮第三次分配的作用,促進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

(作者單位:教育部高等學校社會科學發展研究中心)

  《 人民日報 》( 2020年12月07日 09 版) 

   原標題:紮實推動共同富裕(思想縱橫)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