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則銀:從『大山的女兒』到『社區的女兒』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天津日報 作者:王音 編輯:劉穎 2020-12-14 08:25:00

內容提要:林則銀來自雲貴高原的布依族山寨,有著少數民族特有的熱情與朴實;她是社區『管家』,紮根基層13年,成為了居民離不開的『貼心人』。她生在大山、長在大山;現如今,她把天津當作第二故鄉,將自己視為『社區的女兒』。

林則銀(右三)和老人拉家常(資料照片) 

  天津北方網訊:常懷感恩之情的人,內心定是溫暖如春。

  “十多年前,我走出大山,來到天津。這個城市用溫暖的臂彎接納了我。如今,我將熱情和纔乾奉獻於此,化作深深的回報……”北辰區寶翠花都社區黨總支書記、居委會主任林則銀曾在日記中寫下這樣溫暖的話語。

  林則銀來自雲貴高原的布依族山寨,有著少數民族特有的熱情與朴實;她是社區“管家”,紮根基層13年,成為了居民離不開的“貼心人”。她生在大山、長在大山;現如今,她把天津當作第二故鄉,將自己視為“社區的女兒”。

  有人問:“一個人身處異鄉,摸爬滾打10多年,捨小家、為大家,到底圖個啥?”

  林則銀答得爽快:“圖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一份真情、一顆真心。”

  用我們的“辛苦指數”換來群眾的“幸福指數”,再苦再累也值了

  對於林則銀來說,曾經大山裡的生活朴實而簡單。步入繁華都市,生活的一切都具有挑戰。

  2007年,林則銀通過統一招考,成為了北辰區瑞景街瑞康社區的民政專乾。消息傳回老家的親戚朋友那裡,大家都替她擔心:“社工不好乾,吃苦又受累,能乾長嗎?”“一個外地人,普通話都說不利索,咋還能管人家本地人?”

  想著自己有一腔熱情,又對大城市充滿憧憬,林則銀覺得苦點累點都能扛。可誰承想,這活兒真乾起來確實不容易。單是語言、風俗這一關就難過。別的社工和居民打交道,學的是溝通技巧、講話藝術,而林則銀要學的,先是說好普通話。

  “我方言重,說話人家聽不懂,有時說多了對方就不耐煩了。”林則銀脾氣急,又是“大嗓門”,語言表達不順暢,不僅鬧笑話,還總鬧誤會。當時,她給自己三個月期限:學不好普通話,自己收拾東西走人。

  白天在社區忙,晚上騎著破舊的二手電動車匆忙回家,一進門就打開電視,跟著《新聞聯播》學“說話”。有段時間,林則銀整天“自言自語”,同事們嘴上笑她,但心裡都佩服她這股拼勁兒。大家不僅鼓勵她,還逐字逐句地教她說普通話。

  過了語言關,還有業務關。“一到午休,她就跑我這來蹭筆記。看我們做的業務筆記,學我們怎麼工作,還總提一大堆問題。”初入社區的林則銀,勤奮好學像個小學生,當年在佳榮裡社區工作的張蓮喜至今都記得林則銀來“抄作業”時的情景。

  一路“闖關”,林則銀橫下一條心,打算在社區紮下根。

  根紮得深,纔能枝繁葉茂。林則銀每天5點起床看書學習,晚上回家自習一小時再吃飯;趕上加班,回家路途遠,就在單位拼兩張辦公桌睡一晚。

  就這樣,從零起步,在瑞康社區一乾就是7年。那時,“老書記”戈文瑛總說:要把群眾的“小事”當成大事辦,躬下身子做事,纔能拉近和群眾的距離。在“老書記”身邊,林則銀看到了共產黨員的責任與擔當。

  2010年,林則銀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為黨員後,她堅守著為民服務的情懷,更加盡心盡力為群眾辦好事、辦實事。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幾經歷練,林則銀從社區工作的“門外漢”變成“多面手”。政治上更加成熟,業務上更加精湛。

  2014年,林則銀走上了寶翠花都社區黨總支書記、居委會主任的崗位。

  “咱這是商品房社區,管理得上水平。”“你看這環境,可該整整了。垃圾經常不及時清,一堆就是好幾天。”“車位得重新劃,原先的太少了,鄰裡總為這個鬧糾紛。”“您是外地來的,可得接地氣,別水土不服呀。”

  新官上任,林則銀到社區走了一圈。居民圍過來,你一言我一語地“吐槽”,給她一個“下馬威”。捧著本子,林則銀一邊記、一邊連連點頭。回到辦公室,她將群眾反映的問題分門別類,列出了一張張工作任務清單。她心裡明白,居民“不信任”是因為對她不了解,只有把居民交代的事辦好辦實,把社區管理得越來越好,纔能讓大家從心底接受她。

  點滴之水,匯聚成河。社區違建拆了,地面坑窪沒了,荒草地變成了花園,垃圾分類做得井井有條。“陽臺菜園”“紅色菜籃子”“星期五義務勞動”等志願服務形成了品牌……幾年來,林則銀帶著同事們,解決了一個個居民身邊的大事小情。

  邊乾邊總結,林則銀在促進社區黨建和社區治理深度融合上不斷創新,提出了“13579”工作法,被民政部評為全國十佳優秀社區工作法。

  “一副熱心腸、兩條勤快腿。講話快人快語,走路更是風風火火。跟她去社區巡查,一沒留神就‘掉隊’。手機步數榜上,她總佔頭一名。平均下來,每天走個10000步不叫事。”社區黨總支副書記魏立鳳“嫌”她坐不住,找她說點事總得“見縫插針”。

  “辦公室要是不見人,甭問,肯定又進社區了。”社區工作人員馬雪隨聲附和,“你看她平時說話快,跟居民可有耐心了。遇上反映問題的,人家說多難聽的話,她也不著急。”

  在同事眼裡,和林則銀一起工作,她的熱情和真誠總能感染身邊人。

  “不管什麼工作,想乾好就得靠勤奮。用我們的‘辛苦指數’換來群眾的‘幸福指數’,再苦再累也值了。”林則銀說。

  將心比心、以心交心,在哪裡盡孝都是孝

  7.6萬平方米的社區,是她工作的半徑;1009戶居民,是她服務的對象;256位空巢老人、22位獨居老人,更是她時刻牽掛的親人。

  在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牆上懸掛的七彩“民情圖”引起記者的注意。林則銀介紹說,圖上用7種顏色標出了重點關注的人群。紅色代表獨居老人、紫色代表空巢老人、橙色代表殘疾或失能人員……整個社區28棟樓,誰家有困難、誰家有特殊需求、誰家有黨員,一目了然。

  今年疫情期間,社區居民很少出門,居委會的工作人員也不方便入戶,“民情圖”就派上了大用場。按照圖上信息,工作人員每天給獨居老人打電話,詢問他們的生活。

  一次電話問詢,86歲的王祥林老人總說“挺好的”。可十多天不出門,王大爺一個在家到底好不好,林則銀心裡犯嘀咕。索性,她做好防護,敲開了老爺子的家門。一進門,老人正從冰箱裡拿出凍成“冰坨子”的剩飯來熱。

  “大爺,這飯是年前從外面訂的吧?這都多久了,還沒吃完。您想吃啥,告訴我,我給您買去!”

  “閨女,你是菩薩心啊!你瞅我就一顆牙了,大魚大肉都不稀罕,我就想吃餑餑,軟乎的、熱乎的。”

  那天特別冷,疫情防控期間很難找到營業的小商鋪。幾經周折,當林則銀把焐在懷裡的餑餑和小米粥送到王大爺家的時候,她的雙手已經凍得冰涼,而她手中焐著的餑餑和粥還溫乎著。

  “服務群眾要馬上辦,特別是回應老人的需求,更要趁早,等不得。”這樣的感悟,源自林則銀心中一個永遠的遺憾。

  曾經,社區一位103歲的老奶奶,在與林則銀聊家常時說,自己一輩子什麼都有了,就是沒收到過鮮花。老人一句不經心的話,讓林則銀走了心。她盤算著,等到“母親節”買一束鮮花送過去。然而,忙於工作,送花的事耽擱了兩天。當林則銀捧著鮮花登門的時候,老人的女兒告訴她,母親已經在前一晚去世了。

  “當時,我捧著花,怔在老人家門口,進也不是、退也不是。手裡的紅色玫瑰,顯得那麼不合時宜。我也不敢當著人家面掉眼淚。”林則銀回憶說,“從老人家中出來,我一個人騎著電動車,終於忍不住哭出來。風從臉上呼呼吹過,眼淚止不住地流。就像自己的親人走了,留下一個你本可以滿足、卻沒完成的心願,那種滋味太難受了。”

  深深內疚中,林則銀不住檢討:我們的工作還是沒到位,我們服務群眾的行動還是不夠及時。不久前,在全市群眾工作現場推進會上,林則銀講述了這段遺憾。與會的領導乾部無不為之動容。

  “子欲養而親不待”。作為“社區的女兒”,林則銀意識到:服務群眾光有真心和熱情還不夠,更要拿出切實可行的工作方法。隔著電話、隔著門,心是貼不緊的。了解居民所思所想所盼,不僅是在花園廣場拉家常,在居委會裡搞活動,更要挨家挨戶敲開門、走進屋。

  常敲空巢老人門,噓寒問暖送貼心;常串困難群眾門,排懮解難送愛心;常叩重點人群門,溝通疏導送舒心;常守居民小區門,打防管控送安心;常開休閑文明門,和諧追夢送歡心。林則銀創新探索的“五常五送”工作法,把溫暖送到了群眾的心坎上。2019年,寶翠花都社區被評為五星社區,“五常五送”工作法在全市推廣。

  在“五常五送”工作法的推動下,寶翠花都社區建立了黨員聯戶解難機制,每名黨員幫聯20戶居民。社區“兩委”牽頭,依托網格員、樓門長、黨小組長、社區志願者,組成了15支志願服務隊,對空巢老人“早看窗簾晚看燈”,實行網格員+黨員“二對一幫扶”和“七色預警”。成立聊天組、串門組等6個互助組,敲門入戶成為常態,形成了“苦有人問、難有人幫、事有人管”的一家親氛圍。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尊老敬老、孝老愛親是傳統美德。孝敬自己的父母是本分,而把他人的父母當作自己父母一樣去關愛,則是一種大孝、大愛、大義。“大爺大媽把我當閨女待,我怎麼能不拿他們當親人?雖然自己的父母遠在千裡之外,但我在社區也有割捨不下的親人。將心比心、以心交心,在哪裡盡孝都是孝。”

  社區治理,用心用情練好“繡花功”

  布依族的姑娘,個個都有繡花功夫。繡花,講究做到眼到手到心到。繡者不用心,手中的“花”也自然沒有生機。林則銀的社區治理功夫如同“繡花”般精細,沈心做事、耐心堅持,更傾注真心真情。

  社區像個“大家庭”,鄰裡間朝夕相處、你來我往,出現矛盾糾紛在所難免。“小摩擦”需要及時化解,而化解過程講究方法、需要智慧。為此,林則銀動了不少腦子。

  不久前,住在樓下、樓上的兩戶居民吵得不可開交。樓上的小孩兒亂跑亂跳,吵到了樓下的老夫婦。樓下有意見,吼了幾聲;樓上也有情緒,拿凳子敲擊地板,這麼一來二去,矛盾越來越激化。

  林則銀聞訊趕來調解,還請來了住在同一樓門的居民孫田正。70多歲的孫大爺是退伍軍人,也是樓裡受人尊敬的老黨員。孫大爺平時就熱心,誰家有事都願意幫忙。這次,有孫大爺出面,林則銀感覺吃了“定心丸”。

  “如果只是我去敲門,居民會有抵觸情緒,覺得居委會就是來平息事的,不願意和你多說。但孫大爺是老黨員、有威望,大家又是鄰居,容易親近,願意說說心裡話。”林則銀攙扶著孫大爺,樓上、樓下跑了三四趟,終於做通了兩家的工作。其實,雙方都有和解的意願,但礙於面子又不知如何開口。有老黨員從中說和,兩家人最終“握手言和”。

  受到這件事的啟發,林則銀決定組建睦鄰調解工作室,專門吸納熱心社區服務、組織協調能力強、表達能力好的居民,並邀請物業人員一起組成調解員隊伍,共同參與社區治理。成立沒多久,工作室已經有了14名成員。居民們自己解決身邊事,不僅增強了化解的效果,還增進了鄰裡感情。

  基層黨建引領,讓居民有了“主心骨”

  如果說,社區也有主色調,那麼寶翠花都是紅色的。不僅是因為居民樓暖色的外檐,還有社區裡隨處可見的“紅”。

  整齊的書櫃、乾淨的藤椅、茶幾上還擺著精致的小花瓶……這不是誰家的客廳,而是設在樓棟一層共享空間的微黨校。

  “這地方最容易堆雜物,自行車、廢家具、破床墊都往這兒放。磨破嘴皮子說也沒用,乾脆咱給它‘佔’上。”林則銀“愛琢磨”的勁兒一來,想到了把紅色陣地直接搬進樓門。

  2019年,社區黨組織開創性地在18個樓棟建立微黨校,打造成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最小陣地。這個創新“小舉措”,解決了社區黨員集中學習難、集中開會難、過組織生活難三個“大問題”。美化了環境,約束了不文明行為,帶動居民轉變了意識,收獲了一舉多得的效果。

  年初疫情來襲,社區“紅色引擎”即刻發動,第一時間成立了疫情防控門崗臨時黨支部,林則銀擔任臨時黨支部書記。緊接著,巡邏值守、心理疏導、暖心服務、樓道消毒等7個黨員志願者小分隊成立,社區黨員積極參與到疫情防控中。

  那段時間,林則銀乾脆住進了辦公室,24小時堅守在防控一線。夜裡站崗巡邏、冒雪幫居民采買生活用品、微信群裡安撫居民情緒……疫情當前,林則銀始終不忘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守護著居民的安全健康。

  今年9月,林則銀被評為“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到北京參加了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會場中,她望著人民大會堂穹頂上那顆奪目的五角星,心潮澎湃。耀眼星光將她的初心照得更亮。一路走來,是黨的教育和培養,讓她從大山裡的農家女孩,成長為大都市的社區乾部,直到走上全國表彰的舞臺。

  “感恩,讓我懂得珍惜和滿足;感恩,讓我學得更多、走得更遠;感恩,讓我和群眾的心貼得更近。”

  冬日暖陽灑滿社區。這幾天,來黨群服務中心辦事的居民,總會悄悄地到旁邊的小樓裡探頭看看。這座二層小樓,就是大伙兒惦著、盼著的社區食堂。眼下,食堂已經完成裝修,很快就要投入使用。這幾年,社區的“民心工程”一年接著一年建;群眾關心關注的事,一件接著一件辦。

  看著社區一點一點的變化,林則銀心中更充滿期待。大山裡的“家”,朴實純粹;大城市的“家”,五彩斑斕。無論在哪裡,林則銀心中都有一個鄰裡相親、和諧美麗的家園,那是她對“家”不變的向往和情懷。(津雲新聞編輯劉穎)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