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現代人都習慣一日三餐,一頓不落的吃飯仿佛纔是完整的一天。可如果你不想做飯的時候會選擇什麼呢?黃瓜。可生吃,可涼拌,可作主料或輔料,上可在各種宴席一展風采;下則在百姓的餐桌上沒有一點兒架子。但倒退三四十年,黃瓜的價格可並沒有那麼親民,一粒種子改變市場,一個品種富了一方農民。黃瓜與天津的淵源催生著一幕幕『種子革命』的故事。(文/王敬怡 圖/姜曉龍 設計/陳楚)
『黃瓜研究所做的工作,就是讓農民能種上好黃瓜,市民能吃上好黃瓜。』天津科潤黃瓜研究所副所長王全回憶說,『以前國內的黃瓜品種抗病性差,菜農只能靠天吃飯。地裡下兩場雨,黃瓜一旦染上霜霉病,就有可能面臨絕產,一年的辛苦就白費了,菜農只剩下乾著急。』
1954年,黃瓜研究所的創始人——侯鋒院士剛剛大學畢業被分配到天津做農業技術員,看到了菜農當時面臨的困境,決定專攻黃瓜抗病育種,提高黃瓜產量,讓農民收益更高。
為了中國的黃瓜事業,1985年,侯鋒、呂淑珍等8位同志敢為人先,打破了鐵飯碗,創建了自收自支的天津市黃瓜研究所。成功創建了黃瓜種業推廣的『天津模式』,實現了科技成果的有效轉化。1995年經原國家科委批准成立『黃瓜新品種技術研究推廣中心』。從此,『天津黃瓜』揚名海內外,成為我國農業科技的一面旗幟。
做科研沒有什麼秘訣可言,科研本身是一個漫長積累的過程,調查、篩選、組合配制……『雜交一代黃瓜要比常規黃瓜品種更有優勢,但一個育種材料要在經過5代以上的自交和定向選擇,其主要經濟性狀纔能夠穩定遺傳。』王全說道。
要堅守在科研一線,熬得住歲月的年輪,跟從心中的那份熱愛,沒有捷徑可走,『黃瓜和其他蔬菜不一樣,它生育期比較長,而且可以連續結瓜,如果想要觀察黃瓜的整個生長周期,那麼就每天都要到試驗田中去。』天津科潤黃瓜研究所副所長李愚鶴說道,夏天塑料大棚裡的溫度最高能超過40℃,『衣服能擰出水來。』
尤其到6月底需要采種時,從早到晚得在黃瓜秧前彎著腰,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日子不僅僅局限在農民身上,同樣在科研人員身上。經過一代又一代的『黃瓜人』不懈努力,在20世紀90年代,黃瓜研究所科技成果轉化率就達到了100%。
侯鋒在黃瓜抗病育種領域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之後,有農民奔著『黃瓜王』的名氣,千裡迢迢來到天津,找課題組買良種。與農民風雨同舟,使廣大黃瓜種植戶和繁種戶擺脫了貧困、走上了富裕之路、他被農民譽為『心連心科學家』、『農民的大恩人』。
為了解決農民在種植中出現的問題,技術推廣人員經常會成為『空中飛人』,『要連續觀察黃瓜的長勢,所以要經常去到種植基地。』王全說,黃瓜長不好,很有可能是管理跟不上,『我們的技術服務一定要到位,有好收成是每個農民的希望。』
曾經家住河北省青縣的小伙兒戴雲強在家種植了10畝地的大棚黃瓜,2002年時,由於種植了黃瓜所的新品種,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成為遠近聞名的種植能手,隨後被河南省周口扶溝縣作為技術員人纔引進,在當地從零開始,兩三年時間發展竹木結構大型棚近千畝,讓種植戶們嘗到了收獲的喜悅,也是我們踐行通過品種、通過技術幫助農民致富的初心的體現。』王全說。
因為品質過硬,黃瓜所的種子在全國各地結出飽滿翠綠的瓜條。刺黃瓜、旱黃瓜、水果黃瓜……如今市場上好看、好吃的黃瓜層出不窮,這些優質豐產的黃瓜又被裝進菜籃,端上餐桌,成了中國老百姓『物美價廉、想吃就吃』的大路菜。
『沒有百分之百完美的黃瓜品種,適合你的就是最好的。我們在跟農民交流的過程中,會不斷發現問題,也就必須不斷改進、不斷創新。』 王全介紹說,目前,黃瓜研究所育成津研、津雜、津春、津優等品種,並在30多個省市大面積推廣。
黃瓜研究所目前育種科研團隊共15人。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形成了黃瓜生物技術、抗病、抗逆育種技術有序互補、育繁加推全面發展的黃瓜創新團隊。
源於熱愛,守於堅持。從50年代試驗研究,80年代建所,『創業、嚴謹、進取、奉獻』的所訓刻在每一個思考、勤奮和吃苦耐勞『黃瓜人』的心中,黃瓜研究所的成果已遍布全國,毋庸置疑,這是對我國蔬菜產業發展的重要貢獻。(部分照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