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網訊:“抗疫工作來不得一點馬虎。” 見到河西區陳塘莊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副主任翟春雨時,他正在忙著新一輪的隔離點准備工作:馬上又要進隔離點了,要清點生活物資、醫療物資到沒到位,培訓工作人員穿脫防護服,明確三區(清潔區、半污染區、污染區)兩通道(工作人員通道、隔離人員通道)的操作,厘清隔離操作流程、環節,什麼時候給隔離人員做心理測評,什麼時候進行血抗體和咽拭子核酸檢測……每個環節都要反復確認,纔能確保零差錯。
新冠肺炎疫情初起之時,他衝鋒在前,與所屬街道、派出所聯防聯控,形成一張緊密的防護網;河西區12個醫學隔離觀察點,他參與建設改造的就有8個,每次都是在時間緊、任務重的情況下,要在短短48小時內完成。“每個酒店的設施設置都不一樣,樓梯的數量位置不同,三區兩通道的安排都要重新考量,必須‘一點一策’。”他梳理的隔離點建設管理規范,成為12個隔離點的參考指南,為提昇河西區隔離水平作出了突出貢獻。
如今,國內疫情得到有效控制,逐步恢復了生活生產的常態,翟春雨仍然堅守在外防輸入的第一線上。隨著海外同胞陸續回國,接駁人數大幅增加,他再次受命,再次建立新隔離點,接收了一批又一批境外返津人員。“因為文化地域差異,加上十幾個小時的舟車勞頓、全程封閉隔離,疊加對疫情的不了解帶來的恐懼心理,一些海外同胞會出現一些心理應激現象,可以采取調亮燈光、換環境、開窗通風等‘小妙招’來緩解,”翟春雨介紹,他們不僅建立了心理治療的小網站,還會為有需要的隔離人員提供一對一的心理疏導。
給翟春雨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一個從美國回國的消化內科大夫,因為應激反應產生了類似“幽閉恐懼癥”的癥狀,無法克服後頻繁撥打工作人員的電話。當時已經是凌晨3時多了,翟春雨一邊讓工作人員和她不間斷地電話聊天,自己迅速穿上十幾斤重的防護服,帶著血壓計、血氧儀等儀器趕到房間幫她檢查,確認沒有器質性疾病後纔把她的情緒安撫下來。轉天,還幫助她聯系更換了房間較大、有落地窗的隔離酒店。遇到條件困難的湖北來津務工人員,翟春雨也總會想方設法幫助他們協調合適的酒店,還把自己的盒飯省下來讓給食量大的外來務工人員,自己只是泡個方便面充飢。
從2月初至今,翟春雨輾轉在幾個隔離點,最長的時間五六個月沒有回過家,就算回家,也是待個幾天就又重新奔赴“戰場”。“一是真忙,二也是怕把危險帶給家人。”他告訴記者,愛人也是醫生,對他的工作非常理解:“現在想來還是覺得非常虧欠她,我得再去給她清空一輪網上的購物車!”說完下一秒,他又投入到隔離點的准備工作中去了。(津雲新聞編輯孫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