哨聲夾雜在街頭嘈雜的汽笛裡,標准的動作在閃爍的紅綠燈旁整齊劃一……在天津市河西區友誼路與賓水道交口,每天都能看見幾名女警在路口街角指揮過往車輛、行人,護送孩子、老人過馬路,為困難群眾充當『活地圖』。她們來自天津市公安交管局河西支隊東風裡大隊友誼女子警區,是我市交警系統第一個也是目前唯一一個全部由女性組成的警區。(文/王敬怡 圖/姜曉龍 設計/陳楚)
近年來,她們被群眾譽為『友誼路上亮麗的風景線』,每天站在川流不息的車流人海中,糾處交通違法,維護交通秩序。平凡的三尺崗臺,承載了這群姑娘們超於常人的辛勤付出,以及太多的記憶和故事。
友誼路是本市重要迎賓道路之一。幾條主乾道的車流從此路口分流,道路上車水馬龍,而警區的8名女民警和15名女輔警始終堅持規范標准執勤、嚴格文明執法、熱情周到服務,在方寸崗亭裡演繹著別樣青春。
在友誼女子警區,23位『鏗鏘警花』全是『90後』,年齡最小的只有23歲。她們平均每人每天轉體600次,?打出手勢近1200次,每天7個小時的站崗執勤工作,用奉獻為『交警』這兩個字添加最生動的注解。
冬至已過,天氣越來越冷,保暖背心、秋衣、毛衣、口罩、『暖寶寶』……把這些『御寒良品』通通穿在身上後,再套上冬季執勤服,佩戴警用裝備,警花們上崗了。
『哪個女孩不愛美呢?特別是看著各式各樣的裙子,說不心動是假的。不過穿上這身警服,精氣神一下子就提起來了,它不僅是一套衣服、一種職業標志,更是一份榮耀。』今年24歲的劉艷宏在友誼路與賓水道交口已經堅守了近3年。『考上警校交通管理專業,是因為被交警制服所吸引,白警帽、藍襯衣、反光背心,多瀟灑呀!』劉艷宏回憶著。
女交警張宇航和齊晴都是2019年來到友誼女子警區的,『我第一天上崗是大年廿九。』面對疫情,她們主動請戰,堅守城區疫情管控一線,本想著過年回老家的齊晴,這一拖就拖到了現在,『疫情期間雖然車少、人少,但我們依舊不能放松,做好交通疏導,讓群眾安全暢通出行,面對未佩戴口罩的行人,除了及時勸導他們,同時也向他們發放口罩。』
據統計,疫情期間友誼警區的女警們共發放口罩300餘個,提醒、幫助群眾800餘人,既得到了群眾的感謝,也為疫情的防控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展現了巾幗不讓須眉的責任與擔當。
『我們大學剛畢業就到這裡工作,上班時也很辛苦,輪崗時就在崗亭裡聊聊天,大家處得像一家人。午飯經常是同事幫忙打來,在警務車裡休息時吃。』張宇航說,民警和輔警每天都要輪流站正副崗,但配合著手勢,雙腳要不停地動,一個崗下來,個個腳疼胳膊酸。
『我們的「裝備」都帶齊了,足足得有10多斤,腰間盤突出最疼的時候走一步路都疼,一到休息的時候就要去推拿。』張宇航腰有舊疾,是醫院的『常客』,但是在工作崗位上不叫苦不叫累,從來不要求特殊照顧,執勤時轉體有力,指揮標准,從來不打折扣。
『能堅持下來就是榜樣的力量吧!』張宇航說,警長連捷已經懷孕已5個月了,她依然堅守在崗位上,操心受累,站崗、巡查,『她給我們的感覺就是乾勁兒十足!』
最近友誼路地鐵施工,連捷和姐妹們共同奮戰在一線路面,『那年,選拔青年女警成立了友誼賓水女子交警示范崗,我是第一批來到這裡的。』連捷回憶著,如今身為人母,在褪去那份稚嫩的同時,多了一份成熟和坦然。
『說不辛苦是騙人的,但幫助市民解決問題,那職業自豪感油然而生!』女輔警程思萌的兒子不滿3歲,『我們和男警一樣也需要值夜班、做筆錄,孩子離開媽媽睡覺肯定捨不得,但工作同樣需要我。』
『現在孩子看到電視裡的女警,他都會指著電視咿咿呀呀的喊「警察媽媽」,我想等孩子長大後,他會理解我的。』程思萌說。
警花們除了站崗執勤,做盲人的眼睛、殘疾人的拐杖、外地人的向導,還立足崗位,邀請周邊學校的小朋友走進東風裡大隊,將過去枯燥的課堂教學搬到戶外,將單純的課上講解變為有趣的實物展示打開了交通安全宣傳的新途徑,更創新了交通安全宣傳模式。
萬丈高樓平地起,全國『巾幗文明崗』『天津市工人先鋒號』 『天津市人民滿意公務員示范崗』『天津市五一勞動獎狀先進單位』『天津市三八紅旗集體』『天津青年文明號』……一項項榮譽的背後是每位女警的辛勞奉獻。
車水馬龍堪有序,亭花玉立在街中。友誼女子警區的警花們,用她們的忠誠和汗水,增添了這個城市的美麗,她們從家裡的『小公主』成長為友誼路上的『鏗鏘玫瑰』,把青春獻給了公安事業,向人民展示著天津女警的巾幗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