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天津日報 作者:鍾鈺 編輯:付勇鈞 2021-01-04 11:03:16

“十三五”期間,我國農業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糧食等重要農產品連獲豐收,糧食產量連續五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棉油糖、肉蛋奶、果蔬茶品種豐富、供應充裕、質量提昇,有效滿足了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和品質要求。農業現代化水平邁上新臺階,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70%、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突破60%。2019年全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6萬元,增速連續10年高於城鎮居民,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由2016年的2.72?1縮小到2019年的2.64?1。

一、“十三五”時期農業發展的主要經驗

我國農業生產的好勢頭,展現的內在規律和發展趨勢,正在改變千百年來靠天吃飯的傳統生產局面,我們已經形成與基本國情相符合、與市場經濟相適應、與國際形勢相對接的中國特色農業發展之路,尤其是2020年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重大挑戰中,農業成為穩定國內經濟社會的基本盤,充分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三農”工作重要論述的前瞻性、治國理政方面的科學性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我國農業生產形成的寶貴經驗為制定“十四五”發展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提供了重大啟示。

一是通過經營機制創新,把小農戶生產逐步納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以農村土地“三權分置”變革為契機,在不改變小農戶土地承包權的前提下,充分搞活土地經營權,賦予新型經營主體更大的經營權能。通過發展土地入股、流轉、托管等經營形式,與小農戶建立更加緊密的合作關系,引入現代裝備技術與管理理念改造傳統小農生產方式,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新型經營主體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讓廣大小農戶分享到了最新農業科技裝備的力量,比如合作社引導農戶科學種植,提昇產量質量,增加收益,或者提供多樣化的經營服務,滿足了小農戶不同的經營需求。

二是通過產業融合和要素資源優化配置,把農業生產融入現代市場經濟。發展綜合種養一體化模式、專業精深加工模式、三產融合模式,讓農產品加工增值增效,圍繞主導產業帶動包裝、運儲、金融等服務業,在一產內部、二產三產之間發展成緊密的要素和產品交換關系,推動農業生產從自給自足向市場化、產業化轉變。以規模效應、集聚效應吸引資金技術向農業、農村和農戶聚集,把農產品加工建在主產區,更好地把資源、資金留在主產區,讓農民成為現代產業經濟的主人,分享現代產業的增值收益。利用三產融合模式帶動產生了一批發展勢頭好的農產品加工集群,提高了產業競爭力,以小生產撬動大市場,增強縣域經濟實力。

三是通過服務社會化、產業化、市場化模式,讓先進生產技術的效應放大外溢。發展產前、產中、產後各環節技術服務,促進服務專業化、精深化,形成分工明確、互相支持的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體系,依靠現代科學技術、營銷理念、服務意識,培育了一支專業化的市場服務隊伍,推動農業生產服務的社會化、產業化、市場化,構建起與土地承包經營主體並行的另一類生產主體,解決了農業技術到村入田“最後一公裡”難題,實現了提高單產、改善品質、降低物耗的目的。建立公共化的服務平臺,實現農業技術服務的信息化、便利化。建立專業化服務公司,做到讓利於民、互利共贏。建立綜合性服務體,形成農業生產全程服務的“一條龍”。可見,單家獨戶並非是封閉的自我生產,憑借社會化服務模式,打通傳統生產環節與現代生產要素對接通道,推動農業生產方式深刻轉變。

四是通過建設生產載體、打牢基礎設施,解決自然災害帶來的產量周期性波動。農業生產需要壓實政府農田基礎設施建設“第一責任人”的責任,加大中央公共財政支持、地方政府增額配套,通過穩定農田面積、劃定區域范圍、建設高標准農田“三位一體”的建設體系,打牢抵御自然風險的物質技術基礎,扭轉市場配置資源、工商資本投資可能導致的非農化傾向,提昇抵御重大災害的能力,熨平自然災害對產量帶來的年際間波動,從而更有效地協調農產品供給與社會需求的關系。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是應對自然災害的“牛鼻子”,過去我國農業生產經常遭遇短周期、半周期,主要原因是基礎設施建設標准低,普遍是五年一遇、十年一遇的標准。高標准農田建設要以穩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保障國家糧食長久安全為宗旨,改善生產條件、降低中低產田比例,達到旱澇保收、高產穩產,從基層政府到農戶普遍叫好。

五是通過政治激勵、政策傾斜的動力機制,激發主產區發展農業積極性、農民務農積極性。處理好農業生產中生存與發展、公平與效率的矛盾,形成發展的基本動力機制,提高兩個“積極性”。通過中央一號文件持續發力、財政持續支持,強化各類財政專項、財政配套與產糧大縣獎勵,緩解主產區財政困難問題。豐富生產支持和保障措施,彌補農業生產成本過快上漲。在此基礎上,深化農業支持體系改革、繁榮農產品加工經濟,探索出農民增收、農業發展的高質量發展之路。我們認為只要現有政策穩定不變並不斷強化,農業生產就不會萎縮。

二、需要關注解決的幾個問題

適應“十四五”新形勢,把握戰略機遇,需要著力破解面臨的問題。從發展看,當前我國農業生產還面臨一些挑戰和問題。

一是控制農業生產成本、提高市場競爭力。解決農業生產成本高的問題,需要從土地、勞動力入手。從深化改革的角度看,下一步,要緩解成本過快上漲,這是發展農業規模經營、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內容。

二是增加農業主產區支持投入,保障地方政府持續性發展農業問題。本級財政基本沒有更大能力投入農業生產建設。由於發展農業財政收入不高,所以主產區不少行政村通過“一事一議”建設公共設施難度較大。

三是提高農業生產水平,增強科技裝備支橕能力問題。2020年長江流域發生多輪強降雨過程,帶來洪澇災害,致使已成熟早稻難以收曬,未成熟早稻灌漿結實受阻,有的地方早稻反復受淹、倒伏、穗發芽。由於缺少烘乾設備,收獲早稻不能及時去除水分,產量品質受到影響。2020年九、十月份的三場臺風正面襲擊東北,造成不少玉米倒伏,產量影響較小,但增加了收獲難度。

三、主要政策建議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指出,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在挑戰日益加大的國內外經濟形勢下,中央進一步強調做到“六穩”,我們要推動國民經濟社會健康發展,首先要做好現代農業這篇大文章。

一是建立以國內大循環為主的農業發展格局。我國主要農產品自給率水平較高,較好地落實了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和重要農產品保障戰略。目前,我國口糧自給率保持100%以上、谷物自給率保持在95%以上,重要副食品供應充足,禽蛋、水果、蔬菜、茶葉等農產品自給率均在100%以上。面對當前外部形勢深刻調整,我國農業生產既要利用好國際市場,又要立足國內,加強市場整合、要素融合、主體對接、權利釋放、政策改革,形成更加穩定的服務國內大循環目標的局面。

二是推進農業主產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推動農業主產區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制定面向全國800個產糧大縣的“打包政策”。建議構建中央向主產區加大一般性轉移支付、主銷區向主產區補償性轉移支付的機制;對農產品加工企業的免(減)稅優惠額度作為中央對主產縣稅收定量返還的核算依據;農業主產區興辦農產品加工業,企業用電按農用電計價;對農業大縣的政府績效,主要考核農業生產貢獻。

三是強化對務農主體政策支持保障。目的是提高農業生產積極性,穩定糧食等重要農產品面積。構築農業補貼、信貸政策、保險政策“三位一體”的聯動支持體系,讓農民經濟上不吃虧。有效規范地租價格,建議以縣為單位,采用定級估價等方法,因地制宜確定地租,有效保障新型經營主體經營權。要進一步加大高標准農田建設力度,提高建設標准,提昇應對災害能力。

四是精准發力增強科技裝備支橕能力。大力推動市場主導型的農業技術社會化服務業發展,建立公共推廣機構、社會力量並行的技術推廣服務體系。建立大學生服務糧食新主體的特崗行動計劃,吸引更多科技人纔到基層工作和服務。大力推進良種工程、綠色植保、配方施肥、節水灌溉等技術革新,建立農業長期穩定發展的動力機制。 

(作者為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博導)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